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医学的面面观:试管婴儿狂热下的乱象与代价
作者/袁德利
35岁的李雯躺在冰冷的检查床上,望着B超屏幕上闪烁的卵泡监测图像,仿佛看到了自己即将逝去的生育希望。
她已经连续注射了11天的促排卵药物,腹部因多次取卵手术而布满淤青,但医生告诉她,还需要再进行一个周期的治疗——“毕竟,卵子越多,成功率越高。”
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13个部门发布的2025年工作 directive中,明确指出了要严厉打击非法生殖诊疗活动,遏制医疗腐败,强调对医疗违法行为“零容忍”。 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我国生殖医学领域存在的乱象。
随着生育年龄推迟和国家生育政策调整,辅助生殖技术已成为众多不孕家庭的“救命稻草”。然而,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过度诊断、过度治疗、过度促排卵等问题悄然滋生,使许多患者不仅承受了不必要的身体痛苦,更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01 过度促排卵:风险与利益的艰难平衡
促排卵是辅助生殖过程中最关键也最危险的环节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孙贇教授指出:“促排卵获取卵泡数并非越多越好。”
获取卵泡数超过15个,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等并发症风险会显著增加,但成功率并不会随着获卵数的增加而提高。
然而,在实际临床实践中,这一平衡点往往被忽视。2025年2月发表在《分子生殖与发展》上的研究揭示了高剂量促卵泡激素(FSH)对胚胎活力的潜在危害。
证据显示,FSH剂量与女性活产率呈反比关系。过量使用FSH可能通过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破坏基因表达,导致“卵泡过度刺激发育不良”。
这不仅影响了排卵前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能力,还会损害卵子的受精能力。
02 乱象丛生: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的真相
在辅助生殖领域,各种“附加服务”已成为诊所的重要收入来源。英国生育监管机构(HFEA)的最新年度全国患者调查显示,73%的不孕症患者在使用至少一项额外的测试、治疗或新兴技术。
这些所谓的“增值服务”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却被打包成提高成功率的“灵丹妙药”。
PGT-A(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检测)作为最常见的附加项目之一,被许多诊所宣传为提高IVF成功率的有效工具。然而,英国HFEA已将PGT-A归类为“红色”治疗附加项目,表明在普通IVF人群中使用该技术增加活产率的证据有限。
西班牙生育诊所的数字平台分析研究进一步揭示,PGT技术经常被过度宣传为常规IVF组成部分,服务于“治疗成功和潜在婴儿健康的保证工具”。
这种宣传导致了一种“推测性转变”,强调了准母亲们新的责任和选择形式。
03 高龄生育:无法回避的生殖规律
年龄是生育能力不可抗拒的影响因素。上海仁济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小于30岁的女性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怀孕成功率可以超过70%;35岁以上女性的成功率下降到50%;45岁及以上女性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怀孕的成功率不到5%。
孙贇教授强调:“适龄生育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30岁以前;超过35岁,女性的卵巢功能会断崖式下降,这将导致生育力急剧下降。”
然而,当前中国辅助生殖领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正是高龄助孕。以上海为例,接受辅助生殖者的平均年龄已超过35岁。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多患者不惜尝试各种未经证实的附加治疗,希望能逆转生物钟的无情规律。
04 数据背后的真相:乱象与治理困境
国家医保局在2025年9月披露的异常数据案例,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生殖医学领域的数据混乱。 案例中出现了“73岁老人无痛取卵”和“86岁老人试管内受精”的荒谬记录。
后经核实,这些是医生在填写诊断时误选或错误输入造成的。 这种数据混乱不仅造成了监管资源的浪费,也反映了医疗机构在最基础日常管理环节的缺失。
另一方面,《中华妇产科杂志》2025年2月发布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的遗传咨询专家共识》明确指出了PGT技术的局限性。
活检取材只有数个细胞并不能完全反映胚胎的真实遗传状况,所有类型的PGT均可能出现检测失败和结果不准确的风险,包括假阴性和假阳性。
05 规范与希望:走向理性的生殖医学
面对辅助生殖领域的各种乱象,专业化、标准化的诊疗流程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等组织联合发布的专家共识强调,PGT遗传咨询必须遵循十大伦理原则。
包括自愿原则、无倾向性原则、公平原则、有利于患者的原则等。
共识还明确指出了PGT的禁忌证,包括非疾病表型的胚胎选择,如外貌、身高、肤色、性别等,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禁忌证和妊娠禁忌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公布的试管婴儿诊疗流程,也展示了标准化辅助生殖技术操作的可能性。
从建档、制定促排卵方案、促排卵、扳机、取卵、胚胎移植到验孕,明确的分步流程为患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06 未来之路:技术进步与伦理思考的平衡
随着生殖医学的不断发展,如何在技术进步与伦理考量之间取得平衡,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专家共识强调,PGT并不能保证成功妊娠或婴儿完全免于所有遗传异常。
它只能筛查特定已知且可测试的遗传病症。
同时,共识也明确指出,对于使用PGT的夫妇,在PGT后且成功妊娠后,建议行产前诊断进一步评估胎儿的遗传状况。
因为活检取材只有数个细胞,并不能完全反映胚胎的真实遗传状况。
反复种植失败是当前辅助生殖领域需要面对的另一挑战。孙贇教授表示,胚胎的成功种植既需要有发育良好的胚胎,又要有良好的子宫内膜功能。
对于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临床医生需要采取新诊疗技术,以精准评估胚胎发育潜能和子宫内膜的容受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孙贇教授告诉记者,生殖衰老与高龄生育是他们面临的第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她强调了对有生育意愿的适龄夫妇加强科普宣教的重要性。
技术本应是希望的桥梁,而不该成为利益的工具。 只有当每一个医疗决策都真正以患者的福祉为核心,当科学的严谨取代商业的诱惑,辅助生殖技术才能回归其本质——为生命创造希望,为家庭带来圆满。
2025年11月18日于沈阳二0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