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里的人性褶皱
戴咸明
老家的俗语总藏着通透的人生智慧,“娘夸不算夸,婆夸一枝花”便是其一。亲妈赞女儿能干,难免带着血浓于水的偏爱;可若挑剔的婆婆都真心称赞儿媳,那才是实打实的认可。这句流传多年的老话,近日在店里的一场闲谈中,被演绎出了耐人寻味的现实注解。
临近下班,店里的喧嚣渐渐平息,同事小娟却突然没来由地感慨:“当初我爸妈要是听我婆婆的话就好了!那老太太可真能干、真有眼力见。”这话让一旁整理记账本的店长少敏抬起了头,满脸诧异:“小娟,你不是天天吐槽你婆婆歹毒吗?说她把100万都给他儿子做仪表生意,一分钱不给你贴补家用;结婚有了孩子后对又冷若冰霜,总想着算计你、把你踩在脚下,三年前你们还吵到互相骂‘谁早点死’,老太太当时还冷笑说‘老天还不知道叫谁先早点死呢’,怎么现在反倒夸起你的婆婆来了?”。
店里的人都听惯了小娟的“婆婆经”。这些年,她张口闭口都是婆婆的不是,离婚二字更是结婚三年后就挂在嘴边,却从没说过公公半句不好。面对少敏的疑问,小娟这才愤愤道出前因后果——她口中“有眼力”的婆婆,就是在迎取她进家门时,听到小娟弟弟要娶一位河南姑娘时,婆婆曾专程找到小娟的爸妈,语重心长地劝道:“这姑娘是河南的,家里穷得叮当响,离咱们淮安金湖又远,将来怕是不好相处,你们可别草率答应。”可小娟的爸妈没听劝,觉得姑娘看着本分老实,还是让弟弟风风光光地把人娶回了家。
婚后的日子,弟媳妇果然没让人失望。她贤惠能干,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公婆孝顺体贴,和弟弟的感情更是蜜里调油,没多久就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四口其乐融融,成了街坊邻里羡慕的对象。可这份和睦,最近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弟媳妇的妈妈心脏出了问题,需要立刻开刀,手术费高达24万。
老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思来想去,提出三家平摊费用,每家8万。老人心里清楚自家条件有限,两个儿子负担12万压力不小,这话其实是想让女儿多帮衬些。可消息传到小娟耳朵里,她立马炸了锅。
“8万?这可不是小数目!”小娟第一时间找到弟弟,放狠话道:“你要是敢给这8万,将来你买房子,别想让爸妈给你一分钱支持!”转头又跑到爸妈面前哭诉施压,坚决反对弟弟出钱。可爸妈年纪大了,看得更为通透,摆了摆手说:“给不给是你弟弟两口子的事,我们老了不趟这浑水。要是因为这点钱,弟媳妇卷铺盖走人,这个家就散了。”弟弟也满脸无奈,私下跟小娟解释:“家里的钱都在弟媳妇手里,她要给她妈妈治病,我总不能拦着吧?”
眼看着自己的反对没人理睬,小娟气得直跺脚,这才由衷地感慨:“当初要是听我婆婆的话,弟弟不娶这个河南姑娘就好了!
晚上下班回家,我把店里的这场闲谈原原本本地讲给爱人听。爱人听完,放下手中的茶杯,反问我:“假如生病的是小娟的妈妈,同样需要24万,让她和两个兄弟每家拿8万,你觉得她会怎么样?”
我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便答道:“她肯定不会犹豫半分。别说8万,就算要10万,就算把家里的积蓄都挪出来,她也会拼尽全力去救她妈妈,跑的比谁都快。”
爱人闻言,轻轻叹了口气:“这就是人性啊。”
同样是8万,同样是亲人治病,站在自己母亲的角度,便是必须倾尽所有的责任与孝心;可换到弟媳妇的母亲身上,就成了不值当的“负担”。我们总在不经意间,用双重标准衡量世间的人和事。对自己的亲人,我们愿意付出所有,不计回报;可对他人的难处,却容易锱铢必较,患得患失。
那句“娘夸不算夸,婆夸一枝花”,赞的是外人眼中不掺私心的公正与真诚。而这场发生在下班前的闲谈,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难以避免的偏私与利己。我们都不是圣人,难免会在亲情与利益、自己人与外人之间,划出一道无形的界限。
或许,人性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更像一块带着褶皱的布料,藏着复杂的情绪与隐秘的考量。认清这份人性的褶皱,不是为了批判谁的自私,而是为了更平和地看待世间的纷扰与矛盾。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瞬间,成为自己曾经吐槽的“小娟”。而理解这份不完美,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彼此体谅的开始。
小娟在多此一举中,自寻烦恼,把幸福和快乐吓跑的远远的,妈妈火眼金睛练就了一罐子蜜。
2025.11.2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