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里滩人家
文/吴佑华(江苏)
我搬来五里桥街道已有三年。这地方在黄浦区,算得上是上海的“里滩”——没有外滩那般光鲜亮丽,却也自有其温润的光泽,如同老玉器经年摩挲后透出的内敛光华。
初来时,我颇有些忐忑。新上海人这个名号,听来体面,内里却总夹着几分生疏。行李箱轮子在小区石板路上发出的声响,仿佛在叩问:这里可有一方容我之地?
幸而上海的胸怀向来宽广。小区里的老梧桐最先接纳了我,它们伸展的枝桠像是无数温暖的手臂;丽园公园的石凳容我歇脚,石面上阳光的温度透过布料传来;局门路的林荫道许我漫步,树影斑驳间,我的脚步渐渐从容;瞿溪路闻香花园任我遐思,花香里飘着这座城市特有的温柔。这些地方,都渐渐成了我的去处,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时光的丝线串成了属于我的项链。
南园的绿地最是令人心旷神怡。绿草如茵处,我常陪着老伴、带着小孙子、孙女漫步其间。蜿蜒的步道上,我们时而驻足,时而徜徉,任时光在脚步间缓缓流淌。这里更是绝佳的观景台——极目远眺,浦东“一轴四馆”的世博园区尽收眼底;凭栏仰望,卢浦大桥的钢铁脊梁近在咫尺;不经意间,余光还能捕捉到那些被巧妙安置的工业遗迹。某日驻足锈迹斑驳的旧厂房,忽觉其轮廓与我的乡愁重叠——都是被时光抚摩过的痕迹,沉默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转眼到了初夏,小区对面的仁慧苑党群服务站打来电话。小俞姑娘的声音带着吴侬软语的尾音,像弄堂口飘来的评弹小调,说要办爱心暑托班,请我家小孙子参加。我握着话筒,竟一时忘了应答。上海人办事向来如此,不事张扬,却处处周到,像是一杯温热的龙井,初尝平淡,回味却绵长。
丽园居委的小楼门前有个健身小广场,那里常能遇见居委张书记。她生得端庄,笑起来眼睛弯成两道月牙,与居民闲话家常时,总能把严肃的话题说得春风化雨。有一回,她竟主动问起我写作的事,后来还替我联系了发表平台。我的文字第一次印在上海的报纸上时,手指竟微微发抖,那些铅字仿佛有了温度,灼着我的指尖。张书记见了,只说:“好文章该让更多人看到。”这话平淡,却叫我心头一热,像是冬日里突然照进的一缕阳光。
社工小程办事极老练。某个阴雨的早晨,她来电邀我去听健康讲座。电话里她的声音清亮,穿过雨声直达耳畔。我本不想去,终究还是撑伞前往。到了才发现,满屋子都是银发族,小程穿梭其间递茶送水,额上沁着细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润物细无声”。
翌年春,仁慧苑党群服务站的读书会通知发到我手里时,我颇感意外。上海人读书的风气我是知道的,但没想到会邀我这外乡人。读书会第一次召集,我坐在角落不敢言语,手指无意识地抚摩着书页边缘。服务站的小俞姑娘却主动来搭话,她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后来还加了我微信。如今我们常在微信上讨论些书里的句子,她推给我的海派小说,我荐她的北方散文,倒也相得益彰。文字成了我们之间的桥梁,也映照着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交融。
我也渐渐学着回馈这片接纳我的土地。在海栗幼儿园,我给大班的孩子们上太极拳体验课。那些小胳膊小腿比划起来,活像一群摇晃的企鹅,逗得阿姨们直笑,笑声在教室里荡出涟漪。在丽园居委,我分享工作和生活感悟,他们竟都认真记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让我心头一热。我把在小区的生活见闻与感受写成文章,但凡发表,必先给邻居们过目。从老家带来的枇杷,也分给左邻右舍尝鲜。上海人吃东西精细,见我递上枇杷,先道谢,再小心接过,连说“老甜,老甜”,枇杷的甜香裹着吴语软糯,在楼道里漾开,连空气都变得绵软,他们的眉间那份满足,像极了老玉器上经年轻抚出的包浆。
上海这座城市,向来标榜“海纳百川”。我原以为不过是句口号,如今才知是实打实的做派。它纳了我的生涩,容了我的乡音,甚至欣赏我笔下不够圆熟的“沪式普通话”。而我也渐渐懂得,所谓融入,不是褪去本色,而是添些新颜色,如同调色盘上的颜料,交融后反而更显丰富。
暮色轻染丽园新村,跳房子格子上跃动的橘红,是夕阳撒落的糖霜,甜了时光,苦了流年。玉兰树影里,张书记的身影被拉长,丈量着岁月的坚守。仁慧苑的灯火次第亮起,小俞的读书心得在指尖流淌,字句如萤火,照亮生活的褶皱。我倚栏远眺,忽觉这“里滩”光景,比外滩霓虹更暖——上海的包容,原不在高楼广厦,而在这些细碎的温情里——一个微笑,一通电话,一次读书会……而我也终于明白:所谓故乡,未必是出生之地,而是心灵找到归属的地方。在这里,我既是客,也是主;既是新上海人,也是里滩人家。生命的意义,恰在这“既是…也是…”的诗行里,温柔流淌。

吴佑华 中学退休教师,南通市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提名奖),全国新教育十佳卓越课程奖获得者,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教育部关工委“心系下一代”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从事初、高中数学教育、学校管理41年,8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多次荣获区、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散文《秘方》获评上海新闻晨报“爱我中华 家风传承”征文“十佳作品”(第三名),出版专著2部,在《中国教师报》《心系下一代》《世界文学》、学习强国等发表新闻、文学作品五十余万字。现为通州作协会员,江苏省委老干部局《银潮》杂志银发记者,《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