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盖吉忠
在我很小的时候,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闲暇时,总会拿起书,翻阅一下,来缓解生活方面的压力,提高文化品位,拓宽知识面,陶冶道德情操。每次和文友谈天说地,感觉文化知识贫乏,这更加激起了我对书的兴趣。
父亲是一个老学究,深受“四书五经”的影响,常用书本上的知识来教育我们,启迪我们的心灵。“家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一些名言教育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也许是受家人的影响,我从识字起,就喜欢看书,经常模仿他们拿着一本本书看。尽管那时我还不懂,还是喜欢家人看书的那种氛围。在老家的柜子里,至今还放着父亲读过的书。
尽管人与书的联系并非与生俱来的,人一旦爱上了书,就会与书结下了缘,这种爱难以割舍。这种爱在人与书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产生了一种难以分手的默契,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
我从小养成了阅读习惯,不管身在何处?一有空闲时间,就拿出来看一会儿。遇到精彩的章节,我还喜欢抄录和朗诵,以此加深理解,细细品味,汲取智慧。
早年的阅读,我习惯于一本本地看。碰到对胃口的,恨不得挑灯夜战,一口气把它看完。这种阅读方法,让人感到疲倦乏味。碰上一些晦涩的,特别是外国小说,看起来十分吃力,甚至放到一边戛然而止。
后来,我发觉父亲的阅读习惯与众不同。同时阅读几本书,一本放在床上,一本放在沙发上,一本放在写字桌上。我好奇地问父亲,父亲笑而不答。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借鉴父亲的阅读方法,同时看几本书。比较正规的书,需要记笔记的,就在写字桌前慢慢品味;消遣的书,就放在床头,有时间就看。遇到好的唐诗宋词,抄写下来,一有空,就拿出来看上几眼。随着阅读方法和阅读环境的改变,我的性情和品味也发生了改变。
一本好书具有精湛的语言、幽深的意境、巧妙的修辞、独特的逻辑思维,能让读者在沉闷苦恼中知道读书生存的不易,也让读者掩卷遐思,在浩瀚的文学宝库中遨游一生。
如今,我买了好多书,老伴儿经常叫我卖一些,但我舍不得。而且爱买书的习惯也改变不了,经常为此事和老伴儿发生口角。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容易触景生情。每当这时,我沏上一杯茶,在雾气的袅袅中沉思……我知道,生活上总有些不顺心的事,便会被某些东西蒙住双眼,然后看什么都是黯淡无光的。怎么办呢?我提醒自己:还是看书吧,从书中寻找答案。
读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力量,给了做人的底线。它是我人生中最好的老师,在迷茫中给我指点迷津,以至于生活不迷路。让我从郁闷和焦躁中解脱出来。到书海中寻找快乐,诗意人生。
作者简介:
盖吉忠,黑龙江省庆安县大罗镇中学高级教师。北林区作协会员,小说、散文、诗歌发表在《绥化晚报》《伊春日报》《北极光》《青年文学家》《中国作家网》等。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