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期
《十六载饺子香里的初心:
老所长白胜刚的人间修行》
文/孙成贵
诵读:古韵
主编:静心
面粉的麦香漫过十六个春秋,案台上的擀面杖滚过四千多个清晨——在双城德福老年公寓,老所长白胜刚的每个周末,都写着同一句朴素的承诺:“让老人们吃上口热乎的。”
每周日早上六点半,天刚蒙蒙亮,白胜刚就挎着那个洗得发灰的帆布包出现在公寓门口。包里永远装着三样“老伙计”:跟着他十多年、手柄磨得发亮的硅胶擀面杖,一小罐母亲传下来的干花椒粉,还有揣在内侧口袋、被油渍晕开字迹的便签——张阿姨不吃姜、李大爷牙口不好要多剁三遍馅、姜奶奶喜欢在馅料里加一勺虾皮……这些名字和叮嘱,他记了十六年,没漏掉过一个。
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系上印着“为人民服务”红字围裙时熟稔的动作。揉面要盯着钟表醒够四十分钟,他说“这样面才软和,老人咬得动”;擀皮时手腕带着老茧磨出的浅红印,手指轻轻一旋,圆面皮就落在案板上,边缘薄得能透出底下的木纹;包馅时指尖特意把褶子捏得浅而松,“省得老人啃饺子边费劲”。从警多年养成的“较真”,全落在了这一只只饱满圆滚的饺子里。有人问他“坚持这么久累不累”,白胜刚总用沾着面粉的手背抹抹额头:“就像惦记自家爹妈,哪有什么累不累。”
这不是一场刻意的“奉献”,而是一颗心最本真的模样。退休后脱下警服,他把“为人民服务”的底色,染成了公寓里暖黄的灯光、老人碗里冒着热气的饺子,还有逢年过节守在床边的唠嗑声。
端着托盘走进房间时,他总先把烫手的饺子碗稳稳递到老人手里,自己半蹲在床边,看着对方咬下第一口才笑着凑过去:“咸淡行不?不行我下次调。”82岁的姜奶奶行动不便没法坐起,他就坐在床沿,用小勺把饺子分成软软的两半,对着碗沿吹三口气,才轻轻送到老人嘴边。姜奶奶总拉着他的手念叨:“闻到楼下的面香,就知道‘白儿子’来了——比亲儿子还惦记我这口。”
正如禅语里说“真我无心即林泉”,他没把自己当成“行善者”,只是守住了“把别人放在心上”的本能,这颗心,就是最温暖的“林泉”。
如今,白胜刚的饺子香,已经成了老年公寓里的“定心丸”。这份十六年未变的温暖,也成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注脚——原来最高贵的修行从不在远山古寺,而在烟火人间的一份惦记里;最珍贵的初心,藏在重复了无数次的揉面、包馅里,藏在一双始终温热的手里。


图片制作:仇奇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