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西地区,一般指泰山西部的泰山区、岱岳区、宁阳县(津浦铁路以西部分)、肥城、东平、平阴、长清、汶上、东阿等县的广大地区。它东依巍峨的泰山,西跨波涛汹涌的黄河,南与济宁接壤,北濒山东省会济南。境内山区面积占三分之二,泰(安)肥(城)大峰山、平(阴)(东)阿山区鼎足而立,泰肥宁(阳)东(平)汶(上)平原紧密相连,黄河、大汶河纵横贯穿,碧波千顷的东平湖于西部镶嵌。泰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既可钳制津浦铁路,又可直接威胁济南,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泰西处于山东与冀鲁豫两大根据地(解放区)的结合部,亦是冀鲁豫边区的东大门,在敌人大规模“扫荡”进犯中,总是首当其冲,斗争异常地激烈残酷。这里的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地顽强斗争,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国民党军大溃退和人民群众惨遭蹂躏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肩负起领导抗战的重任。泰西地区的共产党员响应党组织号召,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带领人民群众投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斗争之中。在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形势下,泰安地区被捕的共产党员于1937年10月前后相继出狱,返回家乡。他们很快与中共山东省委、泰安临时县委取得联系,分赴各地进行恢复党组织、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等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泰安县西部、肥城、东平、长清等地相继组织了抗日游击队伍。
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山东黄河北岸。中共山东省委将机关迁至泰安,加紧进行抗日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省委代表参加了中共泰安临时县委召开的会议,决定以“山东人民抗敌自卫团”的名义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并以津浦铁路为界,分东西两个区域开展活动。省委直接领导铁路东起义,派张北华等赴泰西,以夏张为基点,抓紧开展起义的准备工作。
根据省委选择在日军入侵、国民党逃跑之机举行起义的指示,张北华、崔子明等10人于日军侵占泰安城的第二天,即1938年1月1日在夏张小学率先举行起义,点燃了泰西地区抗日斗争的烽火。1月上旬,泰安(西)、肥城几支起义队伍会合空杏寺,成立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张北华任主席,远静沧任政治部主任。自卫团成立后,破肥城,袭界首,配合台儿庄会战炸车毁桥,在道朗血战日军,连战皆捷,威震泰西。部队迅速发展成为一支抗战劲旅。此时,长清马湾起义及东平、汶上永安寺起义风起云涌,抗日烽火燃遍全区。
1938年5月初,受中共中央委派到山东任省委书记的郭洪涛一行抵达泰西,听取了东平县工委及自卫团的汇报,对泰西工作表示满意。为加强地方党组织建设,创建泰西抗日根据地,省委决定留下董(段)君毅、孙光等与当地党员组建中共泰西特委,段君毅任书记。还留下几位红军干部在自卫团工作。泰西特委建立后,大力开展建党、整军、统战、政权筹建等工作。各县委相继建立,自卫团战斗力增强,统战局面打开,群众团体日趋活跃。11月底,泰西地区抗日队伍齐集大峰山区,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刘海涛任司令员,张北华任政委。六支队的建立,统一了全区抗日武装的领导。泰西特委及六支队成为全区军民抗战的中流砥柱,武装斗争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积极开辟泰西抗日根据地。
一一五师挺进泰西,与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创建泰西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至1940年12月)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泰西地区。罗荣桓政委指出:创建泰山西抗日根据地,依山(泰山)傍湖(东平湖)地向外发展。并提出创建泰西抗日根据地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武装,二是政权问题。一一五师与泰西地委紧密配合,开辟抗日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壮大党员队伍,经半年努力,党员由400多人猛增至13000余名。开展统战工作,召开了泰西军政联席会议,制定了泰西地区抗日救国共同行动纲领。大力加强部队建设,一一五师帮助六支队进行两次整编,为其配备干部,进行实战训练,使六支队军政素质大为提高。积极开展军事斗争,一一五师在六支队配合下,先后在东平郑海、肥城阎王桥、宁阳葛石店、泰安(西)鱼池等地痛击日伪军。并在肥城陆房与5000多合围的日军进行了血战,歼敌1300余人,胜利突围。在政权建设上,相继成立了各县办事处、抗日民主县区政府。在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于10月成立了泰西行政委员会,段君毅任主任,下辖四个科,统一了对鲁西区黄河以南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
