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西瓜皮”的俗名往事
罗毅/图 文瑞/文
贡江的水从建春门一路北去,浮桥的木板浸了八百年的江风,码头石阶早已被挑夫的草鞋磨出深浅不一的凹痕,每道纹路里都嵌着老赣州的烟火气。“西瓜皮”的戏谑俗名与“西红柿篮”的质朴印记,便在这桥边巷陌里,伴着瓜果香气与城乡的细碎故事悠悠生长。
水东的沙土养育西瓜,也滋养着番茄。每当时节一到,红通通的西红柿挂满枝桠,乡人竹篮一担担挑进城,石板路上的竹篾筐里,圆润的果实像一颗颗小灯笼。孩子怯生生地跟在挑担的大人身后,攥着衣角,眼神里满是对城里世界的好奇与拘谨,就像老照片里那望着秤杆的模样,他们看着城里的顾客拿起西红柿,听着那杆老秤的铁砣晃悠,心里盼着能换几个硬币,给家里添点油盐。
(网络图)
而“西瓜皮”的故事,原也藏在这买卖的脉络里。往昔盛夏,采籽瓜的藤蔓爬满水东田垄,农户大清早挑瓜进城,一两分钱一斤或是白送,只求瓜籽晒干换油盐,瓜皮拾回去剁碎喂猪。可总有无聊之人吃完瓜随手一扔,青绿色的瓜皮让石板路滑溜溜的,常有人摔个仰面朝天,“甭像西瓜皮样这么滑头”的口头禅便在城里传开。
到了五六十年代,城乡的隔阂添了些轻慢。挑瓜过浮桥的农户,瓜会被人趁乱抽走扔进江里啃吃;城门口斜坡上,有人哄着乡人揽满西瓜后借人流溜走;小饭馆店小二打趣乡人,把“食一碗清汤”喊成“十一碗清汤”。淳朴乡人在赣州城受了欺,便把耍滑的城里人讥为“赣州西瓜皮”,这俗名就像浮桥木板的痕迹,擦也擦不去。
其实,不管是卖西红柿的乡人与孩子,还是卖西瓜的农户,他们的买卖里都揣着生活的实诚。就像“西瓜皮”的俗名背后,藏着做人的道理——与人相处得存善念,言语行事要留分寸。老赣州的烟火气,本应是暖乎乎的,掺不得尖酸刻薄。
岁月流转,当年攥着城市户口觉高人一等的城里人,几十年后不少搬到了城市边缘,反倒是富起来的县乡人进了城。身份落差在时光里慢慢平了,贡江水依旧东去,“西瓜皮”的俗名却没淡去,连同“西红柿篮”里的质朴,都在提醒着:待人以诚,尊重彼此,烟火人间的暖意,从来都在这买卖的往来、你我的相处里。
那些西红柿的红、西瓜皮的绿,那些乡人的质朴与城里的纷杂,都成了老赣州烟火气的一部分,在岁月里酿成了故事,教后来人懂得,尊重与真诚,才是人间最绵长的滋味。
2025.11.27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