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诗歌·文同文化“名篇·名家·名评”系列之梦想向太阳老师的散文诗《江南的绿》
主办单位:量子宇宙诗歌微信群·文同文化社
策划:张青杰 王红民
主持人: 公主小妹 百炼成钢
讨论作品:
《江南的绿》
文/梦想像太阳(四川)
晨雾漫过青石阶时,檐角悬着的露水正一滴一滴敲着竹篓,像时光在计算新茶的年纪。茶篾上苔痕斑驳如祖母的手背,她曾说这绿是活的:“你看茶山在呼吸,运河在眨眼,连柳絮飘着飘着都能落地生根。”
老茶树枝桠间浮动的不是雾,是揉碎了的碧玉髓。指尖刚触到蜷缩的银针芽,忽有山歌撞破晨霭:“三月采茶哟——”尾音被露水浸得发亮,惊得采茶娘们笑作一团。戴竹笠的老茶农蹲在垄边抽烟斗,烟圈缠上新茶的茸毛:“这茬茶叶嫩,得赶在雨前。”话音未落,天际已滚来青灰色的云絮。
雨来得急,千万根银线将茶山织进纱帐。我抱着茶篓往草棚跑,却见八十岁的周阿婆仍在雨中采撷,蓝布衫早洇成深黛。“傻囡,雨丝里养着茶魂哩。”她摊开掌心,雨珠在银针芽上碎成星子,碧莹莹的雾气从叶脉间漫出来,竟比晴日更清冽三分。
渡口柳烟湿得能拧出水,船娘却不急着解缆,只把竹篙往青石缝里一插:“等个人。”话音方落,便见蓑衣人挑着两筐新茶踏浪而来,筐隙间漏下的碎叶在河面铺成翡翠路。渔船上飘来酒香,赤膊汉子举着粗陶碗喊:“阿庆嫂,拿你船头的碧螺春换碗雄黄酒可好?”满江的笑纹荡碎了倒影,却把两岸青山笑得更翠了。
转过九曲桥,木芙蓉叶上滚着的水银早聚成了溪,汩汩漫过“陆羽茶坊”的旧匾额。穿西装的茶商捏着紫砂壶叹气:“老字号光靠情怀沏不出明前茶。”柜台后的老师傅不语,从锡罐深处舀出一匙蒙尘的龙井,沸水高冲时,但见陈茶在白瓷碗中旋出春山叠嶂。“这是五三年国营茶厂改制时藏的。”他眼角笑纹里汪着半世纪烟雨。
暮色漫过天青釉茶盅时,茶山腾起的紫烟缠上了归鸟的翅尖。石阶缝里的虎耳草已攀过我的布鞋,这倔强的绿让我想起周阿婆雨中采茶的背影,想起祖母临终前执意抚摸茶芽的枯手。老茶农的烟斗在暗处忽明忽灭,火星坠地时照亮一片陈年茶垢
——那深浅交错的纹路,多像运河千年的波痕。
月光爬上老宅东墙时,我数着青砖地上的竹影,忽听得瓦当叮咚作响。墙角青瓷缸中的浮萍吮饱了星光,涟漪漾开层层碧玉环。河对岸新起的玻璃幕墙泛着冷光,却照不灭采茶调里流转的千年春色——原来江南的绿早已浸透骨血,它是周阿婆指缝间的茶魂,是老师傅锡罐里的光阴,是烟雨打不湿的、生生世世绵延的掌纹。
作者简介:鲁峙均,四川阆中人,笔名梦想像太阳。*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荷兰花海文学总社会员*神州诗歌报会员。墨染千秋之墨海在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神州诗歌报听潮、当代诗星、中蝶恋花文学等平台和刊物发表上百首(篇)诗词、散文小小说。最高级的诗性可以是太阳,既燃烧自诗观:己照亮万物,又不让任何人被灼伤。
紫气婴儿赏释
《茶诗二重奏》🌹🌷
——君子之交淡如茶兮,每一口都有你
切下时光的锐角
拈几粒,滴翠的鸟鸣
佐以天然泉水的休止符
剔净遗憾的尾音
一缕清香的气息,放牧寂静
三口饮尽山雾
品半勺斜阳,一匙流年
杯沿结出薄霜的清晨
那些苔痕斑驳的诗句,从舌尖滑落
注水三叠
有阳关落盏,风翻炒日子
青瓷的凹处,蓄满整个雨季
茉莉携明前雪,沉入杯底
每融化一寸
群山就矮下一尺
浮世抽丝,螺旋上升的缥缈
我们煮一壶孤寂,暖彼此霜花
朋友,远道而来
歇一歇脚吧!放下,眉头的火车
月光,已装订成册
银河在此停顿
这里,窖藏春天的回声
这里,倾注秋水的转身
君子之交淡如茶兮——
每一口,都是山水的对白.....
