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之恋》(三章)
原铁道兵二师 黄孝林

一章 诗意漫珞珈
"珞珈"二字落耳,便觉玉色呈现——"珞"是石之坚润,蕴傲骨之气;"珈"是饰之清雅,含柔情之韵。记得曾经有519路公交车,穿过"国立武汉大学"的牌坊,蜿蜒而上,人们不说去武大,只道上珞珈。珞珈山,依狮子山①,傍东湖水,怀抱鉴心湖。那里不只是一所学府,更是一方精神的栖居地,是藏着千年诗行的秘境。到此而来,原只是为赴一场信仰之盟约。
踏入校园,既有平坦大道,又有通幽曲径。访问师生,也不直说去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研究生院,只说去梅园看疏影,去樱园望飞檐,去桂园寻暗香,去枫园赏红晕。这些园名成了最诗意的坐标,将求知之路铺就成寻幽访胜的旅程。学校建筑更是妙极:琉璃瓦在晨曦暮霭中流转着霞光,罗马柱在云卷云舒间擎起一片清朗,东方的飞檐与西洋的拱廊相映成趣,宛若东西方文明在此轻声唱和,原本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啊!山阳处的别墅群隐在梧桐深处,墙里墙外沁着岁月的沉香,每一方砖石都在诉说往事。那些名人故居,恰似一枚枚别在山前的徽章,让珞珈山的分量愈发沉甸甸。珞珈山,是一座人文富矿,每一个掌故都会钩沉出一段历史佳话。
阳春三月的樱园,是珞珈山的华彩篇章。粉白的花瓣织成云锦,铺就一条抒情的音画之路。游人如织,却不曾惊扰学子晨读的轻韵——三月的烂漫本就是青春应有的模样,与少年学子的才情相映生辉。待到秋深,枫园换了妆束,枫叶漫山飘落,枫果坠若星子,满地红褐铺成无形的冠冕,预示学子攀登学术的峰巅。珞珈山素有"全国树木园"之美誉,千种嘉木蓊郁苍翠,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暗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深意,这里每一缕绿风都带着教化的温存,吹遍每一个心灵。
二章 青春在玉途
曾有一位校长的名讳,恰与"珞珈"字义相契合——寓意是一条铺满玉石的路。我何其有幸,在最好的年华踏足其间;更令人欣慰的是,若干年后,我的儿子也得以在枫园沐着这化雨的春风。
那时的珞珈山,学术之风沛然如云。各院系的讲座络绎不绝,大课总是座无虚席,阶梯教室里挤满了渴求知识的目光。连校外的学子也慕名而来,只为聆听一堂心仪的课程。我也是这求知洪流中的一分子,从梅园的晨课赶往桂园的讲座,再从桂园的研讨奔赴樱园的沙龙,不求尽通其妙,但愿广博见闻。课余与同窗创办《秋韵》小刊,油墨香里氤氲着才俊意气。每每前往校报社,便有诗草种于报端,看也惬意,读也舒坦。与时任社长王文豪、主编张海东诸位亦师亦友,往往就着晚风漫步鉴心湖畔,敞开胸怀谈诗论文。年轻的思想互相撞击,清谈即是清欢。彼时之乐,何须丝竹!
那年全校同年级写作比赛,我的散文《珞珈山情思》荣膺首奖,"全校科研活动及写作"三等奖的证书也悄然入怀,成为我青春岁月里明亮的记忆。时值改革开放初期,课堂上海纳百川:古老的经史与崭新的思潮,传统的精髓与外来的智慧,都需要我们以明辨之心去取舍。难忘蔡守湘教授讲授先秦文学时,不顾年迈亲身演示"长揖"、"跪拜"的古礼,我们一位同学快步上前去扶起,教授一本正经地说:"谢主隆恩!" 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演示罢教授还扶着讲台,语重心长道:"古人之礼,藏着敬人之心,你们读书,便要懂这份藏在仪式里的温厚。" 难忘丁忱博士在训诂学课堂上,悠然吟咏古诗的雅致,唱到动情处便停了余韵,让我们闭目细品古义字句间的平仄韵味。值得回味的是,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晚会上,我们班同学按丁博士教唱的方法,摇头晃脑地吟唱了两首古诗,让晚会掀起了高潮。最难忘邓晓芒先生的美学课,中西贯通,纵横捭阖。课后我曾捧着他与易中天先生合编的油印讲义,追问庄子"逍遥游"与康德"自由意志"的相通之处,先生倚着樱树耐心解析,春风吹起他的衣角,也吹开了我混沌的思绪。那本纸页泛黄的讲义,墨香历久弥新,至今仍是我书箱里最珍贵的信物。
三章 诗魂唤归期
珞珈山北峰之上,闻一多先生的塑像静立于苍松翠柏之间。未见想象中的他——烟斗在握、长袍围巾、仙袂飘飘的倜傥,但见他深邃的目光穿越时空,思虑重重,既像凝视着山河破碎的往昔,又像眺望着黎明将至的远方。

这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作为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将"逻迦山"易名为"珞珈山",谐音转借,尽显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亦如"神狮"②之坚强,在烽火连天中坚守学统不坠;他亦如"红烛"③之华美,在长夜将尽时笃信人文重光。当年他在此传道授业,青灯黄卷间忧怀国是,面对破碎山河,挥笔写下《七子之歌》,字字血泪,声声呼唤。
岁月不居,当年离散的"孩子",六个都已重回母亲怀抱,唯余一岛仍隔海峡,盼归的心愿如海峡浪涌,从未停歇。如今站在先生像前,但见风过林梢,似闻诗人的低语在枝叶间回响。我多想告诉先生:山河已无恙,国运正昌隆,两岸同胞共盼的团圆,终会像珞珈春樱般如约而至。那未竟的悲歌,终将化作团圆的颂曲。先生眉宇间的忧思可以释然了,且看这九州升平的盛世,正如您所愿!
风起花落,皆是回响。先生,请安然长眠吧!君不见,这漫山的珞珈玉色,早已浸透了一整个时代的风华,并且,仍将在无数后来者的心田里,温润地、坚定地,生长下去!
①狮子山,也有文书称半边山。此处狮子山非华中农业大学之狮子山,乃同名耳。易名后的珞珈山,在人们的观念中已涵盖了狮子山。
②"神狮"为闻一多诗歌《醒了》中之意象。
③"红烛"为闻一多诗歌《红烛》中之意象。
责编:槛外人 2025-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