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孙过庭对话
——一条微信引发的形神之思
蔺莉
清晨,李庭武老师的一条微信讯息,如晨钟暮鼓,叩响心扉。其间的“形神之见”,恰与我近几年在礼晋斋临习《书谱》的体悟深深暗合。遂铺展笔墨,愿以孙过庭之哲思为纲,漫话师长的箴言。
形为神骸:立定根基
“形之不似,神以何似?”


李庭武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老师开篇此问,直指书学核心。孙过庭在《书谱》中早有通透注解:“书之为艺,形为神之骸,神为形之魂。无骸则魂无所依,无魂则骸无所活。”此正是对“形似为神似根基”的千年呼应——神采的生发从不是空中楼阁,唯有先立定形的框架,让笔墨精准契合法度,神才有了栖居的处所。《书谱》中对篆、隶、楷、行、草诸体笔法的精微拆解,从“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的体式,到“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的辨析,无不在告诉我们:以“形”的精准为前提,方能承载“神”的意趣。
明察细小:神采所栖
“形,以‘细’‘小’为贵。”
老师此见,正与《书谱》“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理念同频共振。法帖中的神采,往往不在宏大的章法,而藏于被忽略的纤微之处。《书谱》中“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的论述,正是对“细”“小”之形的极致描摹——那些笔锋末梢的起伏、毫芒之间的衄挫,恰是神采的真正栖居地。这“细”与“小”,非格局之局促,而是对法度的极致敬畏。无论是“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的节奏,还是“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墨韵,皆需以此精微之心体察,方能捕获形之真髓,为“神似”筑牢根基。
据为己有:精熟之阶
“明鉴‘细’‘小’之后,反复摹写,将法帖之‘细’‘小’彻底‘据为己有’。”
老师提出的修行路径,恰是《书谱》“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当代诠释。摹写从非机械复制,而是心、手、帖的相融。《书谱》中“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勤勉,正是在千百次锤炼中,让法帖的形质沉淀为笔下的肌肉记忆。从“平正”阶段对基础点画的精准复刻,到“险绝”阶段对欹侧取势的探索,再到“复归平正”时对精微法度的全然内化——当规范的“细”“小”成为本能,我们方能在规矩中获得自由,为神采的生发开辟无垠天地。
无挂无碍:神、情乃出
“睁眼闭眼,手写心画,至于无挂无牵无碍,甚至于无‘形’。”


蔺莉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老师所描绘的,正是《书谱》中“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的生动境界。此处的“无挂碍”与“无‘形’”,绝非弃形而去,而是“形”已化为书写者的呼吸与脉搏。如同《书谱》中“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从容,当规矩谙于胸襟,书写便如呼吸般自然。此时,笔墨挣脱了对法帖外形的刻意模仿,书写者的性情随墨流淌,臻于“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之境——形,已消融于意趣;神,在自由中灵明勃发。
情神在我:生命的投射
而这最终的“情”与“神”,正如老师所言“为我所有”,它早已超越法帖,成为书写者生命的投射。孙过庭“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论述,正是此理。当对形质的锤炼达于极致,“形”便从束缚转为载体。此时的神,非帖之神,而是我之神;非古之神,而是今之神——是书写者凭借笔墨,抒发对生命的独特体悟,终成“独树一帜”的艺术品格。
结语
形与神,是书法艺术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孙过庭的《书谱》为我们铺设了“由形入神”的路径,而庭武老师的箴言,则让这古老的命题在当代笔墨中愈发鲜活。在砚池墨香间,唯有以精微之心察形,以坚韧之力修质,方能在无挂无碍中见情、见神,让笔墨真正成为精神的栖居之地,让千年的形神之美,在我们的笔下生生不息。
蔺莉,女,集贤人。周至县第十五届、十六届政协委员,周至县第二届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执行副会长,周至县第一届新联会副会长,周至县美协副主席。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市女画家艺委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花鸟研究会副秘书长。
2013年9月25日《社会保障》报有专版介绍,题目为“浴火重生金凤凰”。2018年2月,被授予为西安“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20年9月,被西安市美术家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23年,作品《中国人的饭碗》入展由西安市政协举办的书画展。2022年9月,作品《青山沐雨》入选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艺心向党”自由职业艺术家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作品展,作品于2022年9月29日至2022年11月29日在上海市奉贤博物馆展出,并在中华数字艺术馆云展。2023年12月,《中国人的饭碗》为市政协书画院馆藏作品。2024年初作品《莲说》入选自由职业人士全国书画展。2024年9月作品《十二月忆长安》入选中共西安市统战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全市政协和统战系统书画展。2024年8月《虽微致远同光和尘》获省委统战部优秀奖2024年底受市委统战部表彰并获优秀奖。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