正文:《江南的绿》·漫谈
——“茶”与诗,“绿”与活
手记:茶是凝固的诗,诗是笔墨的茶;“品茶”如“品诗”,“嫩绿”即“鲜活“……你抬手,指尖就夹住一枚立夏;你张口,齿缝便咬住半个仲秋。三沸之后,整座太湖都浮在碗里,轻轻旋转。
“茶香散去,雨丝中归来…”,真正的茶道,从来是直接将山河倒入客人的眼眸。
曾犹豫小诗,是否确需保留题记,如可试:“手记:在青瓷凹处,窥见整个宇宙的倾斜”——既保持神秘感,又与诗中“青瓷的凹处”、“群山矮下”形成意象呼应。
但最高境界仍是无手记——如王维《辛夷坞》开篇便见“木末芙蓉花”,何需前置注解?
最深的爱,最深的情,总是藏在灵魂深处,藏在笔墨深处。如果没有诗(散文诗),我们拿什么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爱?
梦想像太阳老师的文字,是湿漉漉的;“水墨江南,如此青绿”。“渡口柳烟湿得能拧出水”,晨雾、露水、水银、溪、涟漪、运河、波痕,连眼角笑纹里都“汪着半世纪烟雨”!
茶香从何而来,诗意由何而生,江南因何而名?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泰戈尔在诗集《吉檀迦利》,吟唱“在我的心坚硬焦躁的时候,请洒我以慈霖”;唐朝·王维,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描写初冬秦岭山色。茶山,有了雾气开始呼吸;运河,有了眺望开始眨眼;竹篓滴着露水,计算新茶的年轮;采茶娘们笑声,尾声淌出溪流…
而祖母苔痕斑驳的话语,老茶农烟斗溅出的星子,周阿婆雨中采茶的背影,渡娘、赤膊汉子、柜台后的老师傳,他们的音容笑貌,都化作锡罐里的光阴。在“暮色漫过天青釉茶盅、“月光爬上老宅东墙”时,踩着青砖地上的竹影,藏入墙角青瓷缸中的浮萍,吮饱了星光,涟漪漾开层层碧玉环。
这篇散文诗以茶为脉络,将江南的绿浸润成跨越时空的生命史诗,在烟雨氤氲中构建出震撼的绿色美学宇宙——在沸水冲开的刹那,我们看见整座江南在瓷碗中缓缓舒展,每片茶叶都浸泡着民族的集体记忆。
我们终于看见:每一盏茶都是与永恒的棱镜对话,那些被削薄的岁月在茶汤里重新凝聚……
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君子之交,原是隔着一首诗的距离,与整个宇宙对饮。
当你说「绿是活的」,汉语终于找回了它最初的颜色——不是视觉的绿,而是血脉里奔流的、与土地同频的生命原色。
简历:文化强国量子诗歌文化传媒创始人,社长:王雷(紫气婴儿)王雷,笔名紫气婴儿、婴儿,北京人。北大理学学士、法学硕士、推荐留校生,上海蚁猫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科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2012年度客座研究员。《世界文学》平台,“优秀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执行主编。“盛世华夏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李白杯”全国诗书画精英大赛一等奖,“毛主席诗词杯”全国诗书画家大奖赛冠军,第二届“神州杯”年度大赛特等奖,“古韵新声·诗意中国”全国诗·书·文·诵大赛诗词银奖、书法星锐奖……
张青杰赏析:
《江南的绿》中,绿是江南的魂,是生命的象征,会呼吸、眨眼、生根,串起了茶山、雾、雨、渡口烟柳,更串起了江南的烟火——祖母、采茶娘们、周阿婆、船娘、老师傅等生活场景的记忆,阅读作品就像在品味一壶春茶,又像是在欣赏江南的水墨画,欣赏风景同时更是在品味生生不息的人生,值得反复阅读。最精彩是结尾,作者将江南的绿升华到对人生的思考:无论世事如何流转,江南的绿早已浸透骨血.。在技艺上,该作品也非常值得称道,作者用通感的手法、诗的语言写散文,比如:老茶树枝桠间浮动的不是雾,是揉碎了的碧玉髓;尾音被露水浸得发亮;紫烟缠上归鸟得翅尖等等,将绿色变成可触摸得具象,更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总之,该作品将江南的绿写得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称得上优秀作品,值得反复阅读。
简介:张青杰,男,汉族,1968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毕业,工商管理硕士,现在北京电力系统工作,文化强国实验室(筹)暨量子诗歌常务副主席,喜好诗歌、散文写作,在公众号、网络媒体上发表多首诗歌作品,荣获《世界文学》第二届“白鹭杯”金笔作家金笔诗人文学作品大赛散文组一等奖。我一直认为,诗歌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王红民读诗:
还记得在“神州”担任散文主编时,初读鲁老师“江南的绿”便觉眼前漫起一片湿润的碧——那时总在字里行间找打动人心的魂,而这篇文字,恰如茶农精心焙制的明前茶,初品是清冽的景,细咂却渗出绵长的暖,当即就想把这份江南的鲜活,捧到更多读者面前。
晨雾漫过青石阶,露水敲竹篓如时光计数,苔痕像祖母的手背,连茶山都在呼吸——这般把绿写“活”的笔力,是最动人的。老茶树枝桠间的雾是揉碎的碧玉髓,采茶调的尾音被露水浸得发亮,更不必说雨中的周阿婆,蓝布衫洇成深黛,偏说“雨丝里养着茶魂”,那掌心茶芽上的雨珠碎成星子,竟比晴日更清冽,这哪里是写绿?是把江南的骨与气,都融进了草木的肌理里。
渡口的翡翠路、茶坊里的陈年龙井、月光下的青瓷缸浮萍……字里的烟火气总在不经意间漫出来。穿西装的茶商不懂,老师傅锡罐里藏的哪里是茶?是半世纪的烟雨,是“老字号”三个字里沉甸甸的光阴。就像河对岸的玻璃幕墙再亮,也照不灭采茶调里的千年春色——这绿早不是简单的色彩,是周阿婆指缝的韧性,是祖母临终前抚摸茶芽的温柔,是运河波痕里淌不尽的生生不息。
如今再读,仍如当初见时般心动。或许正是这份藏在“绿”里的人间温度,让我笃定地选择它——好的文字从不是孤芳自赏的景致,而是能让每个读者都从中看见自己心头那片“江南”,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的暖。
作者简介:王红民,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上海打拼20余年,就职于公元管道(上海)有限公司。喜欢散文、现代诗。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青年诗人》第38期学员。金声诗刊会员。神州诗歌报会员。曾任神州诗歌报诗人之家委员会副主席、神州诗歌报散文主编。远阳文学副社长。末代诗人副社长。文同文化社创始人。文同文化社总编。文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诗歌汉中会员。洋县作协会员。微旬刊《大文坊》编委。电子章回小说《诸葛亮军团》《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发表于个人公众号。多篇散文、现代诗发表公司报刊《公元报》有散文及现代诗发表于《诗歌汉中》《中华英才》《百度网》《汉江》《秦岭生态文化艺术》《洋州鹮乡》《秦岭之韵》《天汉一羽》《冬歌文苑》《诗行走》《洋县作家协会》《金声诗刊》《诗歌前线》《电子诗刊》《神州诗歌报》《祥云总社诗刊》《双亚集团黑米爷爷》《作家地带》《胭脂湖文艺》《白孔雀诗选》《远阳文学》《秦汉文旅》《锦诗阁》《黄果树文学》《大文坊》《赤土岭文协》《椒溪物语》等。