11月底,经鲁西区党委批准,建立了泰西专员公署,选举张耀南为专员。泰西行政委员会及泰西专署的成立,标志着泰西抗日根据地形成。
1939年秋,一一五师离开泰西,赴鲁南开创根据地。
是年底,袁振接任泰西地委书记。在新的地委领导班子带领下,为完成党的新任务而努力奋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地委广泛开展了减租减息、雇工增资等工作。从而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抗日的积极性,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1940年初,山东纵队六支队遵照鲁西军区命令,开赴讨伐顽军石友三战役前线,不久升级。4月,泰西军分区正式成立,王叙坤(王力生)任司令员,李冠元任政委。鉴于日伪军先后制造了“肥城县董家南阳事件”、“宁阳县宁家庄事件”,地委、军分区发起一系列战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势,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及广大军民为捍卫泰西抗日根据地而英勇斗争。
自1941年春起,日伪军纠集大批兵力“扫荡”泰西地区。之后,大片根据地沦为敌占区或游击区。这期间,地区总动委会副主任刘仲羽、地委宣传部长黄白莹、地委副书记王晋亭及部分县区级干部在对敌斗争中英勇奋战,壮烈牺牲。泰西成为抗战形势最艰苦的地区之一。
1941年7月初,原冀鲁豫和鲁西两区合并为冀鲁豫区,泰西地委改为冀鲁豫边区党委第一地委。下旬,日伪军万余人对泰肥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清剿”。地委为保护革命力量,坚持对敌斗争,转变斗争形式,实施战略转移。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转移到黄河西,依托运东地区指挥泰西的工作。
敌人采取“拉网合围”、“步步为营”等所谓“堡垒战”战术,在泰西烧杀抢掠,扩大伪军,安设据点,建立伪政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封锁。在此环境中,泰安(西)县委书记邹靖国等一批革命意志薄弱者或投机分子叛变投敌。他们带领日军宪兵队搜捕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给泰西党组织造成严重破坏。
泰西地委认真贯彻中央及上级指示,实行一元化领导,精兵简政。带领抗日军民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不断派部队伸入敌占区打击敌人,击毙日军少将土屋兵驻,受到朱德总司令特电嘉奖。同时开展统战工作,对伪军政人员进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教育,建立两面政权,展开“合法”斗争。不断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广大军民坚持斗争的信念。力求做到有敌人无敌区。
1942年底,泰西与运东两区合并为泰运地委。根据区党委高干会议精神,地委决定将分散活动的小部队大胆地伸向敌后,实行“敌进我进”。军分区小部队十分活跃,有合有分,不断打击日伪军,受到军区表彰。1943年9月,地委军分区为加强对泰西地区的领导,决定成立泰西地区工作委员会,崔子明任书记。工委带领一团驰骋泰西,摧毁日伪据点,收复敌占区。通过半年顽强作战,使泰西地区抗战局面大为改观。
这一时期,是泰西抗目根据地对敌斗争最艰苦的阶段。敌灾、自然灾害给抗日根据地造成极大危害。在艰苦岁月里,泰西各级党组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浴血奋战,战胜了严重困难,渡过了最艰苦的时期。
发动攻势作战,恢复扩大根据地,迎来抗日战争最后胜利(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随着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日军不断从后方抽调兵力南下,泰西地区日军力量有所减弱。地委召开会议,部署1944年的主要任务是战争、生产和群众运动。军分区下达了“加强对敌斗争的指示”,要求趁敌撤退据点、收缩兵力之机,适时出击敌据点,迫其撤退并消灭之。至5月,日军撤据点86个,被抗日军民拔掉60多个。毙伤日伪军1350余人,俘虏近5000人。取得辉煌战绩。通过军事斗争,泰西抗日根据地逐渐恢复扩大。地委带领广大军民不失时机地进行根据地的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土地回赎等运动,使贫苦农民的土地失而复得,广大群众更加拥护共产党、八路军,从而在大生产运动中焕发出高昂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及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地委利用战争的空隙,深入开展整风学习运动,通过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文件,使党员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组织战斗力得到提高,党员党性不断增强,达到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团结。同时开展了“复查双减”、“反奸反霸”为中心的群众运动,树立了基本群众优势,打击了封建势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根据地各项工作蓬勃开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转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