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与不见,美都在那里,温柔也在那里
——读王连生先生《初雪的温柔》
谢雷
当我们习惯用被看见定义美好时,王连生笔下的《初雪的温柔》却以见与不见,我的美都在那里的姿态将美好拉回人们的精神世界。
这首诗里的初雪,从不是为了“被欣赏”而降临的。它“没有春雨的淅沥”去讨喜,“没有夏雷的轰鸣”去宣告,“没有秋风的萧瑟”去博共鸣,只是“悄无声息地落在肩头与发梢”——你一抬眼便接住那“淡淡清凉”;你低头赶路未曾留意它也依然自顾自铺展着温柔,把世界浸成一片洁白。它的“无声”,从不是“低调”的刻意,而是“美好本自具足”的舒展:美在它的基因里,不在旁人的目光中。
这份“不依附”的美,藏在诗的每一处细节里。它是“母亲的手”,不必等谁回应,便轻轻抚过脸颊;是“恋人的吻”,无需谁的沉溺,便将温柔落在唇边;它“轻轻地来轻轻地去”,不贪恋夏阳的热烈、秋叶的张扬,只在自己的节奏里,留下一片干净的白。初雪的温柔,从不是“展示”给世界的,而是“生长”在自身里的基因里——它的细腻、短暂、永恒,都是它自己的样子,与“是否被看见”无关。
而这,恰恰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内核:美好从不是“他者的评价”,而是“自我的本真”。就像那初雪,你见,它的清凉在肩头;你不见,它的洁白也在天地间。生活里的美好亦如这初雪:一杯茶的暖、一阵风的柔、一朵花的香,从不会因无人喝彩而减损半分。它们就在那里,是生命本自具足的温暖,是无需讨好的舒展——见与不见,美都在那里,温柔也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