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功 郭运德 张燕玲
走进岭南书院·惠州丰湖书院
畅谈时代、大众、经典
駱麟驪 王夫
2025年11月22日,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陈建功,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郭运德、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三位专家学者走进岭南书院·惠州丰湖书院,与文学爱好者共同畅谈时代、大众、经典,文学爱好者获益匪浅。
这是2025年度,由广东省文明办指导、花城出版社承办的“岭南雅集:创建助力 ‘百千万’”系列的活动,旨在以岭南书院为核心,整合花城文学院资源,立足全省,省市联动,着力打造“普惠型城市文化空间”,将岭南书院建设成为文明实践、文明传承、文化交流、培育新人的重要阵地。
左起:张燕玲、陈建功、郭运德
本次岭南雅集,特邀陈建功、郭运德 、张燕玲三位在文化界耕耘多年,长期从事文化研究、新闻编辑、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专家学者,以“时代·大众·经典”为主题,进行一场文化名家三人谈。从作家、评论家和文化管理工作者的多维角度,介绍文学作品、文化现象经典化的过程。
张燕玲
畅谈中,张燕玲认为,在当前多元共生的文学形态下,岭南文化独树一帜,前贤众多,光芒四射。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为后来者开启了良好的风范。精神总需要一个安顿处,文学任重道远。要创作精益求精的“三精”作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当前,大众文学从所未有地空前繁荣,这是时代的机遇,要更好地创作和打磨文学精品。
陈建功
陈建功指出,诗和远方,在日渐喧嚣时是心灵的慰籍,文学需要领会时代精神,感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发展。写作要有独特性,不要平庸化。文学要为人民服务,要倡导善良和美好,满足群众的情感慰藉,文学要从细微处观察时代,甚至重塑一个文学世界,以独特视角写出优秀作品。
郭运德
郭运德认为,文史漫漫,唯有经典流传。经典是历经艰苦而凝聚的精华,当代社会,网络信息量为天文数字,但经典流传接近于零。一般的文艺信息寿命极短,远不能如经典般长远流传。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要有足够的定力,不受干扰,去创作,去打磨,真正能够传世的文学经典。
在交流互动阶段,龙门县作协会员代表,表达了龙门县文学界对嘉宾们的欢迎和邀约。
惠州市作家协会部分会员和其他文学爱好者参加了学习活动。其中,会员丘梓歧、陈利平、 駱麟驪分别在互动中对嘉宾们的传经送宝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谈了聆听讲座后的获益体会和感悟。
全体合影
链接:陈建功 1949年11月生于广西北海,1957年移居北京。1968年到京西煤矿当矿工,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专业创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主要作品有长篇非虚构小说《请在我脏的时候爱我们》、长篇小说《皇城根》(合作)、小说集《迷乱的星空》《丹凤眼》《找乐》,散文集《我和父亲之间》《岁月拾荒》等。郭运德 山东济宁人氏。笔名云德、德耘等,文学博士,二级研究员。曾任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政研室副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文学理论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期待的视野》《文化的视点》《审美的视角》《守望精神》《新时期文艺思潮概览》《云德评论文选》(6卷)等,获得过十多个国家级文化与新闻奖项。
张燕玲
评论家。现任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南方文坛》原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著述《有我之境》《批评的本色》《淡妆与浓抹》《此岸彼岸》等 10部;主编有《南方批评书系》《我的批评观》等 30余部。作品曾获中国女性文学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丁玲文学奖、欧阳山文学奖、“致敬·资深文学编辑奖”。
(审核:黄伟辉)
作者简介:王夫(笔名小夫、王富),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政工师。
1982年开始新闻写作,作品见于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曾获“优秀特约记者”称号。
著有文集《回望》(两部)。
现任《兴凯湖微生活》《乌苏里江微生活》平台总编辑。
原为黑龙江省鸡西市作家协会会员,
现为广东省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鸡西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