公主小妹读诗:
梦想向太阳老师的这篇《江南的绿》以“绿”为轴心,把晨雾、茶山、运河、茶坊串成一幅会呼吸的江南画卷,语言温润、意象密集,读来有茶气与雨意。开篇“露水敲竹篓”“苔痕如祖母手背”的比喻,将时间与触感交织,有记忆的温度;周阿婆雨中采茶、船娘等茶、老师傅以陈茶叙史的三重场景,既见日常人情,也见传统的韧性。“玻璃幕墙”与“采茶调”的对照,点出新旧共生的张力,使“绿”不止是颜色,更是文化与血脉的延续。
不足在于个别意象偏熟套,如“翡翠路”“春山叠嶂”“碧莹莹”等表达略泛;节奏上偶有堆叠之感,如“雨珠碎成星子”“雾气漫出叶脉”的并列可更克制;“茶魂”“光阴”等抽象词的重复使用,削弱了细节的新鲜度。若能在动词与质感描写上再做“陌生化”处理,比如将“织进纱帐”换为更具触感的动词,或用更具体的物象替代“春山叠嶂”,整体会更有辨识度。
整体而言,文章兼具烟火气与书卷气,结尾“江南的绿早已浸透骨血”收束有力,余韵悠长。
简历:作者简介:公主小妹,山东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香港诗歌会员,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副主席。文同诗社副总编,唐宋风韵诗社主编,华人诗者联盟总裁,桃源诗社文化传媒总裁,青年文学家塞北文学社签约诗人。 当代诗星签约诗人。2025年9月获得鲁迅文化杯金奖。第六届茅盾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百炼成钢赏析
梦想像太阳老师的散文《江南的绿》宛若一幅氤氲的水墨长卷,在茶篓接引晨露的叮咚声里缓缓展开。周阿婆雨中摊开的掌心,栖居着整个江南的魂魄;老师傅锡罐中沉睡的叶片,在沸水唤醒的刹那重绽春山。读至“绿是活的”,恍然看见父亲躬身稻浪的剪影,与采茶娘被山歌浸亮的笑涡,都在同一片土地上完成生命的轮回。
老茶农烟斗明灭处,照见的不仅是茶垢斑驳,更是运河千年来无声的脉动。当月光爬上东墙,青瓷缸中的浮萍吮吸星光,我终于懂得——那永不褪色的,是深植于血脉的、比雨丝更绵长的传承。
此刻,窗外或许正林立着冰冷的玻璃幕墙,但耳畔却清晰地传来了那支采茶调——它从雨雾的深处、从祖母的指尖、从陈年茶垢的纹路里,蜿蜒而至。原来,真正的江南从未逝去,它只是化作了一缕茶香,在我们每一次的呼吸间,悄然复活。
作者简介:百炼成钢,黑龙江哈尔滨,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副主席。作品散见《青海湖诗报》《华协海西文学》《神州诗歌报》《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唯美十四家》《岳杨书院》《黄果树文学》《天涯文学》《渝鲁文学》《鲲鹏文苑》等微刊和纸刊。
文雅赏析:
全文以《绿》为经脉,赋予其生命动态:茶山会呼吸,运河在眨眼,柳絮能落地生根。这种拟人化手法使江南山水超越物象,成为会吐纳的有机体。尤其雨丝里养着茶魂的意象,将自然降水与精神滋养相融,创造出天人感应的玄妙境界。
山歌尾音被露水浸得发亮,烟圈缠上新茶的茸毛,暮色漫过天青釉茶盅。这些通感修辞将听觉、视觉、触觉交织,形成立体的江南感知场,让读者不仅看见绿色,更听见、触到江南的呼吸。
文章通过晨雾-雨来-暮色-月光、完成自然时间流转,又用祖母的手背-周阿婆的茶魂-老师傅的锡罐构建文化时间循环。这种环形叙事暗示江南文化如茶树年年新发,在变与不变中延续血脉。
