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能受天磨真铁汉
——献给追梦路上奋力前行的跋涉者!
赵志超
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晚清名臣左宗棠这首《无题》诗,是身陷谤议、临危受命之际的自白,更是逆境中不退不转的誓言。他把可能的牢狱视作玄都观的漫游,把世人的嫉恨当作强者的勋章,以坚韧不拔、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的湖湘风骨,昭示了一个朴素而坚硬的真理:真正的力量,不在顺境的喝彩里,而在逆境的磨砺中。能受天磨者,方为真铁汉;能扛大任者,必由苦中出。
人生如锻铁,须经烈火与重锤,方能去芜存菁,成其坚利。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多在磨难中完成生命的淬炼。太史公司马迁受宫刑之辱,却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著成《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历数先贤:“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耀眼的名字,都是在黑暗中燃灯的人,把屈辱与困厄化作思想的星火,照亮后世。
近代中国,堪称一部饱经磨难而屹立不倒的历史。在那段艰难岁月中,无数仁人志士以铁血铸就民族气节,以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历经磨难而意志坚强,初心不改,堪称民族脊梁的真铁汉。
左宗棠晚年抬棺出征,收复新疆,面对戈壁风雪、粮饷匮乏与朝堂质疑,仍以“尺寸不可让人”的决绝,孤身奋战,血战经年,终使百多万平方公里疆域重归版图,成为“晚清最后一块硬骨头”。他用一生证明:所谓铁汉,不是天生无畏,而是在最难处仍选择担当。

“晚清最后一块硬骨头”左宗棠
“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为变法图强奔走呼号,面对生死抉择时舍生取义,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就义前挥笔写下《狱中题壁》一诗,留下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成为维新志士的精神宣言。其《仁学》著作中倡导的革新思想,犹如暗夜中的火炬,照亮了近代中国的变革之路。
红军战将、“独臂将军”彭绍辉,在战火中四次身负重伤,第四次反“围剿”时左臂连中两弹,骨头被击成几截,不得不截肢。没有手术刀,便以木工锯代;没有麻药,便以麻绳缚身,咬住湿毛巾强忍剧痛,任木锯“咯吱咯吱”来回拉动,豆大的汗珠直往外冒,直至昏死。伤口未愈,他便重返战场,以右臂握枪、挥斥方遒,终成开国上将。毛泽东主席曾称他为“真老乡”。
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无不凝聚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们的精神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在民族危亡之际,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
吴官正在《闲来笔谈》中写道:“挫折、磨难甚至痛苦,那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只要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千锤百炼,经风雨,见世面,勤恳努力,克己自律,开拓创新,就能生存、发展、创造、奉献……”
放眼世界,同样的真理被反复印证。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的寒夜里写下:“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他从劳改营的泥泞中起身,以文学为刀,剖开极权的黑暗,终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良知的灯塔。法国作家加缪在《局外人》《鼠疫》中直面荒诞与苦难,他说:“在隆冬,我终于知道,自己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当现实如鼠疫围城,他选择以清醒与悲悯抵抗虚无,把个体的微光汇成公共的勇气。美国作家福克纳在密西西比的贫困与偏见中坚持写作,他说:“我相信人类不但会苟且地生存下去,他们还能蓬勃发展。人是不朽的,并非在生物中唯独他留有绵延不绝的声音,而是人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在失败与误解的阴影里,写出《喧哗与骚动》《八月之光》等不朽之作,最终登上美国文学的高峰。
德国哲学家尼采,一生病痛缠身、颠沛流离,却以“超人哲学”呼号:“那些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他在《善恶的彼岸》中强调自我超越与生命意志,把痛苦当作锻造精神的砧铁。美国黑人作家杜波依斯在《黑人的灵魂》中写下“双重意识”的困境,一生为平等与正义奔走,被污蔑、被监视,却始终不改其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罗本岛的囚室里度过27年,出狱后以宽恕与和解引领国家转型,他说:“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这些声音跨越语言与国界,汇成人类共同的经验:磨难不是命运的惩罚,而是意志的试金石。
艺术与科学的殿堂,更是由苦难奠基。荷兰画家梵高,生前贫困潦倒、不为世人理解,却以燃烧般的热情与色彩写下《向日葵》《星夜》,死后成为人类艺术的瑰宝。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我梦想着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想。”这份在孤寂与绝望中不灭的热爱,正是创造力最深处的火种。法国雕塑家罗丹,一生与贫困和批评为伴,却以《思想者》《地狱之门》拷问人性与命运,他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泥泞的现实里,他坚持为“美”塑形,终成一代宗师。

女科学家居里夫人
