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归途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家从此变成一个空荡的符号,一座精神废墟,而祭祀成为我与故乡唯一链接。 如今再次踏上这方叫做故乡的土地,心情是沉重的,脚步是迟疑的,内心是茫然的。
老家那老屋,是彻底地静下来了。不再是童年时炊烟招展的、温热热闹的喧嚣,而是一种被抽空了灵魂的荒芜的静。墙根下,野草蔓生,带着一种理直气壮的猖獗,绿得有些刺眼。那扇熟悉的木门,漆皮剥落得如同患了癣疾,挂着一把锈蚀的铁锁——它锁住的,不再是满屋的烟火家常,也没了笑声回荡,而是一整个空荡的往事回声。
堂叔一听说我们要回来,便早早在村头等待,他们那身影被朝阳拉得老长,如同见我们的期待。见着我们,堂叔们脸上绽开一个敦厚质朴的、源于宗亲血缘的笑,忙不迭地接过我们手里沉甸甸的祭祀品和礼品。嘴里絮絮地说着:“回来了,回来了就好。”那笑容里,有亲切,有关怀,也有兄不在、弟有责的使命感,但是一句“回来了”的问候,却像深井里投掷的石头,在我心里激起惆怅和悲伤的回响;一句“回来了”的问候,却也分明地横着一道客气的藩篱。无论叔叔们怎么热情招待,我晓得,从父母离去的那一天起,我们姊妹三个,在故乡的定义上,便从“回家”悄然滑向了“做客”。堂叔是迎接客人的,热情却也生分。堂叔的等待和迎接,再也不似曾经,父母在村头等待的那种等待,那时的等待,是等待女儿归家,等待儿女团圆。而今我们没有父母在时的肆无忌惮,骄傲放纵的个性,开始礼貌先行,客套在线,内敛和生分了很多,只是因为少了那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和为我们庇佑的父母。
我们穿过长长的、寂静的街道。路过自家门口,大门紧闭,锈迹斑斑的锁子象征性地挂着,脚下青石板的棱角,已被岁月磨得圆润,院内杂草丛生,苔藓厚生,斑驳陆离的门窗紧闭,曾经熟悉的地方,再也走不回那个一出门口,便有母亲“吃饭了”的呼唤传来的身影,再也听不到呼唤我乳名的亲切声,随即,一种悲伤寒流袭满全身,滚滚而来,拂之不去。
坟地在村外的山坡上。我们在一片青青的麦苗间,寻着了父母亲那一杯小小的黄土。纸钱点燃了,金红的火苗在微风里跳跃着,扭动着,像一种无声的诉说。青灰色的烟,打着旋儿,袅袅地升上去,融进那片同样灰蒙蒙的天空里。我们姊妹三个,都默默地跪下了,默无声息。所有的哽咽,所有的思念,都交付给了这噼啪作响的火光。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一种彻骨的茫然。我们这般郑重其事地归来,究竟是为了祭奠这坟茔里的父母,还是为了祭奠那个曾经存在而今已烟消云散的“家”?
火光映着脸,有些发烫。我想起古人说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而父母去,我们却也成孤儿”。叔叔嘴里念叨着:“二哥二嫂,孩子来看您了,来给您送的钱,吃的,穿的,收下吧。”一句戳中我的痛点,也戳中我的泪点,泪水逆流成河。对于从小在苦难中成长的我们,致力于走出农村。在父母艰苦奋斗引领下,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而今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我们,光环将照向哪里?奋斗的终极指向又在何方?似乎所谓的光环在生死面前都显得黯淡无光。
祭祀仪式完毕,怀揣着伤感而悲壮的心情,收拾起祭奠的杯盏。像是完成一个郑重其事的仪式,为了祭奠坟茔里的父母,也为了祭奠那个曾经存在而今飘零的家。回身望去,村庄温暖而迷蒙。想必夜幕降临时刻,家家亮着一盏灯,围坐着一家人,有着热腾腾的饭菜和说不完的闲话。而那其中,再也没有一盏,是为我们姐妹三人而亮的了。
堂叔留我们吃饭,我们婉谢了。不是不领情,只是那份热闹,那份团圆,那份归属,于我们无家可归的游子来说,是一种更深的寂寥,更痛的触摸。我们终究是客人了,是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的客人。
我们三姐妹,成了断了根的浮萍,在人世的海上飘着,孤独悲壮地穿梭于世间。老家,成了一座精神的废墟,我们也成了这座废墟里的孤儿,就像在风雨里裸奔,孤独和寒冷随时袭击着全身,悲伤和茫然时时裹挟着内心。我们年年来此凭吊,祭奠的是双亲,也有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更是祭奠我们自己那永远逝去的、作为“女儿”的身份和那个可以一头扎进去、躲避风雨的家。
从此,故乡是故乡,我们却成了故乡漫游人。
车子驶出村口,我最后望了一眼那片渐渐模糊的屋瓦。来时尚存的一丝丝暖意,此刻却被一种浩大的无依无靠空虚填满,我们带走了对父母的思念,带走了对故乡的眷恋,却将一种“无家可归”的飘零感,沉沉地留在了这渐行渐远的归途上。
2025.11.26于贵阳 忆回乡
作者简介
阿敏,郑州市一线教师,现任毕业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高三备课组长、高中部教研组长、河南省青年作协理事、郑州市作协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曾获得全国名师论坛一等奖,全国“语文杯”教学设计二等奖,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辅导奖、区级青年赛课大比武二等奖、高新区达人之星、校级“优秀班主任”、“最美教师”等各种奖项。曾在《朔方》《时代青年》《河南青年时报》《师者》《语文天地》《现代生活报》《青年文学家》《当代文学》《散文专刊》《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工》《河南通讯报》《中学生语文报》《中原文学》《中国诗歌散文精品》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发表教育论文散文小说数十万字,并获得2024青年文学创作奖。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