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卢舍那
文/清风竹韵

佛教说: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是报身佛,是智慧、广大、光明的意思。
去年五月某日,我重游了龙门,风光依旧,感悟不同。
龙门石窟历经北魏。隋、唐、武周、宋等朝代,凡四百余年。在千米伊阙两岸崖壁上,祖先曾经给我们留下了二千多个神龛和十余万尊佛像。有皇家身份的,也有达官贵人的,有寻常百姓的,也有外国人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精神世界极度渴望的社会现实。
公元68年,佛教传入中原洛阳,四百余年后,其造像艺术也传到了洛阳,在这个儒家和佛教文化融合了数百年的沃土上,其造像艺术最终在洛阳完成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卢舍那大佛就是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来到奉先寺,拾级而上,又见卢舍那大佛,美丽依然,震撼照旧。
大佛建于公元655年-675年之间,这正是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皇后之际,捐资二万贯脂粉钱,年轻女性形象,有理由让人把佛家卢舍那和政治家武则天联系起来。
卢舍那通肩式袈裟不同于印度式袒右臂斜披袈裟,同心圆衣纹线条流畅,烘托出头部的典雅和圣洁,其面部圆润,弯眉秀目,笑意祥和。睿智慈祥,让人敬畏而不惧,完全契合着中原人的审美情趣。

大佛通高17.14米,仅头部就有4米,突破了西方美学身、头5.5:1的标准,弥补了朝拜者的视觉差。
卢舍那大佛在佛祖的外表下,俨然是造像艺术与儒家皇权至上,君权神授政治理念的完美结合。环顾奉先寺,整个就是一幅女皇临朝称制的现实境象。
释迦牟尼涅槃六百余年后,第一尊佛祖造像出现在印度,后经阿富汗传入西域。恰逢马其顿势力进入印度,带来了希腊雕刻艺术。这是一尊希腊化的造像,脸型长圆,头发卷曲,高鼻梁、深眼窝,袒露右臂,斜披一件希腊大褂。
公元412年,河西走廊天梯山出现了中国第一尊佛像,西域特点明显,被称为“凉州模式”。
公元435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贵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尊崇儒学,推崇佛法,遂迁河西地区儒学大师、著名僧侣及工匠三万余户至大同,并营建了云岗石窟。廊柱式设计,高鼻大眼等特征,与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有很大差距。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又开凿了龙门石窟。就这样,佛祖造像艺术在漫长的东传过程中不断融入中国元素,从云岗石窟的“皇帝即佛”的主题,到卢舍那大佛的女性形象,表明了佛与神渐行渐远,这种民族化、世俗化的趋势,显然受到了儒家积极入世传统的影响。外貌也由雄健可畏转向和蔼可亲,这更符合农耕社会人们的欣赏习惯。
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国工匠们,用智慧、才干把对佛祖的虔诚和对中原文化的坚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这一外来艺术在洛阳完成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千四百多年后,国学大师吴宓先生曾这样说过:“只有找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普遍有效和亘古不变长存的东西,才能振兴民族自尊和自信。”
佛教造像艺术由希腊化而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原创性、稳定性特点,还兼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兼容并蓄的能力,以及“唯变所至”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这应该就是“普遍有效和亘古不变长存的东西”吧!
长期以来,草原游牧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文化等不断地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才使得中国文化传承数千年而不衰。文字作为文化载体,汉字数千年演变也说明了这一点。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史,外来文化伴随着洋人坚船利炮进入中国。两种异质文化,又一次经历了漫长的冲突、渗透、交融的过程,直至今天。
中国近现代文化应该说是围绕着拯救民族危亡和改革中国社会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无数的中国知识精英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寻找着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有的人“师夷长技”,却抱着“祖宗之法不能变”的旧思想,试图在“中体西用”的逻辑下,在不触动封建关系前提下去寻找答案;有的人则主张全盘西化。他们崇洋媚外,心理上带有强烈的失败主义的民族自卑感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殖民色彩,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使其思想启蒙主张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种把两种文化对立起来的思想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局限性。不可能催生出中国化的任何成果,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回顾近现代一百多年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历史曾把中国华民族复兴的机会给了清廷的康梁,也给了民国的蒋氏……各种政治势力轮番粉墨登场,却无一能堪此大任。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在分化中企盼着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凝聚民族精神和共识。
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先进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将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治武功的盛世都无法企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传播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对这一“洋文化”艰难探索、融合、创新的过程。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不同时期,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今天, 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伟大旗帜,为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振兴民族自尊和自信”的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由之路。
夕阳西下,我站在香山寺隔河眺望卢舍那大佛,她就像一尊女神。
她见证了中国一千四百多年苦难与辉煌的历史。
她还必将见证“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