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韵润泉城
——读宋俊忠《济南柳赋》有感
付朝兰

生活在济南的人都知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幅楹联。都市头条主编宋俊忠主席的《济南柳赋》,就是对济南的柳树的最佳写照。好多文友写了《济南柳赋》的评论,我是迟迟不敢下笔。恐怕惊扰了初春的那份鹅黄与秋天的长发飘逸,冬天的那份孕育。
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打开《济南柳赋》链接,让柳树的那份翠色流淌在手机屏幕里。赋中写趵突泉边的“鹅黄三分绿”,明湖之上的“柔条拭羽觞”,夏雨里的“珠玉光”,冬雪中的“白荧霜”,仿佛都在眼前。但静坐下来细细细品味时,济南的柳已经不是树木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泉城的“神”,似岁月的“笔”,像藏在柔枝里的刚劲,亦或是融在风骨中的温情。
你看“柔能系日三千丈,韧可傲经六百霜”的字句,是否有一缕柳风拂过心田,你有没有领悟?济南的柳,早与这座城的泉水、荷花、山峦、城里人的魂缠在一起,成了刻在时光里的精神符号。

宋俊忠主席在《济南柳赋》中写柳,他以“柔”动人心,以“韧”叩响灵魂 。春日里,它“绾春信”“摇晴色”,趵突泉边的碧索含着鹅黄,珍珠池畔的枝条逗着涟漪,连飞绵都似雪般温柔;夏日里,“夏荫叠作云裳碧”,柳绦曳着雾妆,恰似浣女婷婷,伴在泉边;秋日里,虽有“秋黄”,却偏带“流金彩”,曲水亭前题叶,超然楼外舞裳,不逊春华;冬日里,“柯烂淬生铭铁骨”,冻瀑凝成玉珮,素条结着霜花,疏影与松竹为伴,反倒添了几分清劲。这柳的柔,是“千丝漫拂形濛雨”的缠绵,是“柔条拭羽觞”的温婉;可它的韧,藏在“傲经六百霜”的坚守里,藏在“柯烂淬生铭铁骨”的倔强中。就像济南的泉,看似柔婉流淌,却能穿石凿岩;济南的柳,看似弱柳扶风,却能历经千年风霜依旧垂绿。
宋俊忠主席的《济南柳赋》中的“柔中带韧”,恰与济南的文脉相契。赋中写柳,总绕不开文人的身影:“万缕易安恋,干条弃疾昂”,李清照的柔情、辛弃疾的豪迈,竟都能在柳中寻得踪迹。易安或许曾在明湖畔,看柳丝拂过波面,写下“绿肥红瘦”的词句;稼轩或许曾在曲水亭前,见柳叶垂落砚台,吟出“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还有“昔绾谪仙题柱笔”的遐想,仿佛李白也曾在此折柳,将泉城的灵气写入诗行。柳成了文人的知己——离别的时候,它是“灞岸沾离泪”的慰藉;闲居的时候,它是“明湖钓月芳”的陪伴;题诗的时候,它是“曲水亭前题叶字”的载体。这般“柳与人共生”的意境,让济南的柳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有了温度、有了故事的“古邑梁”。

宋俊忠主席的《济南柳赋》,假如走进不同年龄段读者眼眸,那么孩童读了,会欢喜于柳梢的“银絮舞飞扬”,会学着折柳成笛,吹出让春风都笑的调子;相信中年人读了,会在“韧可傲经六百霜”里想起自己的经历,或许也曾有“雨骤忽倾”的困境,却像柳一样,在风雨中弯而不折,待云散天晴,依旧垂绿向阳;如若老年人读,则会在“古柳多干岁”里悟得岁月的真谛,人生如柳,有春风得意的柔媚,也有霜雪侵凌的考验,唯有守住“韧”的底色,才能在时光里站成永恒的风景。就像赋中“四面荷,三面柳”的盛景,荷的清雅与柳的温婉相映,恰如济南人的生活:既有“家家对碧水”的恬淡,也有“户户享清凉”的从容。济南的柳,是活的章,垂在泉边,写满济南的巷。
趵突泉的碧索还悬着,明湖的柳丝仍拂着画舫,曲水亭前的枝桠,照旧等游人把心事题在叶上。“历下亭台云影过”,时光漫过青石板,泉城的柳却始终没变——垂绦仍朝着朝阳,把岁月的变迁,都揉进了每一缕飘拂的绿里,软而不塌,柔而有骨。这就是《济南柳赋》内容的精髓所在。

读罢《济南柳赋》我想在人心深处,也该植一株济南的柳。遇生活的温柔时,便学它“柔条拭羽觞”,让春风里的诗意,沾着泉的清冽,留在掌心;逢前路的挫折时,便学它“韧可傲经六百霜”,任霜雪压枝,也不肯弯下骨子里的坚定。这柳,早把“柔”与“韧”,织成了泉城人藏在血脉里的模样。
当箭头指向链接,屏幕间似飘来柳香,混着泉的清冽绕鼻尖。你是否懂得《济南柳赋》,它不是只写柳。它借柳赞泉的澄澈,借泉颂城的温润,最终却把所有心意,都落向了人的精神土壤:原来温柔从不是软弱,坚守也从非固执。愿我们都学这济南柳,以柔承世,以韧立身,让生命的绿意,如泉城柳色般恒久绵长。这便是《济南柳赋》最珍贵的馈赠,是“柳韵润泉城”藏在风里、落在心上的感动。

付朝兰,山东省济南市人,笔名大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入编《大家风范文库·拾贝集》《中国少儿沙画》《诗意人生》《乡情乡韵》。刊发在《山东广播电视报》《山东教育报》《济南时报》等。并有多篇作品获奖。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