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随笔•从微信互动里,读懂日子该有的温度
作者:杨 东
翻手机通讯录时,无意间数了数微信里的联系人 —— 两百多个个人微主,五六十个群聊,像个热闹又复杂的小江湖。
这些微主里,有曾经一起加班的同事,逢年过节会问声好;有血缘连着的亲友,日常会分享孩子的成长、家里的琐事;也有好些 “熟悉的陌生人”,记不清怎么加上的,不知道他们在哪座城市,靠什么营生,只偶尔在朋友圈刷到彼此的动态。
早年有个段子说得挺实在:早晨醒来听到手机微信信号,说明你还活着;你在子夜入睡前给朋友发微信 “晚安”,说明你有朋友;发出去的 “晚安” 能收到秒回的 “安”,说明你在朋友心里有分量;那些没秒回却隔天带着 “昨晚睡太早没看到” 的解释补回来的问候,说明你有值得珍惜的真心;偶尔翻聊天记录,发现有人把你随口说的喜好记了很久,说明你被人放在了心上;就算许久不聊,一句 “最近还好吗” 仍能打开话匣子,说明有些情谊从不用刻意维系。现在再琢磨这段话,倒觉得它道破了微信互动里最朴素的道理 —— 那些藏在对话框里的细碎瞬间,从来都不是无关紧要的。
微信内容分了六大类,我向来分得清轻重。“新闻资讯” 刷到了也很少点开,总觉得碎片化的信息抓不住重点;“商业办公” 和 “生活服务” 是偶尔的刚需,比如找个文件、查个缴费通知,才会认真看一看;真正愿意花时间琢磨的,是 “教育学习” 和 “娱乐休闲”—— 看到干货满满的文章,会赶紧下载存成文档,按主题归到五十多个文件夹里,几百万字的收藏,都是这些年攒下的 “精神储备”。有时候翻出来读,会琢磨作者的观点站不站得住脚,论据扎不扎实,逻辑顺不顺,万一以后要写篇类似的文章、做次分享,这些都是现成的参考,能少走不少弯路。
比起看别人发的内容,更让人记挂的是微信里的互动 —— 尤其是自己发出去的东西,别人怎么回应,像一面小镜子,照出不同的相处姿态,也藏着不同分量的心意。
有的朋友是 “热场子” 的高手,属于积极互动型。不管是我发旅行拍的风景照,还是吐槽几句日常琐事,他们总能接住话茬。看到照片会说 “这地方也太好看了吧,求路线!”,听到吐槽会帮着分析几句,还会主动 @我接话题,从不让我的发言冷在那儿。要是睡前跟他们说句 “晚安”,大概率能秒收到 “安,早点睡”,这种及时的回应,总让人觉得自己在对方心里有位置,心里暖乎乎的。
有的朋友是 “刚刚好” 的温柔,属于礼貌回应型。不会秒回,但隔不了多久总会给个反馈。我要是问 “谁知道哪里能修电脑”,他们会说 “我帮你问问朋友”;我发段随手写的文字,他们会点赞加句 “写得挺实在”。偶尔睡前发的 “晚安” 没及时收到回复,隔天一早准会看到他们的消息:“昨晚忙到太晚没看手机,晚安呀”,带着解释的补问候,比秒回更让人觉得踏实 —— 知道自己的消息没被忽略,这份惦记就很难得。
还有些朋友是 “随心意” 的自在,属于选择性回应型。群里聊家长里短,他们可能全程潜水;一旦聊到游戏新皮肤、哪家馆子好吃,他们立马冒出来,话匣子能打开半天。私下里跟他们说烦心事,可能得不到太多回应,但要是喊着 “周末聚餐”,他们准会第一个报名 “算我一个”。更有意思的是,偶尔聊天时随口提一句 “最近想吃辣”,过段时间他们看到新开的川菜馆,会特意发来消息:“上次你说想吃辣,这家店评价不错,要不要一起去?” 原来自己随口说的喜好,真的会被人记在心里,这种不经意的惦记,比刻意的讨好更动人。
也有 “沉默的大多数”,是潜水偶尔冒泡型。群里再热闹,他们也很少说话,顶多默默看着。只有遇到要紧事,比如 AA 算账 @到他,或者集体活动要确认人数,才会出来说句 “收到”“没问题”;平时想找他们聊两句,大多时候得不到及时回应。但就算许久不联系,某天突然发一句 “最近还好吗”,也能顺着话题聊起近况,从孩子的学习说到最近看的书,好像从来没断过联系。这种不用刻意维系的情谊,反而更长久。
当然,也有让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的敷衍应付型。不管我发什么,回复永远是 “哈哈”“666”“确实”,没一句具体的话;有时候隔了好几天才回复,还答非所问,比如我问 “最近降温了,你那边冷不冷”,他回 “今天吃了火锅”,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忍不住会想:我的话是不是没被认真看见?
