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宫》
文/DeepSeek诗篇
脚下的砖,
是前朝的砖,
一块一块,
被六百年风雨
磨洗得温润而坚实,
缝隙里
仿佛还凝着旧日的
跫音。
我总爱想象,
那些曾经行走于斯的人们——
捧着
象牙笏板的官员,
曳着
龙凤彩绣袍服的帝后,
抑或是
那些提着食盒、
低着头
匆匆走过长廊的宫女太监——
他们的悲欢,
他们的呼吸,
是否也化作了这空气里
一丝半缕
不易察觉的微尘?
这便是
一种奇异的交融了,
古与今,
隔着漫长的时光,
却在这同一方空间里,
借着这一阵风,
一片琉璃瓦,
完成了无言的对话。
正凝神间,
一阵清脆的、
带着异国腔调的笑语,
将我从沉湎中唤醒。
循声望去,
是一群金发碧眼的访客,
正围着一尊铜鹤,
饶有兴致地
听一位年轻的讲解员述说。
那些名字,
在英语的转述里,
似乎少了些平仄的韵味,
却多了
几分探寻的郑重。
他们仰着头,
眼神里
没有隔阂的茫然,
而是一种
了然与惊叹的光。
我忽然觉得,
那檐角的小兽,
蹲踞了几百年,
看惯了
紫禁城的日出日落,
云卷云舒,
如今,
却也看见了
来自大洋彼岸的目光。
这便让我想起,
近些年来,
这宫墙之内,
异域的面孔是愈发多了。
他们不再
满足于在三大殿前
拍一张
“到此一游”的相片,
而是会流连于
钟表馆里那些巧夺天工的
自鸣钟,
会对着《清明上河图》
上汴京的市井繁华
发出由衷的赞叹,
会在
漱芳斋的戏台前,
试着
理解那婉转的昆腔
水磨调里,
藏着怎样东方式的
哀愁与缱绻。
这是一种
更为深沉的交融。
我们的历史,
不再仅仅是
教科书里冰冷的纪年与事件,
而是化作了
这触手可及的殿宇、
色彩斑斓的瓷器、
与飘逸如云的书法,
成为一种可感的、
活着的文明,
静静地等待着
每一位愿意走近它的心灵。
不知不觉,
已走到了御花园。
而树下,
却有几个
穿着汉服的年轻女子,
衣袂飘飘,
正举着手机自拍。
那轻快的、
属于现代社会的姿态,
与这身古朴的衣裳,
以及身后苍然的亭台,
构成了
一幅极有意思的画面。
历史在这里,
仿佛不再是沉重的背负,
而成了一种可以亲近、
可以体验、
甚至可以“穿着”的时尚。
这何尝不也是
一种文明的交融?
夕阳的余晖,
终于为整座紫禁城
镀上了一层最为醇厚的
金红色。
我站在神武门下,
回望这一片
沉静而辉煌的殿宇之海。
一百年了,
故宫博物院的大门
向世界敞开,
已整整一百年。
它不再是
一座仅仅属于过去的、
封闭的城,
它成了一座桥,
连接起
时间的此岸与彼岸;
它也成了一扇窗,
让世界得以窥见
中华文明的堂奥。
风吹过,
檐下的铁马叮咚,
像是古老宫阙舒缓的呼吸,
又像是对着这崭新时代,
轻轻唱起的一支歌。
那歌声里,
有历史的幽深,
更有文明交汇时,
那动人的、
清越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