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情结
李立志
人的味蕾大抵在孩童时期便已定格,儿时钟情的味道,会化作刻在骨子里的眷恋,伴随一生难以割舍。我出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白面已是稀罕物,饺子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母亲是乡村医生,工资微薄却心思灵巧,总能变着法子调剂生活,让我们在清贫日子里从未缺衣少食。饺子,便是童年记忆里最诱人的珍馐。母亲会用应季的韭菜、白菜、瓜果搭配馅料,每次出锅,我和哥哥总会吃到肚皮滚圆才肯放下碗筷。外婆包的饺子最是精致,形似饱满的麦穗,咬开时汤汁四溢,鲜香满口。每次去外婆家,吃上一碗外婆包的饺子,便是我最期盼的幸福,仿佛那就是过年才有的隆重滋味——毕竟“好吃不如饺子”,这朴素的俗语里,藏着一代人最真切的味觉向往。
后来,我离开父母求学、当兵、就业,辗转南北,饺子始终是我味蕾的归宿。在关中服役的日子里,我彻底爱上了酸汤饺子。当地最地道的吃法,便是以酸辣鲜香的酸汤佐味,汤料中有米醋、生抽、香菜、熟芝麻、虾皮、胡椒、麻辣、油泼辣子,盛到碗里勾人魂魄,吃起来鲜香麻辣,饺子多以牛肉韭黄做馅,边吃边喝,热汤下肚,浑身通透。每次是发津贴后,第一件事就是冲到马额镇饺子馆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那滋味至今想来仍令人沉醉。
此后二十余年,每次回西安探望战友,寻访街巷里的饺子馆便成了必备行程。战友延兵当向导,解放路的老字号、洒金桥马二家的醇厚、大学习巷老孙家的地道、大麦市街南头老杨家的劲道,庙后街马茹特色饺子的鲜滑,广济街老米家的红油浓汤,还有马额、代王乡镇小馆子里的烟火气,每一家都各有风味,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每次从西安返程,顺路我也会到当年驻地马额镇百味斋饺子馆再吃上一碗酸汤饺子,饭后从隔壁调料店里采购辣椒面、岐山醋、菜籽油、麻椒等做酸汤饺子的调味品,成了每次赴关中的必然行程,以至于每到小镇上,调料店、水饺馆、街头卖狗舌头肉夹馍的老板都给我打招呼,都成了熟人。回来后,我反夏调制汤料,自己琢磨着复刻,如今手艺也颇具几分地道,身边朋友尝过都赞不绝口。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农家大院组织了一场百余人的饺子宴。大家分工协作,调馅的切磋秘方,擀皮的比拼速度,和面的拿捏分寸,烧火的掌控火候,欢声笑语驱散了冬日的寒意。两千多个饺子在众人手中渐渐成型,下锅后香气弥漫整个院落。我下厨调制汤料,大家领碗排队打饭,当大家围坐一桌,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些分享技巧的畅谈、互相打趣的热闹,成了最珍贵的时光剪影。
于我而言,饺子早已不止是果腹的食物,更是串联岁月的温暖印记。它承载着母亲的疼爱、外婆的牵挂,也凝聚着战友的情谊、朋友的欢聚,化作心中难以释怀的情结。从童年清贫日子里的期盼,到军营岁月中的慰藉,再到如今欢聚时刻的团圆,饺子见证了我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每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里,都装着满满的故事与情感,在寒冷冬日带来温暖,在团圆时刻增添喜悦。它就像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起生命中所有美好的瞬间,让我在岁月流转中,总能品味到生活的醇厚与甘甜。
这份深植于心的饺子情结,终将伴随我走过往后岁月,成为人生旅途中最温暖的慰藉。
作者简介:李立志,男,70后。早年西北从军,如今供职机关。时常感怀,偶有碎见,连缀成文,打油成篇。著有个人文集《一路高歌》《忆童年》。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