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风软,漫过嘉祥的青山黛瓦,也漫过李根勇案头的笔墨纸砚。案上诗文成册,字句间尽是乡土烟火与文脉余韵,四年光景,四千余篇诗文发于网络,这位土生土长的嘉祥人,以笔墨为桥、互联网为舟,让藏于鲁西南的嘉祥文化,飘向了更远的山海。
与李根勇闲谈,无激昂说辞,亦无刻意修饰,言语如山间清泉,淡而有韵。谈及为何执着于以诗文传嘉祥,他眉眼带温:“生在嘉祥,看惯了曾子故里的晨钟暮鼓,摸熟了青山石雕的纹路肌理,这些藏在日常里的风物,本就是最动人的文化。从前怕这份好只留于乡野,如今有了网络,便想把眼里的嘉祥、心里的乡愁,一笔一笔写出来,让更多人知其好、念其韵。”
这份心念,化作日复一日的坚持。晨起观雾锁青山,便记一笔“晓雾漫山藏古意,风摇草木带书香”;闲时走村串巷,见老匠刻石,便录一段匠艺传承的细碎;逢节气民俗,看乡人祈福纳祥,便叙一番非遗里的烟火温情。四千余篇诗文,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唯有对故土的赤诚——写嘉祥石雕的精雕细琢,藏着匠人坚守的匠心;记曾子故里的家风传承,映着千年文脉的延续;绘田间地头的春种秋收,满是乡土生活的鲜活。每一篇诗文里,都藏着一个立体鲜活的嘉祥,有古韵悠长,亦有烟火可亲。
诗文发于网络,竟引来了无数网友共鸣。有人留言“读先生诗文,始知嘉祥藏韵,心生向往”,有人追问“石雕老匠仍在营生?愿往嘉祥一访”,更有网友循着文字寻来,踏遍嘉祥的山水村落,探寻诗文里的文化印记。谈及网友的反馈,李根勇笑意淡然:“从没想过文字有这般力量,原是好文化本就有吸引力,我不过是做了个‘传声人’,把嘉祥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于他而言,传播嘉祥文化从非任务,而是自然而然的坚守。不追流量热度,不逐虚名浮利,只以朴素笔墨,记录故土风物、传承文脉薪火。他说:“嘉祥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也是我们这代人该护好、传好的根。笔墨不停,传播不止,能让这份文化在新时代多些回响,便不算辜负。”
风过窗棂,拂动案上诗文,字句间的嘉祥风物愈发鲜活。李根勇依旧每日提笔,写嘉祥的朝暮、写文脉的流转,以平凡人的坚持,让嘉祥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绽放新光。这份对故土文化的赤诚与坚守,恰如嘉祥山间的松柏,静默生长,却自有力量,也引得更多人循着笔墨而来,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乡土文脉,让千年嘉祥韵,在新程里愈发光亮。
文化从非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藏于日常的烟火、见于坚守的行动。李根勇以文为媒,让嘉祥文化走出乡野、走向大众,这份以热爱赴坚守、以笔墨传文脉的模样,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生动注脚——唯有心怀赤诚、久久为功,方能让古老文脉,渡新程、续华章。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