老茶树枝桠间浮动的是揉碎了的碧玉髓,陈茶在碗中旋出春山叠嶂,茶垢纹路竟如运河千年的波痕。这种物象的炼金术,使物质世界折射出精神之光。八十岁的周阿婆仍在雨中采撷,蓝布衫早洇成深黛绵长沉静。
这首诗不仅是对江南风物的礼赞,更是用文学语言构建的文化生命图谱。当《绿》成为浸透骨血的生命印记,那些采茶调、老茶篓、锡罐里的光阴,便都成了民族集体记忆的活态细胞,在每一次春茶萌发时完成文化的自我复制与新生。
诗人简介:许文雅,北京人,著有诗歌作品百篇发表于海西网文学网,头条,雁妮诗刊及其他诗歌网站与刊物。曾获得对联大赛三等奖,爱好文学、朗诵、主持等。曾任华协海西网北京分会宣传部长,广东分会副会长,天津分会副会长,天津分会会长。
文酌赏析:
《江南的绿》将色彩提升为一种生命哲学绿在此诗中,是呼吸,是记忆,更是一座江南的精神图腾。
诗人以通感构建世界。晨雾、露水与青石阶在文字间苏醒,祖母那句“这绿是活的”,如诗眼般点亮万物:茶山吐纳,运河眨眼,柳絮落地生根。绿从此挣脱视觉的桎梏,成为自在生长的生命体。
那些从绿意中走来的人,是江南的精魂所化。采茶娘的笑声、老茶农的烟霭、周阿婆雨中摊开的掌心,他们不是风景的配角,而是绿意凝结的肉身形态。尤其当周阿婆掌中雨珠“碎成星子”的瞬间,采茶从劳作升华为仪式,平凡时刻被赋予永恒的质地。时间在诗中柔软如茶香。从晨光到暮色,从渡口到陆羽茶坊,老师傅自锡罐深处舀出的,不仅是蒙尘的龙井,更是半世纪的沉默坚守。当沸水冲下,陈茶在白瓷碗中旋出的,是整座春山的记忆图谱真正的明前茶,是时间窖藏的灵魂。
至结尾,绿完成了它的精神皈依,从山野浸入血脉,化为生命的掌纹。这掌纹,是运河的波痕,是江南风骨的刻印。任对岸玻璃幕墙的冷光闪烁,也照不灭这溶于采茶调里的千年春色,那是一种比时光更久远,在代谢中永生的文化记忆。
作者简介: 文酌,河北《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热爱文学,业余爱好者。诗歌多发表于文学网刊,并偶有作品获奖。现任美篇小说平台的管理员,中国诗歌报现代诗和散文诗七室的副主编和三室的编辑,文同文化社现代诗主编,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秘书长,天涯诗韵社主编,诗观:用诗歌谱写尽善尽美的人生。
古玛赏析∶
梦想像太阳老师的这篇散文以“江南的绿”为魂,以一日晨昏为明线,穿插祖母记忆、老茶人往事乃至五三年藏茶,将个人回忆、制茶技艺与历史变迁编织成绿意绵延的时空画卷。在写作手法上善于将视觉、听觉、触觉交融,如露水“敲”竹篓如计时、雾如“揉碎的碧玉髓”、雨珠在芽尖碎成“星子”;更有不少语言的诗化锻造,如“烟圈缠上新茶的茸毛”“笑纹荡碎倒影却把青山笑得更翠”等表达,在古典韵味中注入陌生化美感,形成翡翠般温润又灵动的文字质地,足见他写作的功力深厚。整篇文章赋予绿以生命动态,构建出立体江南。他所悉心刻画的绿意不仅浸润在景物里,更流淌于世代传承的血脉与时间沉淀的茶文化中。读罢散文,犹如聆听了一首永不褪色的江南生命赞歌。
作者简介:古玛本名张奇民,浙江人,兼任大众诗歌、倒水河文学社、拜妮诗社顾问,文同文化社顾问。闲暇时间折腾花草,也折腾文字。诗观:落笔随心,知心随缘。
青岚赏析:
这篇散文像一杯温润的雨前茶,将江南的绿酿成了可以触摸的生命。周阿婆雨中采茶的倔强身影,让我想起父亲在田埂上播种时的专注,那种与土地血脉相连的深情,在茶山、运河、老茶农的烟斗里流转千年。最动人的是祖母说的"绿是活的",茶篾上的苔痕、掌心的茶魂、锡罐里的光阴,都在诉说:真正的绿从来不是颜色,而是刻在骨血里的生生不息。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成了檐角的一滴露水,正轻轻敲打着时光的竹篓。
