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秦超:江苏省射阳县海通镇团塘村人,1953蛇年生, 江苏东鑫湖停车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总经理, 业余写作人、摄影爱好者,喜欢文学。 2025年6月开始陆续投稿发表散文和现代诗100多篇,荣获觉醒时代全国原创文学大奖赛A组全国十大金奖,作家评审三等奖和中国乡村杂志优秀奖,中国乡村杂志纸刊一篇,中国乡村杂志和当代文学家签约作家。

“盐碱地”的变迁(散文)
作者 / 秦超(江苏射阳)

我家的最早老宅,住在庄子的东南角上,距庄上约有一里地多点。住那么偏远因为我外公父亲,那个时候跟随南通张状元的华成公司到海通这边恳荒种地。本地地主戴三王怕海水漫进宅,筑了很高的墩子,叫戴家墩子。庄上人基本都是住在地主戴家墩子庄围河外边。我外公父亲种地主家地,所以就靠近戴家墩子搭了个茅屋。外公说有一年发大难水,外公把一家老小一个个背上戴家墩子。后来解放了,庄子上从阜宁那边迁入的人逐渐增多,形成了新的居住集中地,我们老宅也一直在原地。
从我家前面是南大堆,过去防海水的小堤,过去就是属种牛场管辖的八十顷,从我家向东一直到海堤复堆河,是我们生产队的大部分土地,是一大片盐碱地。那时候我家门前还有不少过去留下土法晒盐的灶坑。记得我外公那时候还自已晒过盐,后来有了射阳盐场,土法晒盐就没有了。但是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特别夏天大太阳一晒,遍地盐肖,那时候我才记事。那个年代没有集体,开始是互助组、后来初级社、再到高级社、56年后土地才公有制,再后来才人民公社生产队。我们大队共十二个生产队,依次从北向南排,我们是十二生产队,生产队的土地范围北边到现在通港大道路南、西至明湖边又叫东湖,南和种牛场接壤,东到海堤复堆河,向北约1.5公里,向东约1.5公里,这么一个L型范围。土地能长出庄稼的约占总面积的60%,产量很低,有40%是盐碱地。
就是在这块土地上,生产队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声中开始治理盐碱地。一开始长耐碱的田菁,田菁根部有若干个小圆球,耐盐碱、固氮和耐涝,是盐碱地的克星。优质绿肥毛苕子是改良盐碱地的绿肥。通过几年的改良和先水后回旱,即先种水稻,通过淡水滤盐,后改成旱作种植麦子、玉米、棉花。冬季铺生,就是把河沟里的淤泥挖上来,铺在麦行上,待一冬土冻后风化敲碎,夏天捞水草和淤泥做草泥塘等一系列措施,终于全生产队的土地都变成了高产田。
回忆起那时人们的精神面貌,难以想象,生产队红旗头没直是通知大家赶紧吃饭,旗头一正,那场景就象古时候打仗,令旗一挥三军奋勇向前,个个连奔带跑赶到劳动地头,劳动地点都是劳动组长放工前布置好的。那时候的人可能是天天开会学习,政治思想工作做得比较到位,有信仰,人人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团圆、基干民兵,起带头作用。有时候这些往事总是浮现在眼面前,那个年代就是战天斗地的年代,就这些老百姓活生生把那些草毛不生的盐碱地,改造成为现在的亩产1800斤的高产田,毛主席说:“人定胜天”,一点不错,也让我看到了共产党毛主席的伟大,人民群众的伟大。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