寻找父母亲变老的岁月
散文/周卫东
“一年一度秋风劲,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时光如梭,转瞬间父母已不再年轻。父亲那青松般挺拔的身影和母亲没日没夜,仿佛永远不知疲倦地劳作时地劲头已荡然无存,变成儿女心中的永恒。眼前只有父母那略带佝偻的身躯,每走一步都很艰难的抬脚动作,尤其听到他们每迈出一步鞋底与地面摩擦时发出的“吐嚓”声,更是让人心酸和无奈。
说实话,在我上学前一直跟母亲在生活,由于父亲长期出门在外工作,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只有过年时才能见一面,基本只停留在概念层上。上小学后,母亲便锻炼着让我给父亲写信,于是父亲印象便逐步深起来。当时母亲是小学教师,在她的“威逼诱导”下,我便开始试着给父亲写信了。最初也只是机械地听母亲说一句,我便生硬地写一句。比如:来信收悉,见字如面等从没接触过的词汇,总感觉跟小学语文中的句子不一样。开始不明白是啥意思,直到后来经常写,连问带悟,才逐渐地明白。再到后来,每当母亲给父亲的回信中都要我写的一封,我的每封信,写个什么样就定稿,母亲基本不让改动。信寄到父亲那里,批改后再寄过来让我看。这种习惯直到我上初中,写信已是轻车熟路并且在整个班级的作文都位列前几名,语文成绩很优秀。此时的我愈加迷上了许多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等 。历史的、现代的国外的都读,如前苏联的《毁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都很好,后来因为苏联解体,我还为他国的文化命运担心很长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是我读课外文学书籍最疯狂的时候。无论是没了书皮的还是少页的,只要能借得着的就读,如饥似渴,痴迷得很。
我们一大家人,十多个小孩都住一个不大的院里。平常就很热闹,每到临近春节越发热闹起来。大人们没白没黑地忙着准备过年物品,而孩子们却各自盼着在外出门一年的父亲早日回家,每天都数着日子。因父亲叔辈七个都在外出远门,只有年底回来一次。各自盼着父亲早点到家,便能买上一挂小鞭炮,拆开一个一个地点着放,另有一番快乐。鞭炮响的同时,预示着年味也逐渐浓起来。父亲每次回家,都是提前写信定好回家的日子,坐哪趟火车和到站时间。我跟母亲再根据时间去十多里外的火车站去接。那时交通很不方便,路上很少有汽车,连自行车也极少见到,只能用手推独轮车。有时火车晚点几个小时,就到深夜才能接到人,有时由于火车临时改变时间,扑空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只有接到父亲后,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每次父亲回家都会大包小包,背着的,拎着的,很多东西。母亲曾跟我说过,有一年父亲回家没人接站,他随身带的东西太多,最后只能先拿一半往前走,约走出几百多米,把东西放下,再回来拿另一半,再往前走几百多米,在视线内将东西放下,再回去取另一半,就这样十多里地,倒换着往前走,等到家已是后半夜了。从此我便很佩服父亲,幼小心灵总觉着他是个钢浇铁铸般无所不能的人。
腊月十五一过,在外出门的父辈们陆续都回到家中。此时最热闹。大人们炸菜、切肉、烹煮、剁肉馅等,准备着过年的东西。我父亲也一样,在不停手脚地忙碌着。笑声也时时地在屋内、院内回荡。满院充满喜气和欢畅。
这时的孩子们都特别高兴,待到大集的那天,带上从大人那里要来的钱,仔细地将钱放进衣服内兜里,一切准备完毕,便跟大人后面去赶集。走在路上,赶集的人很多,有从集上回来的,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往家赶。去赶集的人更多,那时都是步行,走在路上,各个村有熟悉的便打个招呼或说会儿话,不过多是些嘘寒问暖的言辞。
我们几个男孩子,紧跟大人后边,人多拥挤时大人会不断地提醒我们别走丢了。要紧时会让我们抓紧他的衣服。一路上我们都很少说话,伹心里却在不停地盘算着兜里的钱和需要买的东西。
此时叫赶大集也叫赶年集,也是全年消费最高峰,集上人如潮水般拥挤不透,叫喊声、吆喝声、吵闹声嘈杂戡乱,要想说句话,对面很难听清,只能靠大声叫喊。
其实我们这帮孩子们,也买不了多少东西,无非就是出来玩玩,满足一下好奇心。满大集上,卖菜的、卖肉的、卖粮的、修鞋、修锅、做壶、配钥匙的等等,应有尽有。大集的最外边,是卖鞭炮、焰火摊。这些我们基本买不起,只能买几把五分钱三把的“嘀嘀筋”,这东西很好玩,哄小孩是一绝,都是些有手艺的人做的。首先用纸卷成毛衣针般粗的筒,再填满黑色火药,火药是木炭跟盐按比例配好的。一把是十根,抽出一根用火柴点燃,它就会慢慢地燃烧,由于药里有盐,在燃烧的同时,发出“啪,啪”的声音,伴随着声响会爆出串串火花,火花一般不等落地就灭了,但它会不间断地蹦出火花,对小孩来说也是很好奇很好玩的东西,既好看还安全,尤其晚上还起照明作用,还可以点鞭炮玩。也有不小心把棉袄点着烧个洞的,如果被大人发现,肯定没好!
买完“嘀嘀筋”,再买上几挂小鞭炮,我们的年货就备齐了。回到家就忙不迭地拿出一包最小的鞭炮,然后拆开包装,将成挂的红色小鞭炮按顺序一个一个小心地拆下来,装进衣兜里,再点上根“嘀嘀筋”便去街上一个一个地放,直到把鞭炮都放完,天也黑起来,该回家吃晚饭了。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那些都变成了永恒历史,只能存在回忆中,但每当想起仍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每当此时,总有些默默的伤感和痛痛的忧伤。而那些匆匆岁月还是值得留恋回忆。尤其是今天望着这么多高楼大厦,宽阔的路面和一直不间断的车流,心里更是一番感慨。
岁月无情,在我们失去童趣不再年轻的同时,父母也已变老,也许身体不再高大和伟岸,而现在的父母亲都已八十岁高龄,每当上台阶时我便立刻紧紧跟在他们后面,距离相隔两个台阶,下台阶时走在他们前面,心总是悬着了。望着父亲那略有弯曲的背影,听着他每走一步鞋底与地面发出“吐嚓”的声音,我忽然间脑中出现一个问题在问着自己:等我到父亲这年纪,会变成啥模样?会不会也象父亲现在的样子?这个问题于是在我脑海里一直缠绕。人终归是要变老!变老的同时也在谱写着为社会和家庭的付出,"无愧于心"。正象歌里唱的“有人也许问我为什么活着,只是为了一句承诺,让大家都快乐”。
是啊,一代人付出,成就了下一代人的成长和快乐。我们在父母无私的付出中,得到温暖,得到教育和成长,也得到我们现在的一切,而父母变老的岁月,只能去我们成长的岁月中去寻找。
父爱如山,他指引我们成长的道路,给我自信。母爱似水,时时刻刻在温润着你我。成长路上感恩父母,正是有了你们一生的无私服出,才使你我变得更加优秀、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