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洽川黄河浮桥之遐想
文|王 标
浮桥,指的是用船或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上的桥梁。《诗经》中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说的是在公元前1184年,周文王姬昌在渭河架浮桥迎娶我合阳美女太姒的故事,这应该是关于浮桥最早的记载了。
公元2008年,合阳洽川的黄河古渡口上建的一座平底铁船浮桥正式通车,气势恢宏,景象壮观,每天有上千辆大小车辆从桥上通过,此信息一出,两岸人无不欢欣鼓舞。而洽川人似乎不足为奇,因为他们早已听惯了公元前205年,韩信率兵自制“木罂”渡河袭击魏王豹的故事,心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黄河上建桥是一种迟早的必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临设性应急行为,他们更希望一座永久的钢筋混凝土跨河大桥的到来。
去年和今年,黄河为实现安全渡汛,浮桥曾被临时拆解,被拆解的那段日子里,人们似乎才真正体味到浮桥存在的价值。人也许就这样,轻易得来的东西毫不在乎,只有失去了,方觉存在的价值。
我对黄河浮桥感兴趣的是,听说这座浮桥刚好从40年前我们调查蝗虫的“鸡心滩”中间通过。情不自禁,心头便展现出当年的图景来。
那年,我们合阳县农科所三个年轻技术员,为了能安全地踏上黄河“鸡心滩”查看蝗虫卵情,是从岔口坐船过河,经临猗的南赵、孙吉、角杯,绕道吴王渡口过河,上到洽川王村以东的“鸡心滩”查看蝗虫卵情。
到此,兴许有人要问,“鸡心滩”是什么?为什么合阳人调查蝗虫要从对岸山西吴王渡上船呢?
上世纪80年代中叶,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蝗虫普遍发生严重,专家分析,其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连续多年干旱,黄河水位下降,导致裸露河滩成为蝗虫理想的产卵地,干旱年份每平方米可产卵20万-40万。为了有效的控制蝗虫的大发生,上级要求,各地务必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弄清黄河“鸡心滩”上的蝗卵发生情况。因此,从根本上查清蝗情,成为治蝗工作的先决条件和重中之重。
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黄河龙门至潼关段河道宽广且频繁摆动,继而形成主流及支流相夹的夹滩,形似鸡的心脏,所以叫“鸡心滩”。
据洽川了解水情的老乡讲,若要安全地上东滩的“鸡心滩”,最佳的方案应该是从岔峪过河,第二天绕道临猗吴王,折返回来上滩,调查完后,船夫会想方设法把你们送回来的。他给我们讲完原因,又无不感叹地说,要说从咱这边过河,对你们几个分文不懂水性的娃娃来说,安全性没有保障。哎!几时能给这里修个桥你看有多好哩。
后来,我们就是按老乡的建议顺利完成调查任务的。当时路途上所经历的一切,恰似《西游记》里唐僧一行,身负行囊,一路艰辛一路歌。现在想来,真让人后背发凉。
浮桥通车的当冬,当年的同事中有人建议,几十年的风雨沧桑,我们应该重走一下当年的路,在那里找回我们所丢失的青春。
建议很快成行,几个人满怀欣喜,驾车从黄河浮桥上通过。站在河对面的沿黄公路边,回头隔河望去,当年的“鸡心滩”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记忆。
路漫漫其修远兮,蓦然回首,岁月悠悠,一切皆化为过往。
车子顺着河东的沿黄公路徐徐前行,夕阳斜照在东原的坡面上,似乎满世界都充满了阳光,在这寒冷的冬天里,心中折射出一缕融融的春意。
跟着感觉走。车子从南赵村拐上原去,到了孙吉镇,一直往南走。过去走过的路,已经找不到一点痕迹。印象中,那天从岔峪渡过河来,走了好长时间的滩路,到南赵时,唯一一趟从临猗县城开来的当日往返班车已过了点,只好恳求个拉沙子的小四轮拖拉机,坐在沙车的沙面上到了孙吉镇。记忆中上原的路是崎岖不平的,坐在沙车上那种的颠簸的滋味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冬天的太阳说落就落个没影影了,天暗下来,只听见路边毛白杨的落叶飒飒作响,好像夹道欢迎我们。车到吴王的时候,车灯已亮了起来。顺着车灯往下看,黄河浮桥宛如一条巨龙安祥地横跨在两岸。此时,你也许已经忘却了当年的情景,心想,若没有黄河浮桥的存在,你只能面对冰冷的黄河兴叹。
车子从浮桥上通过,河面上吹来阵阵凛冽的寒风,一辆大型货卡从对面开来,桥面稍觉有点晃动。我急忙关闭车窗,随着晃动的节奏,眼前似乎出现春秋时晋文公迎娶秦穆公女儿怀赢的喜庆场面。
