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蜀山古南街
陈宝明
蜀山如黛,蠡水含烟。在宜兴丁蜀镇东郊,一座形似宜兴鼎蜀镇蜀山的小山静静伫立,这便是由苏东坡亲笔点化的蜀山。
山脚下,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街蜿蜒延伸,东接东坡书院,西濒蠡河,北连蜀山大桥,它就是蜀山古南街,紫砂文化的根脉所在,明清江南的活态标本,藏着“紫玉金砂”的千年传奇与东坡遗韵的温婉风情。
漫步古南街,时光仿佛在此倒流。长约一公里的街道,宽不过两三米,地面由长1.4米的整块花岗石铺砌而成,历经数百年人来人往,石板被磨得温润发亮,纹理间嵌着岁月的包浆。
两侧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黑砖灰瓦错落有致,两层砖木结构的宅院透着古朴典雅的气韵。下层沿街的门面依旧保留着旧时的木栅门,一块块拼接而成,开关间带着吱呀的岁月回响。上层阁楼翘角飞檐,雕花门窗精致细腻,褪了色的暗褐色油漆更显年代久远,隐约可见当年工匠的巧夺天工。
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宅院深处的天井庭院。由缸、坛、瓮及陶罐碎片垒成的围墙,透着陶都独有的烟火气,墙面上攀生出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为古朴的院落增添了几分灵动。
庭院内,几枝绿树或藤蔓盘绕至屋檐,喜爱鸟的人将鸟笼挂在枝丫上,鸟儿的欢唱与来访者的嬉笑声交织,打破了古街的宁静,却更显生机盎然。粉墙黛瓦与花木、庭院、门窗相映成趣,恰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江南水墨画,每一处细节都藏着说不尽的韵味。
古南街的灵魂,是紫砂。自明代起,这里便是“千里之外,趋之若鹜”“沿贾扬帆而晓夜行”“商贾贸易缠市,山村宛然都会”的陶瓷集散商埠,六七十家商号店铺中,最多的便是经营和制作紫砂壶的作坊。
如今漫步街头,耳旁不时传来“拍拍打打”的打泥条、拍身筒声,夹杂着委婉轻柔的茶壶碰撞声,与地道的宜兴乡音交织在一起,亲切而独特。走进巷弄深处的作坊,匠人端坐于案前,手中的紫砂泥在揉捏、拍打泥片、围筑身筒、雕琢间逐渐成型,指尖流转的不仅是精湛的工艺,更是对紫砂文化的执着与热爱。
沿街的透明陈列柜里,琳琅满目的紫砂壶令人目不暇接。传统的掇球、石瓢、供春、井栏、鱼化龙,现代的仿古如意、竹段、秦权,造型各异,气韵天成。紫红、紫棕、紫褐、大红、橙红等色泽温润醇厚,每一把壶都凝结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的精髓,折射出古典美学崇尚质朴、追求自然的艺术灵光。这被誉为“紫玉金砂”的瑰宝,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和谐完美融合的器具,更是紫砂艺人匠心的结晶,如今已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至名归。
古南街是紫砂大师的摇篮。一代制壶巨匠朱可心、裴石民、任淦庭、顾景舟等都曾在此诞生、成长,毛国强、季益顺、顾绍培、曹婉芬、徐汉棠、徐秀棠等大师也从这里走出。他们在这条古街上积累了对紫砂制作的最初热爱,孕育了对紫砂艺术的无限憧憬,最终从这条略显颓旧逼仄的巷子跃向广阔天地,托起了中国紫砂文化的一片天空。
其中,“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故事尤为传奇,他抱着“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心态,达到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精神境界,其作品技艺精湛,被誉为“寸陶寸金”。1996年他病逝后,2010年其制作的《相明石瓢壶》以1232万元天价成交,而早年其作品被盗案更是震惊全国,足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古南街的文脉,与苏东坡紧密相连。宋熙宁年间,苏东坡游历宜兴,见独山风景秀丽,赞誉“此山似蜀”,并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千古名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独山改名为蜀山。光绪七年建成的蜀山大桥,桥堍石刻对联“不霁何虹天倩涡皇来补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为题桥”,便是对这份东坡遗韵的最好诠释。
古街东接的东坡书院,与这条紫砂古街相映成趣,文人雅韵与匠人心思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抗战期间,伪和平军团长史耀民的驻部曾设在古南街的潘家,使这里一度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96年11月,古南街被列为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经政府重新整合,与旅游深度融合,更显文化底蕴。它不仅保存了明清以来紫砂陶业制作、销售、运输的整体产业链和物质空间形态,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纪60年代紫砂的生产和销售中心,更是研究紫砂文化的重要历史场所,是宜兴这座“中国陶都”最闪亮的名片。
作为土生土长的鼎蜀人,我总爱抽空独步或陪同客人漫步古南街。晴日里,和煦的阳光透过枝叶洒在青石板上,光影斑驳;细雨的午后,雨丝打湿黛瓦,街巷氤氲着湿润的气息,与紫砂的温润相得益彰。
在这里,无需刻意寻访,随意走进一家作坊,看匠人制壶,听他们讲述紫砂艺人的传说与老宅的历史。或是静静伫立在蠡河畔,看河水汩汩流淌,感受“不霁何虹,天远娲皇来补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为题桥”“宣歙溯水源,两岸静涵荆水绿;浙湖通要道,一弓长抱蜀山青”的诗情画意。
古南街,是一座活着的历史紫砂博物馆。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幢老宅都藏着传奇的故事,每一把紫砂壶都承载着质朴恬淡的紫砂精神。它见证了“紫玉金砂”的前世今生,积淀了浑厚的民族文风,更承载着宜兴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走在古南街上,仿佛能与苏东坡隔空对话,与紫砂大师心灵相通,在时光的穿梭中,感受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紫砂文化的厚重。
蜀山古南街,不仅是一条街,更是一段厚重历史,一种文化符号,一份家国情怀。它如同一颗温润的紫砂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光芒,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紫砂之根,感受东坡遗韵,在古街的宁静与厚重中,读懂宜兴的过去与未来。
二0一九年二月八日

作者简介:
陈宝明,字庭倬,号乐善,1956年生于宜兴。中共党员,深耕旅游景区管理领域多年,熟谙民间文化艺术,以扎实学识与实践积累,持续深耕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尤其在宜兴地域文化研究上颇有造诣。作品常见于多家主流媒体,屡获全国各类赛事奖项。2021年、2024年相继推出《漫活阳羡》《宜兴梁祝》两部专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现任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