科学史上,许多突破诞生于逆境。法国籍波兰裔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提炼镭,面对辐射与贫困,她与丈夫皮埃尔日复一日地搅拌沥青铀矿渣,最终以“镭的母亲”之名改变世界,成为放射化学和放射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她曾说:“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英国科学家霍金,21岁被诊断为渐冻症,医生预言他只能活两年,他却在轮椅上研究黑洞与宇宙起源,写下《时间简史》,成为当代物理学的象征。他说:“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心。”正是这种在绝境中仰望星空的能力,让人类不断突破边界。
回到当下,现实的风浪并不比历史温柔。经济下行、债务纷争、职场内卷、平台裁员、创业艰难,让许多人陷入焦虑与迷茫。有人中年失业,放下体面去跑外卖、开网约车,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奔波,只为撑起房贷与孩子的学费;有人创业失败,背负百万、千万债务,婚房被拍卖,却在送餐间隙做市场调研,等待东山再起;有人在病痛与贫寒的重压下,一边打零工一边自学技能,把碎片化的时间拼成重新出发的台阶。这些平凡的故事,看似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体现着“能受天磨”的铁汉本色。
面对困境,态度决定走向。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屡遭贬谪,黄州、惠州、儋州,一次比一次偏远,却以《定风波》自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在逆境中开荒种地、寄情山水,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活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这种把风雨当背景、把心灵当主宰的旷达,正是当代人需要的精神气质。人生需经历许多磨难,遭遇无数艰难困苦,有时甚至是粉身碎骨,或千磨万劫、九死一生。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曹雪芹写《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句句皆是血”。
曾国藩“累战累败,累败累战”,在与太平军的拉锯中屡遭惨败,甚至两次投水自尽未遂,却始终以“扎硬寨,打硬仗”的沉稳,在失败中复盘,在困境中蓄力,终成中兴名臣。曾国藩有一副对联写道:“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这副联语,既是处世箴言,也是成长法则。据说曾国藩非常喜欢这副对联,而且将它裱起来挂在书房,每天都要看一下。这个对联的上半联说出了世事变幻莫测,如果出现了错误,大多都是因为忙乱而出错;而下半联告诉我们有才能的人都是吃过苦的,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
在现实的风浪里,我们不妨把“天磨”拆解为可执行的路径。其一,稳住心态,接受无常。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曾写下:“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记忆与叙述,是把苦难转化为意义的方式。其二,守住方法,步步为营。像曾国藩那样“日课自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任务,以耐心对抗焦虑,以复盘积累胜算。其三,保持联结,互助取暖。人不是孤岛,在债务、失业、病痛的低谷期,主动寻求法律、社工、亲友的支持,能让我们在风暴中不致倾覆。其四,坚持创造,持续输出。无论是写作、编程、设计、手艺,还是照料家人、服务社区,持续的创造与贡献,能让自我价值在困境中得以确认。
此刻,我们更需要把中外先贤的经验化为行动的指南。当经济下行,我们学习居里夫人的“恒心与自信”,在一个领域深耕不辍,把技能练到不可替代;当债务压身,我们学习曼德拉的“宽恕与坚韧”,与债权人协商、制定清偿计划,同时保留再创业的火种;当职场受挫,我们学习苏轼的“旷达与从容”,不把自我价值系于职位与评价,而系于持续的成长与创造;当生活迷茫,我们学习尼采的“自我超越”,在痛苦中锻造意志,在挑战中扩展边界。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左宗棠的诗句,不仅是对强者的赞颂,更是对每个普通人的召唤。人生如航船,大海航行,波涛汹涌,风雨难免,但每一阵风都能加快航速,只要稳住航舵,就不会偏离航向。稻盛和夫说过:“苦难和成功都是考验。”卡耐基说:“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松下幸之助也说:“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让我们来做生活的强者吧,勇敢地面对逆境,与命运抗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屹立。他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在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他们锻造的英雄史诗,将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我们要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初心,以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为气度,以彭绍辉的“断臂犹能击敌”为勇毅,以曼德拉的“宽恕与和解”为智慧,在现实的磨砺中,锻造铁一般的意志、火一般的热爱、海一般的胸怀。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强大;那些看似压垮我们的,终将成为我们的垫脚石。
历尽风霜,方见真金;受得天磨,方为铁汉。愿我们在人生的长途中不畏风雨,不惧挑战,在每一次跌倒后重新站起,在每一次绝境中点燃希望,以坚韧与创造,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担当与荣光。
写于2025年11月22—23日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湘潭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特聘研究员。著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走出丰泽园》《播种芳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