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读史有感
【作者】李安民(陕西韩城)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叩问,如惊雷劈开两千载时空,在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崛起的壮阔史诗中,声声回荡,愈显铿锵。这位忍辱著史的哲人,以笔为刃,剖开历史迷障,追寻天道规律与人事伟力交辉的星火。而近代中国的血泪与新时代的荣光,正是这一命题最痛彻而磅礴的见证。
“究天人之际”,是于绝境中破“天命”、以“人事”重铸山河的抗争。
战国裂变,礼崩乐坏似成定局,商鞅却以“治世不一道”的勇毅,撬动变法棋局,终为秦统六国筑牢根基。然而历史行至近代,“落后挨打”竟成一道冰冷的“天命铁枷”:日本侵华的铁蹄踏碎山河,南京城下三十万亡灵长泣,731部队的罪行震骇人间。彼时,国力衰微至一钉一铁皆冠“洋”名,武器代差恍若天堑,民族尊严在烽火中浴血。
正因知耻后勇,方有今日励精图治。当科技浪潮成为新的“天时”,中国人以实干为舟,以创新为楫,破浪向前:抗战胜利八十载警钟不绝,阅兵场上铁甲列阵、战鹰蔽空;7纳米芯片刺破垄断壁垒,“嫦娥”栖月、“天宫”巡宇、“北斗”织网全球;航母斩浪、隐形战机巡疆,大国重器铸成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这一切,无不是“人事胜天”的壮阔诗篇,天命,从不屈膝于弱者;时势,终将垂青于勇者。
“通古今之变”,是于传承中守初心、于革新中开新局的智慧。
商鞅变法、改革开放、科技自强,时代浪潮迭起,路径几番更易,而那“民为邦本、奋斗为魂”的精神火种,从未熄灭。
作为1977年入伍的老兵,我曾驻守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戈壁深处。风沙如刃,岁月如碑,我们饮沙枕石,只为探寻大地深处的原子铀矿,为国家的核盾牌垒下最沉实的一块基石。从昔日戈壁寻铀的孤寂坚守,到今日大国重器的璀璨登场,我深深体悟:时代在变,报效家国的赤诚永不改易;岗位在变,艰苦奋斗的脊梁从未弯折。这份初心,正如韩城古城的青砖,层层叠压,见证“古今之变”;亦如黄河奔涌的怒涛,声声不绝,回应“天人之问”。
读史明鉴,知古察今。
“究天人之际”,是洞察规律,更是“人定胜天”的肝胆;“通古今之变”,是铭记来路,更是开凿未来的勇毅。作为华夏儿女,我们自当从历史的波澜中汲取力量,在复兴的长路上砥砺而行。愿以此日之强,慰彼时之殇;愿以此身之志,照千秋之程,让“落后挨打”的痛楚永封史册,让“国强民安”的旭日永耀神州!
【作者简介】李安民,陕西韩城人,年届七秩而初心如磐。中共党员、退役军人、退休警察,他将戎装岁月的担当熔铸为对故土的深沉赤诚。解甲归田后数十载深耕地域文脉,镜头凝结韩城民俗与黄河涛声,文字镌刻乡梓变迁与岁月沧桑,作品屡膺国家级殊荣,含“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一等奖。退休后他拓界而行,躬身秦东应急救援与慈善事业,热心牵线促成上百桩美满姻缘,被百姓誉为“老兵红娘”;累计完成68场马拉松,成功挑战2018元旦临汾百公里越野赛,更曾征战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他以镜头为眸、以笔墨为犁传承文脉,以笃行擦亮退役军人本色,让桑榆之年绽放璀璨光华。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