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感激指导我写作的三位老师
侯家赋
很早以前,就想写篇文章,感恩曾经指导、帮助、教诲过我在新闻写作中逐步入门、不断提高的三位老师。只是因为自己文化水平有限,总怕写不好,让老师见笑,再加上班期间没有时间,一直没能如愿。现在,退休了,有了时间,就又一次萌发了感激三位恩师的想法。但因为自己没有什么成就,写作水平和文字功底远远不及老师,愧对老师的教诲与培养,思考再三,也就只好斗胆写篇拙文,献给三位老师,望请不必见笑,乞求斧正。
启蒙老师——贺立华
结识贺立华老师是在1975年。那时我还上高中,刚刚开过四届人大,我看到周恩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全面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很受鼓舞。于是,就写了一篇题为《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刻苦学习》的文章,寄到了当时的县广播站(那时邮寄稿件不用贴邮票,信封上只要注明“稿件、邮资总付”字样就可以直接寄到编辑部)。当时,贺老师是县广播站的记者兼播音员。他的文章写得非常棒,普通话说得极为标准、发音又准确,声音洪亮,铿锵有力,采访技巧和艺术很高。他看到我写的那篇文章后,感到不错,经过他的修改后,就在县广播站的《新闻节目》里播发了。然后,他又给我寄来了《用稿通知》和一本《新闻写作指导》,还附加了一篇热情洋溢的信件,鼓励我继续写稿、投稿,令我十分感动。从此,开启了我新闻写作的开端。
1976年高中毕业后,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局要求每个公社配备一名农民新闻报道员,贺立华老师就向我当时所在的公社推荐我当上了公社的新闻报道员。从此,和他接触的就会就多了,接受他的指导和教诲的机会也多了。每次到县广播站学习、开会、送稿件的时机,贺老师总是 格外的对我关心和呵护,给我提供一些上级新闻单位的宣传要点和重点报道对象,还及时给我指点我从事新闻工作、写作等方面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注意事项等等,哪里存在缺点和问题,哪里有待提高,都指点、剖析的细致入微 ,恰到好处。我按照他的指点和要求,对每一篇稿件都是字斟句酌,稿件质量提高很快,在上级新闻单位的用稿数量也是越来越多。
1977年,恢复高考后,贺老师 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山东大学中文系。那年,我也参加了高考,只是因为没有带准考证,被取消了考试资格,成了我一生中的最大遗憾,也成了那年全县高考的最大一个笑话。听到我们能参加高考的消息后,贺老师多次给我打电话、写信,安慰我,鼓励我不要灰心、不要放弃,更不要退却,继续努力,相信我一定能够成功。他从济南给我寄来了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等多个学科的复习提纲和高考要点。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我虽然没能跨进大学的校门,却最终也考上了中专 ,这正是我感激他的更重要的一面。
贺老师现在是蜚声中外的资深教授,是山东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主编的《文史哲》,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享有很高声誉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和称赞。他多次赴欧美多个国家的名校进行学术交流,也多次来我县进行学术讲座,深得学者、领导、师生们的好评。他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学者和老师,能和他有缘,接受过他的教诲与指导,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耀和自豪。只不过自己在文学和写作方面,没有取得业绩和成就,也感到内心有愧和难过。
教诲老师——刘东军
刘东军老师是我县当之无愧的新闻报道的领头雁和旗手,学识渊博,理论造诣水平极高。既德高望重,又平易近人。他为我县新闻报道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县的干部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刘大学”“平阴的一支笔”和“新闻报道大师”。
结识刘东军老师,是我在旧县公社担任通讯报道员。那时,他是县武装部的新闻干事,已经名震遐迩,被誉为我县新闻战线上的“”拼命三郎。他经常利用回家休班的时间,到公社武装部,手把手地辅导我写新闻报道,传授采访技巧,使我的写作水平高和采访技巧提高很快。
1976年10月,我们党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我县和全国各地一样举行了大游行,庆祝我们党、我们国家的伟大胜利。那天,我正好在县武装部参加通讯员业务培训班。游行结束后,已到了晚上十点多。刘老师和我一起奋战3个多小时,写成了一篇我县欢庆胜利的新闻稿。然后,有用打字机打印了十几份。第二天凌晨6点,连早饭都没顾得吃,他又乘坐去济南的班车,赶到济南的“省广播电台”、《大众日报社》《大众日报·农村版》《山东民兵》“新华社驻山东记者站”,把稿件一一送到十几家新闻单位。当他赶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时,正好赶上电台会商中午要播出的稿件。当编辑看到他送来的稿件时,立刻被选中了,当机就被选送到电台的演播室。中午就在《山东新闻联播》节目 播出了。让我们平阴传遍了世界各地,振奋了平阴人民的士气,还受到了时任县委书记高淑源书记的高度赞扬。他还亲自打定话,给当时任县武装部部长和政委,提议给刘老师嘉奖、记功和表扬。刘老师这种忘我的敬业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和心灵中。
