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贯古今,振兴耀沙河
——在岁月传承与产业振兴中见乡村新颜
文/许惠华
初冬的暖阳铺地,小清河的水汽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漫过村道,让人满心舒畅。在这样美好的时刻,我与红枫读书堂及红荷文学社的文友们在东沙河三村党群服务中心围坐。
村书记路洪成带着乡土特有的热忱,将村里的发展蓝图与民生琐事细细道来。从住房改善到医疗升级,从产业布局到日常保障,那些接地气的规划与承诺,让大家对沙河村的期待变得真切而具体。
循着晨光走进西沙河二村,村书记李恩露热情引路,白墙黛瓦的别墅样板房藏在绿树浓荫间,260平方米的空间敞亮通透,现代设计里满是过日子的巧思——大窗户揽进满室天光,阳台宜花宜晒,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烟火暖意。“不光要住得舒心,更要活得健康。”李书记说,村里后续将规划公寓与商品楼,更着力打造“健康好乡村”:不仅优化居住环境,更要普及健康饮食、引入中医保健调理项目,让康养活力充满乡村生活。
踩着阳光走上沙河桥,脚下的小清河波光粼粼,天光树影倒映水中,几只野鸭时而戏水、时而潜游,为静谧的河景添了几分灵动。水汽混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过桥不远,西沙河二村菌菇种植基地便撞入眼帘,“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勾勒出产业蓬勃的模样。 远远望去,菌菇种植基地的现代化设备与光伏顶棚整齐排布,透着产业发展的科技质感,又彰显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格局。走进种植房,工作人员破例开门片刻,雾气缭绕的暖意裹挟着浓郁菌香扑面而来,一排排培养架上,菌包整齐排列、长势喜人。转至包装工作间,雪白的海鲜菇分装在黑色托盒中,圆润的“众兴白蘑”盛在蓝色塑盒里待售,还有形态别致的银耳、纹理清晰的香菇,个个新鲜饱满。我们亲眼见证工作人员标准化的称重、包装流程,严谨又细致。
转至东沙河三村,脚步不自觉放缓。三官庙桥的文物标识牌静立路边,石头纹路刻着岁月沧桑;清朝嘉庆八年由东沙河三村路氏(十五世)先人路叔勤创立的沙河义学里,老牌匾被擦拭得锃亮,与修缮一新的屋舍相映成趣,老式课桌椅与黑板静静矗立,仿佛还回荡着当年孩童的琅琅书声。东墙上“义全梓里”的石匾格外醒目,村民介绍,这是当年山东巡抚铁保为表彰路叔勤创立义学(启蒙书屋)所题,两百余年过去了,向善向学的文脉仍在村里代代相传。 正沉醉于这份古韵,几位村民远远望见我们,立刻停下手中活计,笑着快步迎上,眼角皱纹里满是欣喜:“快看看咱村的变化吧!新路修到家门口,再也不是下雨满脚泥的日子;通了天然气,做饭干净又省事,洗澡随时有热水,冬天也暖烘烘的!”一位头发梳得整齐的大娘拉着我的手,眼睛眯成了缝:“村里还惦记着我们老年人,每到中秋、春节都给发大红包,揣在手里比暖炉还热乎呢!”说话间,东沙河五村文化广场传来孩童嬉笑,老人们在晒太阳、拉家常,暖阳洒在脸上,定格成了最踏实的幸福模样。
从敞亮别墅到鲜香菌菇基地,从沉淀岁月的老建筑到村民眼里的光,沙河庄的每一处都令人动容。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既有文脉传承的温润底色,滋养着村民的精神根脉;也有产业振兴的昂扬闯劲,夯实着生活的幸福根基。这种“守得住乡愁、看得见奔头”的民生画卷,恰好契合了现代人对归属感、安全感的核心心理需求。带着这份传承与热爱,沙河庄定会在振兴路上行稳致远,让每个村民都能在故土之上,过上有奔头、有滋味的好日子。
作者简介:
许惠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咨询师,入驻525心理网、春雨医生等平台,任职于山东开心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曾参与希望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企业EAP及高校兼职心理咨询工作。红荷文学社、宝荷书苑会员,喜欢文学与旅游,乐于用文字记录生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