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中国雨巷文学社
写诗如打铁
——序杨吉军诗集《铁》
作者:北塔(北京)
一,铁血诗人和他的铁诗
杨吉军先生的诗是我最喜欢的品类,因为这些文本从精神到肌理到纹样:硬朗、简劲、固实、深刻、别致。
集子里的大部分作品都标了写作时间,从2022年4月1到2022年7月13日,尤其集中于4月到6月。2022年的那个夏天,已经基本停笔多年的吉军突然犹如诗灵附体,灵光乍现,灵感迸发,下笔有神;写出了他这一生也是当代中国诗歌品质最高的一批杰作。
许多诗人的总体风格都可以用一样物来象征性的概括,比如月之于李白、泪之于杜甫、玉之于李商隐、霜之于杜牧、云之于李贺等等。我们还可以用诸如花、水、盐、山、石头等形容某些诗人的大致风貌。用来涵盖吉军诗风的最贴切的字眼——毫无疑问——是铁。
(著名诗人杨吉军的新诗集《铁》书影)
此集第一辑名为“铁匠之歌”,也可用来命名全集。写诗中的吉军自比为铁匠,他把自己的诗比作铁匠所唱的歌或关于铁匠的歌;可谓自觉又自豪。全集开篇名为:“铁匠和他的铁”,亦可换说为“铁匠吉军和他的铁诗”。铁元素或明或暗分布于吉军几乎所有的字里行间。因此,“铁匠诗人”或“铁血诗人”之名在我脑中呼之欲出。也许后者更合适,因为吉军并不真的是铁匠出身,铁匠并不是他的真实身份之一;他并不以打铁为生,但他的血液里流淌着铁性,他的骨头是铮铮铁骨。
吉军落笔,如铁锤砸中铁砧上烧得通红的铁块,稳准狠,顿时铁花四溅,叮当作响,有时一锤子便使那铁器成行,有时则要重击好几下才能铁板钉钉。这些文字铁器一旦定型,你可以说个别个体这儿多了一个角那儿多了一只脚,有理由建议作者“斩钉截铁”地去掉某个角或某只脚,但整个构型因其内在的稳固与密实,是无法变动的,更别说往里塞什么货色了。
吉军对于打铁这个行当有着真切而细致的观察和了解:
“而随着滋啦滋啦
一小缕一小缕的青烟,一块铁也就一层层地碎了”
这样简省的描绘有声有色而且充满质感,一定是来自真实的生活。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吉军并不像小说家那样去再现铁匠的工作细节,诗人更擅长的或者说更乐意做的,是寻找或创造现象之上的寓意,所谓思想的过程是从对生活的叙述上升到人生的感悟。吉军的这组诗对铁匠的种种动作和神态以及与其有关系的人物和事物的描写是一笔带过式的,而其语句间密布着或秘藏着丰富的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领悟,有些甚至可以解读为对诗歌写作的见解。
这组诗的主人公是一个老铁匠,或者说“老男人”,我们可以置换为“老诗人”——不妨看做有几十年诗龄的吉军的自况。老铁匠已经走过“火星四溅的生活”,也就是说,他现在的生活里已经不再“火星四溅”,已经不再“火热”,或者说,“火热”已经不再是他的追求,他甚至要故意给“火热”的铁降温。他吁求道:“我是铁,请给我大盆的冰凉的水”。他认为,冰凉甚至冰冷反而成了他的人与诗的正常甚或应该的状态。
这部集子里的诗,哪怕是抒情诗,也不再是热抒情,而是冷抒情;是在激情冷却之后的回放式的情感再现,而不是滚烫情感的现时涌现。而冷却或抑制激情的装置或方法是对经验的反思,思想的深度取代了感情的烈度,经验的重量超过了感觉的热度:“原本就是沉的/原本就不是火热”。锻打的结果比打造的过程更重要。正在被锻造的铁是软的、红的、可变的,还不是可用的器具,俨然是火的奴隶;锻造完成的铁是已然冷却的铁,所以是硬的、黑的、成行的、可以直接使用的,已经摆脱了火的感染和控制。成熟的诗人更加注重的是文字成品所蕴含的质地、光泽和审美效果,而不是抒发过程中感情宣泄的快感效果。这样的成品必须具有浓缩性、自足性、固定性和饱和度。无疑,铁是最具有这些特性的。无疑,这部集子里的诗——无论主题是铁还是其它——也都具有这些特性。
关于诗歌之于诗人的功能或者说诗歌如何参与诗人命运的演进,我们也可以从吉军的铁诗中得到一些端倪。诗歌对于诗人的生活现实能起什么作用?诗歌能改变诗人的生活吗?变好还是变坏?一般人当然希望变好,一个诗人靠诗歌写作成名之后,他的生活条件能随之改善吗?吉军对这个问题应该是有过反复的思考,他甚至曾希望诗歌能改善他的生活。这种思考后来让位于实际感受,而他思考的结果是:诗歌与实际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哪怕有关系,也不在于生活本身的改变,而是生活态度或生活观念的改变,比如诗歌有助于稳固或提高精神性价值观的比例,仅此而已。
“他知道这块铁改变不了他的生活
但并不是说,他没有想过用这块铁改变过生活”
我们可以把这两行置换为诗学语言:
他知道诗歌(这块铁)改变不了他的生活
但并不是说,他没有想过用诗歌(这块铁)改变过生活
诗人反复强调:铁,哪怕好铁也改变不了铁匠,正如铁匠也改变不了铁。同理,诗歌,哪怕是好诗,与诗人的生活也关系不大。
当然,诗歌写作还是会给诗人带来审美愉悦或创作快感,虽然那只是偶尔的;这正如整日阴郁的老铁匠偶然也会有喜悦的时候:
“在冰冷的铁匠铺独自生活的老铁匠整天一脸烟气
偶尔一阵喜悦”
二,由两可到两不:中老年人生的非典型感悟
喜欢冷静而非热闹,重视成品而非过程,强调内敛而非张扬。这与年轻人的喜好和习惯正好相反。这是中老年人的人生观和诗歌观。
吉军精准写出了中老年人的命运状态和人生感想。
我发现,他特别喜欢用“既不……也不”这样的“两不”句式。比如:
《背口袋的人(之六)》云:
他不会让口袋太重
站在芦苇之上他像蜻蜓
也不会让口袋太轻
芦苇恰到好处地弯曲
《无论如何》
翘是翘不起来
怕是
夹也夹不紧
《木头》
没有沉没
也不会不朽
一块偶尔在沾利河露一下头的木头
《对于》
唯独地球,与太阳保持了
不是太近,也不太远的距离
《拴马桩》
仿佛听到你的嘶鸣
我不呼唤
也不移动。
《流弹》
它不追随
也不寻找
《经过》
我不能给着沉睡中的村庄带来更多的安宁
也不能带来另外的骚动
《万物》
你蹑手蹑脚地生活
不愿意惊扰沉睡中的侧卧的大海
也不愿意惊扰警醒着的屋檐下的麻雀
《异物》
既没有锈蚀掉
也没有绷断开的一圈铁丝
《起航》
它没有鸣笛催你
也没有关闭涡轮机
作者简介
北塔:生于姑苏,现居大都,诗人、学者、翻译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原研究员、世界诗人大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秘书长,曾受邀赴美国等近50国参加各类文学、学术活动,包括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等,曾率中国诗歌代表团出访秘鲁等约30国。有作品曾被译成罗马尼亚文等近20种外文,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已出版诗集《滚石有苔》等各类著译约30种。有“石头诗人”之称。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社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邓国安、徐勤、徐忠友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社长助理:李晓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11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