凡是和刘东军老师接触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刘老师是一位远近闻名、名至实归的“热心肠”。他教我写文章、搞通讯报道,不是光传授一般的理论知识,而是用心用情,恨不得把全部知识和要领,都传授与我。记得是在1978年,我了解到我们公社的屯村铺大队的基干民兵、广播管理员杨秀斌,不辞辛苦,一心扑在全村的广播管理上,让全村家家户户都能及时听上广播,深受全村人的夸赞。我就写了一篇题为《他有一颗革命的事业心》的通讯报道。当我把这篇通讯报道送到县武装部,给刘东军老师看,他从头到尾阅读后,感觉不错,还对我和这篇通讯报道夸赞有佳。然后,他就把这篇通讯报道,逐字逐句的详细阅读了几遍。然后,又给我指出了哪个地方写的不到位,哪个词句运用的不恰当、不合适等等。最后,他就用打字机,把这篇通讯报道,打印成了铅印稿,忙活了整整一个上午。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还在武装部的食堂里,用他自己的饭票给我买了饭,令我备受感动。下午,他又把这篇通讯报道寄到了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民兵》以及《大众日报·农村版》编辑部。不久,这篇通讯就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用时12分钟;《山东民兵》和《大众日报·农村版》也完整地刊登了这篇通讯。这件事,让我终生难忘,也增加了我提高写作、搞好通讯报道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我的积极性。
在刘老师的影响和教诲下,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快提高,在各级媒体上的用稿数量也不断增加。我年年被县广播局和县委报道组评委“模范通讯员”、被县武装部评为“模范民兵通讯员”,我还被评为泰安地区和泰安军分区的“模范通讯员”。泰安地区行署专员曹礼芹和泰安军分区司令员谭子银亲自给我颁授过奖牌和奖状。
我和刘东军教授交往几十年,接受教诲几十年,可刘教授从来没有抽过我的一支烟、没有吃过我的一顿饭。用“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形容刘教授的品德和情操,一点都不为过,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心中的偶像,时代的精英和楷模。
指导老师——鹿传铎
鹿传铎老师在县广播电台任编辑期间,对我的指导和教诲,让我铭记终生,是他的言传身教,指导我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一步步成长。
前些日子,在县老年活动中心的门口遇到了鹿老师。久别重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鹿老师第一句话就对我说:我又看到了你在《新平阴》报上写的文章和诗歌了,笔耕不辍,有长进,不错。他那充满赞许的话语、和蔼可亲的面容,让我想起了当年他精心辅导我从事新闻写作的情形:
1977年,县广播站实行了新闻报道员轮流到县广播站实习新闻采访、稿件编辑业务。我有幸结识了鹿老师。那时,广播站每天都要收到来自全县各地的大量稿件,编辑人手少。鹿老师对来的每篇稿件,都是一丝不苟,精心审阅,切实做到了播发的每篇稿件准确无误。作为指导老师,他对我们通讯员更是言传身教。对于收到的每篇稿件,他总是让我们先看一遍,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能不能播发等等,都交代的很详细、具体。等我们把稿子初步修改完之后,他再进行审阅、把关。最后他就把每篇修改后的稿件,让我们几个再重新汇阅,并且他还逐字逐句的给我们讲,为什么这样改,有的地方为什么删掉,并且嘱咐我们以后写新闻稿件应当吸取的教训、注意的事项,对于我们这些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大有帮助,令大家进步很快。
那年冬季,我县在分水岭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隆冬的工地上,尽管是冰天雪地,寒气袭人,可整个工地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激动人心、大干快上的动人场面。县广播站开办了专题节目,鹿老师带领我们几位通讯报道员,深入到工地,采访、报道工地上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和模范事迹。我们白天就在工地上边劳动、边采访,晚上回到广播站整理采访内容、编排稿件,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鹿老师除了做好日常的稿件修改、审阅、编辑、通联工作外,还要辅导我们这些刚入门的通讯员。在实习的一个多月里,我看到每天第一个来上班的就是他。晚上,编辑室的灯光总是最后一个熄灭。我们采访和播发的稿件,极大地鼓舞了工地上的所有参战人员,也加快了全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
在鹿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这批通讯员进步很快,写作水平和采访技巧都有了显著提高,有的成为我县宣传战线上的骨干,有的还进入了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岗位。我始终铭记着鹿老师那种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和蔼可亲、诲人不倦的高贵品质。
在我离开我县、在外地工作的日子里,鹿老师还不时的通过多种方式,和我保持联系,不断地提醒、鼓励我,让我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工作,令我感激有加,终生不忘。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时间就过去了接近50年。可在这段时间里,我始终没有忘记三位老师的指导与教诲,正是他们的影响和教诲,才让我在人生写作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的成长和提高。
时间到了2025年的11月27日,抬头看到墙上挂历标注的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感恩节。知道感恩、懂得感恩、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激朋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感恩节来临之际,我把这篇拙文权作感激三位老师的感恩礼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