我前一段时间写《岔峪纪事》时,曾查阅过好多资料得知,秦晋喜结良缘时,虽然断定是从黄河渡口通过,但具体在什么位置却未明确提及。黄河自龙门到潼关,有大小好几个渡口,每个渡口周围都有相应的传说,至于准确与否,从未有人断定评说。我暗暗思忖,黄河洽川王村段,水面宽阔,流速和缓,这里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秦晋两国的主要交通要道。“木罂”古渡进一步说明这一主要通道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浮桥所在的古渡,始于春秋时期,兴于两汉,盛于大唐。“八牛锁蒲津,一桥贯秦晋”,是唐人对当时蒲津渡浮桥连接秦晋的枢纽作用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彰显了唐“开元盛世”的空前盛况。明清时,古渡的重要性堪比蒲津渡。主要作用是晋煤西送,潞盐外销的核心通道。
黄河龙门至潼关段,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渡口:龙门渡、蒲津渡、风陵渡。唯有蒲津渡黄河上的浮桥,为黄河上首座铁索连舟曲浮桥,如今永济出土的黄河大铁牛就是最好的佐证。
当年,我在华阴工作的时候,偶尔回老家合阳,要从华阴的渭河浮桥上通过。我常常想,若能在黄河上再修座浮桥,有多好啊!无意中与朝邑农场的一位老同学聊起此话题,他说,你路过的赵渡镇的黄河对面,正是古蒲津渡遗址,传说当年就有浮桥。说是春秋时初建,唐开元年间改建,是名副其实的连接永济与朝邑的水上通道。春秋古芮国的400年历史就书写在这一浮桥上。
再说赵渡这地方,说来也很有意思,明代冯梦龙先生在《警世通言》里有一篇《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文章,讲述的是赵匡胤青年时期解救并护送民女返乡的侠义故事。书中明明记载赵匡胤是从山西太原护送到蒲州的,可赵渡周围人却说是从这里过的河,赵渡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这即便是以讹传讹,但肯定事出有因。我想,莫非是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后,因与京娘产生真情后经常过河与京娘私会,可惜有情人不成眷属,赵京娘在无奈中抑郁而死。这种说法或许有些牵强附会,缺少逻辑的支撑,却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它分明是要把赵匡胤的侠义与赵渡人的仗义有力地联结到一起。
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发迹前确实常来陕西做事,人很率性,在华阴至今仍流传着赵匡胤与陈抟下棋输掉华山,和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传说,便也是一个得力的证据。所以说,关于赵渡地名来历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相应的从另一个维度道明黄河浮桥的存在以及对于普通老百姓的重要性。
洽川黄河浮桥虽然没有更多的故事讲给人听,但他承载着两岸人民的欢乐幸福,连接着两岸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上共有大小浮桥七十来座,大多为季节桥,汛期拆解,过后复原,可见他对两岸经济的影响何等之重要。洽川黄河浮桥的开通,结束了两岸千年的摆渡史,成为联结两岸经济的大动脉。
洽川黄河浮桥,可以说它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也可以说它承担着继往开来的神圣使命。它是一个时期百姓心中的期盼,又是新时期百姓心中希望的起点。目标总会有的,起点很重要,它会给你带来实现目标的希望,它的未来目标才是两岸民众的热切期待。
经历了十七年风雨碾压的严峻考验,洽川黄河浮桥造就了一身铮铮铁骨,毅然铺陈在大河之上,克尽厥职,默默地践行着他的神圣职责。这也许就是它全部精神之所在。
尽管它周边有着无穷无尽不老的传说,但永久地保持两岸的通达,才是未来弥久的难以释怀的情愫。当有朝一日它的使命完成的时候,必将有更加坚实的钢筋水泥大桥从它头顶越过,到那时,我相信人们在欢呼雀跃的同时,谁也忘却不了它当初的默默奉献。
这就是黄河浮桥的精髓,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子孙万代的永恒记忆。
2025年11月24日于合阳老家静虚堂
作者简介:

王标,大学学历。国家公职人员。爱好旅游、文学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