我自己对待别人的消息,向来不敢马虎。没读过的内容,绝不会随便评论;要是朋友发了原创文章,不光会认真读完,还会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像写小评论似的回复过去;就算不是原创,也会先回一句 “谢谢分享,我慢慢看”,让对方知道消息收到了 —— 毕竟自己盼着被回应,也该体谅别人等待的心情。
可轮到自己发原创,回应就没那么 “对等” 了。有两三位老朋友,会逐字读完,回 “写得接地气,受教了”;有几位,消息刚发出去,不到两秒就收到一个大拇指表情,快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没点开看;还有些人,不管发什么都没动静,像是没看见;偶尔也有人会说 “抱歉啊,最近太忙,还没来得及看,抽空一定仔细读”,倒让人觉得踏实。
一开始,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对着秒回的大拇指,会懊恼 “我的文字就这么不值得多等一会儿吗”;对着没动静的对话框,会沮丧 “是不是我写得不好”;更让人惆怅的是,有些平时不说话的微主,一冒泡要么是 “帮我转发几条链接,凑够数能领奖品”,要么是 “最近手头紧,能不能借点钱”,让人哭笑不得。
后来慢慢想通了,是从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词里找到的慰藉。读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 “大江东去” 多豪迈,可读到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才懂他心里的沉郁;读辛弃疾的《破阵子》,“沙场秋点兵” 多壮阔,末句 “可怜白发生” 又藏着多少壮志难酬的委屈。这两位词人,当年都是朝堂上的人,见惯了大风大浪,尚且有不如意的时候,我一个普通农家子弟,退休后写点文字,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的那些文字,跟古今中外的名家之作比起来,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根本没资格要求别人花时间研读。要是强行让别人读,耽误人家做事,反倒成了麻烦。这么一想,心里就敞亮了 —— 人家愿意回个表情,至少说明 “哦,他还记着我”;要是能收到带着解释的补回应,或是被人记住随口说的喜好,那更是额外的温暖。
其实生活里的温暖从不是轰轰烈烈,就是这些藏在微信对话框里的细碎瞬间 —— 是醒来时的信号,是睡前的牵挂,是被回应的踏实,是被惦记的温柔,让平凡的日子有了沉甸甸的温度。
人这一辈子,越往后越明白,日子不用求所有人都懂,也不用盼着所有互动都热烈。有人愿意认真回应,是缘分;有人只是淡淡应付,也正常。守住自己的心意,珍惜那些愿意把自己放在心上的人,不苛责别人,不纠结小事,日子就能过得踏实又自在。

作者简介:
杨东,男,汉族;中共党员;2016年12月31日退休;笔名 天然,主任记者。出生于甘肃民勤县农民之家,20世纪60年代初随母亲落户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务农两年,服兵役两年,当教师六年,在地省报当记者编辑十余年;历任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采编中心主任、兵团支社社长、《兵团新闻网》总编辑。新疆作协会员,曾当选为新疆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