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多冬字韵咏寒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序: 我曾以每句三个重字的格式写了春、夏、秋,立冬后就琢磨着如何以此种格式写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个季节都有鲜明的特征。忽而联想,冬季寒冷才是主旨特征,便以寒为句尾,一韵到底。这与诗词格律格式极不相符,权作玩味文字游戏,求新猎奇恶作,也算是一种创新吧?分享群中,敬请写作高人圣手,读者大众指导教正。
冬来冬去冬日寒,冬衣冬棉冬御寒。
冬雨冬雪冬途寒,冬虫冬兽冬避寒。
冬晨冬暮冬影寒,冬炉冬火冬驱寒。
冬枝冬叶冬经寒,冬禽冬鸟冬耐寒。
冬山冬水冬色寒,冬云冬雾冬笼寒。
冬风冬霜冬酿寒,冬松冬竹冬抗寒。
冬耕冬藏冬冒寒,冬仓冬囤冬防寒。
冬酿冬腌冬备寒,冬肴冬馔冬驱寒。
冬诗冬画冬咏寒,冬吟冬赏冬消寒。
冬琴冬瑟冬伴寒,冬书冬卷冬度寒。
冬村冬巷冬覆寒,冬门冬户冬隔寒。
冬邻冬友冬探寒,冬酒冬话冬祛寒。
冬星冬月冬映寒,冬萤冬烛冬破寒。
冬砧冬杵冬捣寒,冬针冬线冬缝寒。
冬渔冬猎冬涉寒,冬网冬叉冬顶寒。
冬羁冬旅冬遇寒,冬驿冬亭冬歇寒。
冬童冬叟冬戏寒,冬嬉冬侃冬忘寒。
冬梅冬菊冬傲寒,冬香冬韵冬胜寒。
冬畴冬野冬积寒,冬苗冬麦冬孕寒。
冬冰冬凌冬结寒,冬消冬融冬释寒。
冬节冬令冬数寒,冬祭冬祈冬送寒。
冬历冬书冬记寒,冬寒冬尽冬辞寒。
冬思冬念冬牵寒,冬梦冬魂冬绕寒。
冬盼冬期冬待寒,冬去冬归冬换年。

附:
独树一帜的冬韵创作
文/李华(山东淄博)
李咸化先生的《百多冬字韵咏寒》,是一首极具巧思与风骨的咏冬佳作。其创作之妙,可从三方面细品:
其一,形式新奇,见匠心独运。全诗以“冬”字贯穿,每句三嵌“冬”字,且押“寒”韵到底,如一串珠玉环环相扣。这种近乎“文字游戏”的创作,实则暗藏功力。既要避免重复感,又要勾勒冬景、冬事、冬情,需对生活细节有极强的捕捉力。从“冬衣冬棉”的生计,到“冬诗冬画”的雅趣,从“冬松冬竹”的坚韧,到“冬邻冬友”的温情,百句之中竟无冗余,足见遣词造句的精准。
其二,意境多多,含生活温度。诗中没有孤高的冬景,却处处是人间烟火。“冬酒冬言冬破寒”写出邻里围炉的暖意,“冬童冬叟冬戏寒”藏着雪中嬉戏的天真,“冬耕冬藏冬冒寒”道尽农人的辛劳。寒虽为底色,却因“抗寒”“胜寒”“忘寒”的动词,生出蓬勃的生命力——松竹抗寒显气节,梅菊傲寒展风骨,连针线缝寒、书卷度寒,都透着人对寒冬的温柔反抗。
其三,创新之勇,破格律藩篱。作者坦言“与诗词格律不符”,却恰是这种“不守规矩”,让诗作有了鲜活的野趣。传统咏冬诗多尚含蓄,此诗却以直白的重复与排比,形成铿锵的节奏感,读来如冬风过林,错落有致。末句“冬去冬归冬换年”改“换寒”为“换年”,一字之变,让全诗从“咏寒”升华为“盼暖”,余韵悠长。
这般创作,看似“玩字”,实则是对生活的深情观照。百个“冬”字,百种寒态,最终都落于“人”的应对——是抗争,是顺应,是苦中作乐,是寒里寻暖。正如冬日虽冷,却藏着春的伏笔,这首诗也在重复的“寒”字里,写尽了生命的韧性与温度。
2025.11.24.于淄博张店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