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之殇:
当审美标准偏移,真善之基何以存续
□卢圣锋
近日,辽宁、陕西、广东、四川等地的选美赛事结果接连引发舆论哗然。当选佳丽的亮相,非但未能赢得公众的普遍认同,反而引发了广泛的困惑与质疑:“是我的美感出了偏差,还是这个时代的审美坐标已然失灵?”这场争议的核心,并非针对个体的人身攻击,而是直指赛事本身——谁在主办?评委是谁?监管何在?当选美乱象与书法界备受诟病的“丑书”等现象交织,一个更为严峻的课题浮出水面:在“真、善、美”的价值体系中,倘若“美”的标准率先发生系统性偏移,整个社会的精神根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动摇。
( 一)
必须明确,美的标准从来不是绝对单一的。我们倡导打破“白幼瘦”的刻板偏见,认可丰腴之美、力量之美、个性之美,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然而,多元绝不等于没有标准,包容更不能成为专业失守的遮羞布。模特大赛等专业赛事,自有其经过行业检验的核心标准,如台步、比例、表现力等。
但现实是,乱象丛生。深圳某“国际模特大赛”竟将太太组冠军错颁为女模组冠军,组委会以“工作失误”搪塞,却无法解释空白证书、评委缺席评选等明显漏洞。这类“乌龙”事件,本质是商业操纵下的规则失守。当下,国内每年有超过百场选美赛事,其中不少所谓“国际大赛”实为由空壳公司包装的“野鸡比赛”,其盈利模式在于收取报名费、培训费及赞助费。当赛事沦为赞助商博弈的工具,当冠军头衔可以通过“授权费转包”或“明码标价”获得,所谓的“审美多元”与“创新”,不过是掩盖利益输送的精致遮羞布。评选标准在此刻沦为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而清华美院部分“眯眯眼”美术作品引发的争议,同样折射出类似的认知偏差。艺术创作追求个性表达本无可厚非,但将西方刻板印象中刻意丑化东方人面部特征的“眯眯眼”奉为“高级审美”,刻意背离大众普遍认可的容貌和谐之美,甚至无视这种表达可能暗含的种族歧视隐喻,本质上是对本土审美自信的缺失,也是专业创作中价值导向的跑偏。
(二)
选美乱象并非孤例,它是审美标准被资本逻辑与权力意志扭曲的典型表现。同样,在书法领域,部分人抛弃汉字的间架结构与笔墨的法度传承,以倒立书写、注射器喷墨等杂耍式表演博取眼球,却堂而皇之地打着“艺术探索”的旗号。这种“以丑为美”的现象,与选美赛事的“审美塌方”如出一辙,其本质都是专业标准的缺位与价值判断的迷失。
在中国传统智慧中,“美”与“善”常相互涵摄,《论语》中“尽善尽美”的追求,揭示了美所承载的伦理意蕴。一个健康社会所共享的美的标准,应是内在修养与外在风范、个体独特性与公共认可度、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它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社会的精神海拔。然而,当资本与流量成为主宰,美便被物化、被简化为可快速消费的视觉符号。唐代张璪倡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深刻体察与内心的真诚感悟。而在当下浮躁风气中,这种创造的本源正被急功近利所遮蔽,美的本质遭到了深刻的异化。
(三)
审美标准的偏移,绝非文化领域的小事,而是关乎社会精神底色的大事。“真、善、美”作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三者相互依存,构成了社会良性运转的支柱。美,是真的外衣,是善的载体。当美的标准被扭曲,虚假便会趁虚而入,恶念也会悄然滋生。
具体而言,美的偏移首先冲击“真”的底线。选美赛事中虚假的评选流程,背离了真实原则;为了迎合扭曲的审美标准,个体可能不惜掩盖真实的自我,导致真诚的交往变得困难。随之而来的,是对“善”的稀释。对浮表之“美”的过度追逐,必然助长虚荣与浮躁,削弱社会对内在品德与学识才华的重视,钝化对他人处境的共情能力。傅山提出“宁丑毋媚”,本意是反叛媚俗书风、追求自然真率,却被部分人曲解为“尚丑”的借口——这种对经典的误读,正是审美失序侵蚀价值判断的直接体现。当公众在乱象中逐渐模糊美丑、怀疑真假,整个社会的道德敏感性与文化凝聚力都将受到严重侵蚀。
(四)
面对美的困惑与危机,哀叹无益,唯有合力纠偏,方能守护社会的精神家园。
主管部门必须严格落实选美等赛事的审批备案制度,对主办方资质、评委专业背景、评选流程透明度进行严格审查,严厉打击“野鸡赛事”和利益输送。对于艺术领域,应建立专业的批评与仲裁机制,区分真正的艺术探索与低俗炒作,防止权力审美扭曲行业导向。赛事主办方需回归专业主义,公开评委名单与评分标准,让评选过程在阳光下运行。艺术创作者应扎根传统、敬畏法度,摒弃急功近利的炒作心态,以真才实学赢得尊重。
蔡元培先生曾倡“以美育代宗教”,正是洞察了美育对于涵养人格、提升民族精神素质的奠基性作用。当下,亟需通过家庭、学校、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美育浸润,培养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具备独立的审美判断力,使其能抵抗低俗趣味的侵蚀,不被虚假概念裹挟。各类媒体与文化平台应坚守社会责任与文化理想,成为健康审美风尚的倡导者和引领者,而非流俗的迎合者与炒作者。
康德曾言:“美是道德的象征。”美的标准承载着一个社会的集体共识与精神追求,它不仅关乎视觉愉悦,更关乎是非判断与价值取向。当选美沦为闹剧,当艺术探索沦为杂耍,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美的感知力,更是对真与善的信仰。美的偏移从来不是孤立事件,若不及时纠偏,虚假终将替代真实,恶意终将侵蚀善意。唯有监管不缺位、行业不越界、公众不沉默,才能拨开迷雾,重建一种根植于深厚文化传统、面向未来、健康多元的审美价值观,让“真、善、美”的价值坐标重新稳固,让社会在健康的审美生态中稳步前行。这不仅关乎品味,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