个人简介:指染青岚,本名吴丽娜,系山东省作协会员。现任《拜妮诗社》《大众诗歌》《纯诗文学》《倒水河文学》等编辑或诗评,有诗文散见《诗刊》《诗潮》《诗选刊》《上海诗人》《大众电视》,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等。诗观:安静下来,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高琳赏析:
记得第一次读《江南的绿》时,恰巧那天生日,印象很深刻。原始发在神州诗歌报的散文天地。今日再读,更觉亲切且赏心悦目,仿佛那翠绿的嫩尖就在眼前。且不说散文的三要素,以及诗歌具备的种种意象,具象等等。单说能否让读者记住,从中学到知识?作者做到了。
茶垄里的人们,视茶如命、如魂“这是五三年国营茶厂改制时藏的……”,我们对明前茶并不陌生,这段陈茶描写惊到了我。
在作者的笔下,茶是活的,有呼吸,会眨眼。“这倔强的绿,让我想起周阿婆雨中采茶的背影。想起祖母临终前执意抚摸茶芽的枯手”,茶系着作者的心,系着几代人的情丝。在沸水高冲春山叠嶂中汪着半世纪的烟雨。
好文是能让读者感同生受的,是无论过了多久,总能给予人启迪,回味绵长的。
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满屏的茶香。
简历:高琳(秘书长),笔名琳琳,上海人,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秘书长,1999年在全国育聪明宝宝征文大赛中获上海赛区一等奖。2022年璀璨山河杯全国诗词大赛获三等奖。2023年2月出版个人诗集《彼岸》。2024年3月获金庸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增爱·北星杯》二等奖。2024年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三等奖,2024年12月北星杯格律体新诗大赛一等奖。
美美鱼读诗:
读罢这篇“江南的绿”,忽然有一个遐想:文字像一壶温在炭火上的碧螺春,初读清浅,细品却余韵悠长。
作者用“晨雾浸软的茶田”铺展底色,把江南的“绿”从具象的茶芽、青石板,晕染成带着触感的意境——竹篓的露水“洇出浅痕”,阿婆指腹的薄茧比茶芽“更有韧性”,这些带着生活肌理的细节,让“绿”有了温度。山风、溪涧、采茶调交织成声,雨打油纸伞的“溅”与阿婆护茶的“紧”,动静相衬间,江南的温润与执着跃然纸上。
最动人的是结尾的留白:月光下的茶芽如碎银,灶膛火光里的绿“愈发鲜活”,将自然之景与人间烟火拧成一股绳。原来江南的绿从不是孤立的色彩,它是劳作的印记,是时光的沉淀,是藏在茶雾里的生活哲学——就像那壶茶,要经得起身火慢焙,才能在舌尖漾开绵长的甘。
作者简介:黄慧慧,陕西洋县人。文同文化社小说连载主编。文同研究会会员、理事。洋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美术委员会会长。喜好读诗画画与文学创作,热爱音乐舞蹈朗诵,热爱家乡的文化公益活动。作品见网络平台及纸媒。现从事美术教育事。
大榆赏析:
一口气读完梦想像太阳的《江南的绿》,容不得喘息,意犹未尽,意犹未尽!绝非五彩斑斓,五光十色瑰丽的辞藻层叠,而是靓丽丰美的词句里,无处不滋生,蔓延,流淌真情,热恋。浓情与茶山,江南乡村,那片山水,已水乳交融在一起。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的更细腻,更深情,更明亮,更真切的表达。可谓无物不用情,无人不用情,无处不用情,情之所至,热爱早已随文字淌进骨髓!这是一篇高歌磅礴生命力的绝唱!
