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寒衣节寄思、孝道传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本篇《数来宝·寒衣寄思》由陕西宝鸡作者强军先生创作,以地域标志性意象为底色,将寒衣节祭父习俗与童年记忆相融。作品用明快的竹板节奏串联起秦岭渭水的地域风貌、烧纸送衣的民俗场景,既保留了数来宝通俗易懂的艺术特质,又饱含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与对孝道的坚守,让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与地域文化特色在说唱韵律中鲜活呈现。(181字)

【数来宝】寒衣寄思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打竹板,响连天,
十月初一到眼前。
寒衣节,祭祖先,
儿女思亲泪涟涟。
秦岭下,渭水边,
峪泉路北把纸烧。
纸寒衣,叠得严,
纸钱备好放面前。
划个圈,留道边,
火苗窜起映容颜。
想父亲,忆从前,
中山服暖我童年。
大手掌,抚我肩,
叮嘱话语记心间。
天转凉,多添棉,
父爱如山重千钧。
灰烬飘,思万千,
阴阳相隔心相连。
尽孝道,传千年,
亲情永远不会变!
(183字)

【作品赏析】
一、地域特色鲜明,场景代入感强
作品开篇即锚定“秦岭下,渭水边,峪泉路北把纸烧”的具体坐标,将宝鸡的自然风貌与本土街巷融入文本,使祭奠场景从抽象的民俗仪式变得具象可感。秦岭的巍峨、渭水的绵长与峪泉路的烟火气交织,既为作品奠定了浓郁的地域基调,也让读者能瞬间代入“故土祭亲”的情感语境,凸显了地域文化与传统习俗的深度绑定。
二、意象鲜活质朴,情感真挚动人
作者以“中山服暖我童年”“大手掌,抚我肩”等细节意象,勾勒出父亲的形象与亲情暖意,用朴素的记忆片段替代华丽辞藻,让思念之情更显真切。“纸寒衣,叠得严”“划个圈,留道边”等描写精准还原了寒衣节的民俗细节,将对父亲的牵挂寄托于具体动作之中,使“思亲”不再是空洞的情感表达,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再现。
三、韵律明快流畅,贴合数来宝特质
作品严格遵循数来宝“句式整齐、押韵工整、节奏明快”的艺术特点,通篇以七言为主,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如“天转凉,多添棉,父爱如山重千钧”“灰烬飘,思万千,阴阳相隔心相连”,既保证了说唱的流畅性,又通过节奏的起伏传递情感的抑扬。竹板的韵律感与情感的真挚性相互映衬,让作品兼具观赏性与感染力。
四、主题深刻厚重,传承孝道文化
作品以寒衣节祭父为切入点,从个人思念上升到“尽孝道,传千年”的文化传承,既诠释了子女对先人的缅怀之情,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传统节日的语境中,将个人亲情与文化基因相结合,让数来宝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成为承载孝道精神、传递文化温度的载体,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
五、语言表达精准,兼具质朴与张力
1. 口语化表达贴合民间艺术特质:
通篇采用“打竹板,响连天”“泪涟涟”“叠得严”等口语化词汇,无晦涩修饰,既符合数来宝“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传播属性,也让情感表达更显自然真切。如“把纸烧”“放面前”等表述,完全还原日常祭奠时的口语习惯,无刻意雕琢之感,如话家常般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不同年龄层的受众都能快速共情。
2. 动词运用精炼传神:
