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炎帝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
摘要:炎帝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炎帝陵非遗”)是中华民族始祖文化记忆核心载体,以祭典为核心涵盖多元文化形态。新时代推动其从“静态保护”向“动态活用”转型,是文脉永续与价值释放的关键,需构建“保护-传播-融合-协同”四位一体活化路径。
炎帝陵非遗是连接古今、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当前面临传承乏力、传播单一、与当代生活脱节等挑战。唯有系统性施策,方能破解难题,激活其时代活力。
一、锚定核心,筑牢保护根基:守正以固本
保护是传承创新前提,需坚守文化本真,夯实存续基础。
①系统性建档,明晰文化脉络:全面普查记录祭典礼仪、乐舞、祝文、服饰道具等,借高清影像、3D建模建数字档案库,夯实传承研究的权威资料支撑。
②活态化传承,培育人才梯队:推行“师带徒”模式,设专项扶持基金,保障传承人权益,提供演展、交流机会,杜绝核心技艺与精神断层。
③坚守文化内核,规避异化风险:严守炎帝精神底色,维护祭典神圣性与规范性,杜绝过度商业化、低俗化改编,留存文化“精神基因”。
二、创新表达,拓宽传播维度:破圈以触达
适配现代语境,创新呈现方式,搭建非遗与当代公众的情感联结。
①线下沉浸体验,从“观看”到“参与”:景区设非遗体验区,开放技艺演示、农耕互动;结合节气节日办民俗展演、文化集市,让游客深度参与非遗体验。
② 线上数字赋能,打破时空界限:借短视频、直播解读非遗故事,用VR、AR技术打造数字展厅,实现“云祭典”“云赏文物”,扩大海内外文化影响力。
三、文旅融合,释放经济效能:引流以赋能
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向赋能。
①打造非遗IP,开发文创产业:挖掘炎帝文化符号,设计实用型文创伴手礼;串联景区、非遗村落、农耕基地,构建特色文旅消费闭环。
③升级节庆活动,激活区域经济:将炎帝陵祭典升级为文旅节,配套非遗展销、学术论坛、招商推介等活动,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赋能区域经济。
四、联动协同,构建传承生态:合力以致远
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协同格局,保障非遗可持续发展。
① 政府统筹规划,强化制度保障:出台专项规划,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与资源共享。
②社会资本引入,创新商业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化开发,探索“非遗+研学”“非遗+康养”等模式,平衡公益与市场属性。
③培育公众认同,营造社会氛围:推进炎帝文化进校园、进社区,通过讲座、体验活动,培育全民文化认同与保护意识。
五、三地联动,形成错位发展格局
炎陵、茶陵、安仁依托“炎帝神农氏文化圈”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三地分别以祭祀、农耕茶、中医药为核心特色,让炎帝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多领域落地,应用性和普及性凸显。
1. 炎陵:作为文化圈核心与祭祀中心,炎帝陵是其核心资源。这里通过常态化祭祀大典、炎帝文化节等活动,承接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需求,既凝聚了民族情感,也让炎帝奉献、为民的精神通过祭祀礼仪广泛传播。同时,以炎帝陵这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发展文旅,配套建设神农大殿、御碑园等景点,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也让游客在游览中直观感受炎帝文化。
2. 茶陵:作为农耕茶文化展示中心,这里相传是炎帝制茶叶成国饮之地。当地建中华茶祖文化园,举办世界茶文化博览会,将炎帝与茶文化的渊源具象化展示。同时依托唐代就是全国三大产茶地之一的基础,把炎帝农耕精神融入现代茶业,推动茶叶种植、加工标准化发展,开发特色茶产品。既让传统农耕文化适配现代产业发展,也通过品茶、逛茶园等场景,让茶文化走进大众日常生活。
3. 安仁:作为中医药文化中心,留存了神农顶、药湖等近50处炎帝相关遗迹。当地以“春分药王节”为核心民俗载体,搭配文化论坛、采药体验等活动,普及炎帝尝百草的医药智慧。此外,还传承捣药技艺衍生的民俗美食,利用药湖传说开发康养体验项目,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餐饮、康养等场景。同时当地村民延续采药、制药传统,让炎帝医药智慧在民间代代相传,兼具实用性与普及性。
结语:盘活炎帝陵非遗,需兼顾守正与创新。筑牢保护根基、创新传播路径、深化文旅融合、构建协同生态,方能让炎帝陵非遗走出历史珍藏,成为凝聚民族精神、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动能,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