爱不释手,唯有读而再读,也不能品味其美妙臻爱之一二。
作者简介:
申占锋,笔名,大榆,1969年生,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人。张家口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诗观:生命应有诗属性,诗意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诗歌作品、文学评论文章多发在诗歌网站,部分诗歌发表在《世界诗歌》《诗歌周刊》《每日好诗》等杂志上,诗评作品发在《西部作家》《北京诗人》《青年文学家》《张家口日报》等报纸期刊。
孤狼赏析:
《江南的绿》这篇散文诗意象灵动,以“露水敲竹篓”“揉碎的碧玉髓”等通感手法,将“绿”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赋予自然以灵性。场景灵活,采茶娘的笑语、船娘换酒、雨雾中的周阿婆等片段,用动态细节浓缩江南风情,画面跳跃却连贯。文化有深度,锡罐藏茶、茶坊旧匾等符号,将茶史与时代变迁 (如“国营茶厂改制”“玻璃幕墙”)隐入背景,厚重不赘。
不足的地方:意象略繁,如“虎耳草攀布鞋”“浮萍吮星光”等次要场景稍显堆砌,可精简以聚焦主线。抒情方面稍显直白,结尾“浸透骨血”“生生世世”等议论稍弱化留白,可以更含蓄收束。
从整篇散文诗来看,诗化语言与地域文化融合精妙,唯局部意象可再凝练,仍不失为以绿为脉、贯穿古今的一幅江南水墨长卷。
简介:孤狼,周文平,来自江西,成长于赣江边,喝着赣江水长大。从小听着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人,爱好文学,更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一路走来,转瞬已半生,有文字的生活,时光孤独但不寂寞……
鲁妮赏析:
江南的绿是我熟悉的色彩。
作者把这春意盎然的绿给了茶园。诗情画意来了,人间烟火香了。
作者细腻的笔触活色生香,采茶人中竟有八十岁的阿婆。令人敬佩,阿婆淋雨继续采茶更令人大惑不解。原来:雨丝里着茶魂呢。一语道破采茶人的情怀世代相传。
作者自己强烈感受,感染了读者,引起共情,且产生急欲去江南也做一回采茶人。
鲁妮简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散文学会会员,电视台编导。
蝶舞赏析:
梦想象太阳这篇散文把“绿”写活成了江南的魂魄,绝非空泛的景致描摹,而是浸着烟火与光阴的生命质感。作者以行踪为线,从晨雾茶山到月光老宅,让绿在露水、雨丝、茶芽间流转,每一笔都带着可触的湿意与茶香。
文中人物是绿的筋骨:周阿婆雨中采撷的执拗、老茶农烟圈里的叮嘱、老师傅锡罐藏着的半世纪光阴,没有宏大叙事,却让每抹绿都沾着人间温度。“碧玉髓”“翡翠路”等比喻鲜活灵动,不是刻意雕琢的华丽,而是见景生情的自然流露,连山歌尾音的亮泽、陈茶冲开的春山都立体可感。
最妙的是时光的重量,从祖母的旧话到五三年的陈茶,新旧碰撞间,绿成了传承的密码。结尾“浸透骨血的掌纹”一语点题,道尽江南绿的倔强——它从不是风景,而是刻在岁月里生生不息的坚守,读来余味绵长。
简历:黄聪明,笔名蝶舞(花间蝶舞),福建省南安市人,现供职于南安市教育局;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律绝、词牌、新诗均有所涉猎,原创诗词破千首,曾多次荣获全国诗歌大赛金奖;目前200余首诗词发布于中国作家网与中国诗歌网,另有部分诗词散见于《诗刊》《先锋诗刊》《中国网络诗歌》《青年诗人》《诗词方舟》《诗人》《神州诗歌报》等刊物。
莎莎赏析:
《江南的绿》这篇文章写得格外动人,字里行间尽是江南的味道。老师凭着“绿”这条线,把茶山、茶人、茶事串了起来,晨雾里的茶芽、雨中的采茶阿婆、渡口飘着的碎茶,这些家常的画面,让江南的绿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文章里人物也写得鲜活,八十岁的周阿婆冒雨采茶,老师傅拿出珍藏的陈茶,都是身边人的样子,却藏着对茶的执着。结尾把江南的绿和人的骨血、千年的传承绑在一起,不刻意煽情,却让人打心底里觉得,这江南的绿,真的活在了这片土地和人身上。