“烧”“叠”“划”“窜”“飘”等动词精准捕捉祭奠场景中的核心动作,且每个动词都暗藏情感张力。“叠得严”中“叠”字凸显折叠寒衣时的细心郑重,“严”字补充动作状态,暗含对父亲的敬重与牵挂;“火苗窜起”的“窜”字,动态还原火焰突然升起的瞬间,既贴合实际场景,又带出内心情绪的起伏;“灰烬飘”的“飘”字则赋予思念以具象形态,仿佛哀思随灰烬一同飘向远方,以极简动词传递丰富情感与画面感,做到“一字传情”。
3. 修辞运用简洁有力:
“父爱如山重千钧”以比喻手法将抽象的父爱具象化为“山”,再用“重千钧”的夸张表达强化厚重感,既符合数来宝直白生动的表达特点,又让情感力度瞬间升级;“泪涟涟”“思万千”等叠词的使用,既强化了思亲的悲伤情绪,又让句式更具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此外,“秦岭下,渭水边”“纸寒衣,叠得严”等对仗句式,虽简洁却结构工整,既保证了语言的整齐美,又让场景描写更具层次感。
4. 句式节奏与情感同频:
以七言为主干,如“十月初一到眼前”“叮嘱话语记心间”,句式整齐、节奏平稳,贴合数来宝说唱的基础韵律;穿插“寒衣节,祭祖先”“尽孝道,传千年”等三言短句,在长句中形成停顿与强调,如“寒衣节”三字点明节日核心,“祭祖先”直接点题,让情感表达更集中。长句传递完整场景与记忆,短句强化核心情感与主题,长短结合使语言节奏随情感起伏变化,读来铿锵有力又饱含深情,完美契合数来宝“说中有唱、唱中带情”的艺术特质。
六、语言表达与地域文化的深度关联
1. 地域标识词的精准植入:
作品中“秦岭”“渭水”是宝鸡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符号,“峪泉路”则是宝鸡本土真实街巷名称,这类地域标识词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与祭奠场景深度融合。“秦岭下,渭水边”以对仗句式勾勒出宝鸡“依山傍水”的地域风貌,让“把纸烧”的行为有了明确的地理依托;“峪泉路北”的具体街巷描写,更是将地域文化从“宏观风貌”下沉到“微观生活场景”,使作品自带宝鸡本土的烟火气,让本地读者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也让外地读者通过语言感知宝鸡的地域特色。
2. 方言语感与民间表达的契合:
数来宝作为民间说唱艺术,与方言表达有着天然的契合度。作品#“叠得严”“泪涟涟”等表述,暗合宝鸡方言中“叠得整整齐齐”“哭得连连不断”的口语习惯,“严”字既体现动作的规整,也带有宝鸡方言中“扎实、到位”的语感;“把纸烧”“放面前”等直白表述,延续了关中人说话干脆、不绕弯子的语言特点,与数来宝“通俗易懂、直白传情”的艺术特质高度契合,让语言既保留地域方言的质朴韵味,又不影响全国读者的理解,实现了地域文化与大众审美的平衡。
3. 地域民俗语言的还原与传承:
“划个圈,留道边”是寒衣节祭奠时的典型民俗,而这一习俗在宝鸡地区有着明确的地域传承——划圈留口朝向家的方向,寓意让先人的灵魂能找到回家的路。作品中对这一民俗动作的语言描写,不仅精准还原了宝鸡地区的祭奠习俗,更通过“划”“留”等动词的细节表达,传递出地域民俗中“敬祖、思亲”的文化内核。语言成为地域民俗的载体,让寒衣节的宝鸡本土习俗通过数来宝的说唱形式得以呈现和传承,使作品既具语言美感,又承载了地域文化记忆。
4. 地域文化意象的情感赋能:
宝鸡作为周秦文化发祥地,“敬祖尽孝”是地域文化的核心基因之一。作品中“尽孝道,传千年”的表述,并非泛泛而谈的文化口号,而是与宝鸡地域文化基因深度呼应——周文化强调“孝悌为本”,秦文化注重“家国同构”,这种文化积淀通过直白的语言表达融入作品,让“祭父尽孝”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地域文化的集体共鸣。同时,“秦岭”“渭水”作为宝鸡的精神图腾,既象征着地域的厚重与绵长,也成为情感的寄托载体,“秦岭下寄思”“渭水边祭奠”的语言表达,让个人思念与地域文脉相连,使作品的情感厚度与文化深度得到双重提升。(2360字)
共2736字 2025年11月20日于宝鸡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