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11月25日,是镌刻着责任、和谐与正义的特殊节点。全国退伍日的奉献荣光、国际素食日的生态坚守、国际反家庭暴力日的平等追求,三个看似独立的纪念日,在时间维度上交织成文明进步的生动图景。
本文以宏大的叙事视野与细腻的文字表达,串联起三重维度的时代命题:从军营中脱下军装仍坚守使命的退伍军人,到以饮食选择践行环保理念的全球行动,再到为守护人格尊严而不懈奋斗的反家暴实践,既展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追求,更勾勒出人类对家国担当、人与自然共生、社会公平正义的永恒向往。
作者强军先生立足陕西宝鸡的地域文化底蕴,以客观沉稳的笔调,将个体坚守与时代精神、局部实践与全球视野相结合,让每一个纪念日都成为文明演进的鲜活注脚,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精神的共鸣与前行的力量。特此刊发,以飨读者。(340字)

【散文】
十一月二十五日:
三重维度下的文明回响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当公历十一月的最后一周悄然来临,二十五日这一天以独特的厚重感镌刻在时间的年轮上。它既是铭刻奉献与荣光的全国退伍日,也是承载生态与健康理念的国际素食日,更是彰显平等与正义追求的国际反家庭暴力日。三个看似独立的纪念日,如同三条奔涌的河流,在文明演进的版图上交汇融合,既各自诉说着特定群体的价值坚守,又共同勾勒出人类对责任、和谐、尊严的永恒追寻。

全国退伍日的晨光,总是伴随着军营中别样的肃穆与温情。这一天,武警部队率先拉开退伍的序幕,随后解放军的退伍工作在11月25日至12月1日的周期内有序推进,构成了秋冬之交最动人的军旅图景。军营里,橄榄绿与浪花白的军装在队列中整齐排列,肩章上的星花与警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是青春与使命的见证,是热血与忠诚的象征。退伍军人的军旅生涯,或许是在边疆哨所的风雪中坚守,或许是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冲锋,或许是在日常训练的操场上磨砺,每一段岁月都沉淀着对国家与人民的赤诚。

他们在军营中锤炼出钢铁般的意志。队列训练中的踢正步,每一步都要精准到厘米,每一次摆臂都要规范到角度,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磨掉的是稚气与浮躁,沉淀的是纪律与坚毅。紧急集合的哨声可能在深夜响起,野外拉练的征程可能布满荆棘,这些艰苦的历练让他们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学会了在压力下坚守,在困境中奋进。这种军人作风,不会因脱下军装而褪色。回到社会,他们或许成为社区治理中的骨干力量,在邻里矛盾调解中展现出公正与耐心;或许投身乡村振兴的大潮,用军人的执行力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或许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以严谨细致的态度诠释着敬业精神。

各地举办的各类活动,让这份奉献与尊崇有了具体的承载。深圳市光明区的线上答题活动,三百余名参与者在知识的比拼中重温军旅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友谊街道荣军社区的宣传活动,退役军人与家属齐聚一堂,分享军营故事,共话家国情怀。这些活动如同纽带,将退役军人与社会紧密相连,让全社会看到他们脱下军装后的责任与担当,也让尊崇军人、关爱退役军人成为社会风尚。全国退伍日的意义,不仅在于纪念一段军旅生涯的结束,更在于传承一种精神——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如同灯塔,照亮着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与军营的庄严肃穆形成呼应,国际素食日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传递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作为全球性的节日,它的核心目标是推广植物性饮食,这背后是对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怀。畜牧业贡献了全球近15%的温室气体排放,生产1公斤牛肉所需的能源与水资源,竟是素食的十倍之多。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当下,素食不再是单纯的饮食选择,而是一种负责任的环保实践。每减少一次肉类消费,都是对地球资源的节约,对生态平衡的维护。

这种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生动的实践。墨西哥以玉米、豆类为基础,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素食体系,传统酱料的加持让植物性饮食焕发着浓郁的地域风情;泰国的厨师们巧思妙想,用菌菇替代海鲜改良冬阴功汤,既保留了菜品的经典风味,又融入了现代健康理念。这些案例证明,素食并非单调乏味的选择,而是可以与传统饮食文化相得益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饮食体验。

国际素食日当天,全球数千万人的参与让这份理念蔚然成风。医疗机构采用植物性食谱,为患者提供更健康的饮食选择;学校食堂推出素食套餐,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与健康意识。万全右卫城每周日的免费素食活动,让爱心与环保理念在烟火气中传递;三亚南山素食文化节以“素启健康”为主题,健康讲座、素食徒步等多元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感受素食的魅力。当然,长期素食需要注重营养均衡,豆类、豆制品提供充足的植物蛋白,强化食品或补充剂可补充维生素B12,菠菜、木耳搭配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奶制品、豆制品和绿叶蔬菜则是钙的重要来源,坚果、种子与全谷物则能补充锌元素。这种科学的素食方式,既守护了生态环境,也呵护了人类自身的健康。

当夜幕降临,国际反家庭暴力日的灯光照亮了追求平等与正义的道路。这个纪念日的起源,是1960年多米尼加三姐妹被杀害的悲剧,这起事件唤醒了全球对性别暴力问题的关注,最终被联合国确立为全球性纪念日。它的核心目标,是倡导性别平等,反对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守护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

在中国,反家庭暴力的实践有着坚实的法律保障与广泛的社会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受害者可以依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受侵害者撑起了一把坚实的法律“保护伞”。各地的实践更是丰富多彩,合肥葛大店社区、广元市等地通过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将反家暴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江阳区开展线上有奖答题活动,内容涵盖反家暴、防艾及《宪法》知识,让普法宣传变得生动有趣。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群众对家庭暴力的认知,更让受害者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更值得称道的是,部分地区建立起“司法救助+N”模式,联合民政、人社等多个部门,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长期支持。从临时庇护到就业帮扶,从心理疏导到法律维权,全方位的救助机制让受害者不再孤立无援,能够重新鼓起勇气面对生活。2025年,合肥市、广元市等地在11月20日至25日期间集中举办反家暴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普法宣传、健康知识普及及互动问答等形式,进一步营造反对家庭暴力、维护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国际反家庭暴力日的意义,不仅在于揭露暴力的黑暗,更在于传递光明与希望,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全、平等、尊重的环境中生活。

十一月二十五日,三个纪念日如同三颗璀璨的星辰,在时间的天空中交相辉映。全国退伍日彰显的责任与担当,国际素食日倡导的和谐与健康,国际反家庭暴力日追求的平等与正义,共同构成了文明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退伍军人们用青春守护家国,素食者们用行动呵护地球,反家暴实践者们用坚守捍卫尊严,他们都是文明进步的推动者,都是美好未来的创造者。
这一天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个纪念日的范畴。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全人类,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与使命。对国家的忠诚、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这些美好的品质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进的磅礴力量。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纪念日将继续指引着我们,在责任中坚守,在和谐中共生,在正义中前行,让文明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2533字)
共2885字 2025年11月24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