作者简介:莎莎,山东人。文同文化社专刊主编。习惯以笔为舟,在文字的河流里打捞生活的细碎与思想的星光,让每一段表达都生长出温度与力量。多篇作品发表于网刊及纸媒。
婵娟赏析:
茶篾上苔痕斑驳如祖母的手背,她曾说这绿是活的:“你看茶山在呼吸,运河在眨眼,连柳絮飘着飘着都能落地生根。”喜欢作者祖母说的这些话
“你看茶山在呼吸,运河在眨眼,连柳絮飘着飘着都能落地生根。”简单,灵性,触动人心。
感觉祖母是特别好的一个人。
作者写祖母说……
语言朴实里带有深刻。
作者简介:婵娟,河北,诗歌爱好者。
心雨赏析:
梦想向太阳老师的这篇文字里的江南,是浸在茶气与烟雨里的暖。晨雾中露水敲竹篓,雨丝里阿婆采撷茶魂,茶坊里老茶旋出春山,每一抹绿都裹着生活的温度。祖母的苔痕手背、船娘的等待、茶商与老师傅的对话,把寻常日子酿成了诗意。
玻璃幕墙挡不住采茶调里的春色,陈茶藏着半世纪的烟雨,这绿早已是江南人的骨血记忆。读来像捧着一杯温热的明前茶,清冽里满是人情的暖,让人想起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柔与坚守,心生暖意。
简历:作者简介:心雨,女,济南人,一个喜欢文字的个体户,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丝雨赏析:
写祖母说“这绿是活的”
写祖母说“这绿是活的”,以及祖母那些灵动的语言,写出了茶山的绿,茶农种茶采茶的热爱和执着。让人好似已经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氛围,那种美……
明前茶的珍贵,山歌撞破……
老茶农的烟斗,烟圈缠上新茶的茸毛……
周阿婆雨中采茶,她说“雨丝里养着茶魂”,“雨珠在银针芽上碎成星子”
采茶调里流转的千年春色……
作者的这篇文字里的“活”,透着灵动的光,润泽的闪,让人回味,不觉再次阅读,文章处处闪现着美感,叩动人的心怀,文字也墨染生香……
丝雨,退休,祖籍河北邢台。业余诗歌爱好者,偶尔读读写写。
希望赏析:
《江南的绿》并非是草,而是明前茶。作者在文中开头,就用青石阶替代了绿,然后步步延伸至新茶的采撷,其描写的手法相当细腻,并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和夸张方法,将碧螺春和龙井这两种迥异的江南名茶,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梁泡茶的过程和茶山得风景互相切换,真可谓:品之,快哉!赏之,美哉!
"晨雾漫过青石阶,檐角悬着的露水正一滴一滴敲打着竹篓……"我期盼,能滴入我的品茗杯!
作者介绍:陈佩钢,网名:希望、回归西施故里。
一个60后诗词爱好者,在1991年上海南浦大桥通车之际,我的一篇散文诗《飞跃的巨龙》被新民晚报所刊登;1996年通过东方广播电台的征文《你的故事我的歌》,第一次走进直播间录制节目;201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我亲自辅导我儿子撰写散文《衣柜上的小木箱》,一举获得全国高中生征文演讲大赛的冠军。
本人热爱写诗,尤其是反映百姓现实生活的题材,都是我热衷于书写的,其作品散见于《三月》、《蓝色弧线》、《九州诗苑》、《新月小诗》、《中国人民诗刊》、《中国爱情诗刊》《希望诗林》等刊物,现任《希望诗林》诗刊审稿主编,我愿意在诗海里寻求人生灿烂的一粟。
文化强国实验室量子诗歌(筹)
主席:紫气婴儿(王雷)
副主席:张青杰
副主席:王红民
副主席:百炼成钢
副主席:公主小妹
秘书长: 琳琳
秘书长:文雅
秘书长:拈花一笑
秘书长:文酌
主席团成员:紫气婴儿 (王雷) 张青杰 王红民 公主小妹 黄慧慧 流点玄念 文雅 陈晓 香花果 张立国 倚楼观蝶舞 金海龙 地球边缘 刘明言 王彦霞 Michael 鹏.友.朋 不二先生 苏山有鹿 天王 百炼成钢 白鹭主编 风荷 郭靖哥哥 虎虎生风 寂静流年 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