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大樱桃产业技术研究院王斌龙谈汉中大樱桃产业发展节点与历史文化梳理一、历史文化脉络
(一)起源传说与命名渊源
- 两千余年前,《尔雅》已记载汉中樱桃(古称“楔”“荆桃”),确认陕南为中国樱桃原生分布地。
-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屯兵汉山黄草坪(古称皇草坪)时,见山间红果形似璎珠、树皮纹理如桃树,味甘多汁,赐名“樱桃”;因见朱鹮常含食其果,当地人又称“含桃”,汉中西乡、南郑民间至今称其为“恩桃”,感念汉王赐名之恩。
-汉代确立樱桃礼制地位,汉孝惠帝遵《礼记·月令》古制,以樱桃为“荐新”之果供奉宗庙,留下“仲夏之日,羞以含桃,先荐寝庙”的记载。
(二)文化传承与民俗载体
-汉山传统樱雩祭:传承殷商以来的祈雨祈福仪式,夏历四月樱桃成熟时举行,村民着传统服饰、设坛供奉朱樱与五谷,诵祈福文、跳“皇舞”,呼应《周礼》“帅巫而舞雩”古制。
-明代樱桃四月会:从传统鲜果交易演变而来,集采摘体验、民俗展示、特产交易于一体,成为连接城乡的乡土盛会。相传汉山黄草坪樱桃经汉水运往襄阳。
朱樱晏至今流传:文人雅集与民俗盛宴结合,以新鲜樱桃为主角,搭配樱桃酒、酱、糕等衍生美食,席间吟诗作赋、弹唱山歌,延续闲雅文脉。
(三)种质资源与产地认证
汉中南郑红军路两侧分布280余棵古樱桃树群,最大直径达1.9米,为国内最大古樱桃基因宝库。
经考证,汉山黄草坪为中国樱桃命名地,汉山腹地冷水河泮为发源地之一,汉中中华樱桃面积占全国总量60%以上,是核心种质资源区。
二、产业发展关键节点
(一)早期奠基阶段
- 千年种植传统延续,汉中凭借秦巴山区独特气候,逐步形成樱桃种植基础,但规模较小,受技术限制存在烂根、产量低等问题。
2011年前,樱桃被列入汉中“七个特”特色果品,种植面积逐步扩大;2013年,大樱桃种植面积提升,按照早中晚熟布局,初步缓解集中上市压力。
(二)技术突破与体系构建阶段
- 核心技术创新:汉中大樱桃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后,创新垄上垄浅栽深埋法、宽垄密植,破解多雨烂根难题,推广“四股十叉二十五天枝”半直立丛状树形技术,简化管理流程。倡导汉中大樱桃早熟优势。早熟品种占比提升。
- 品种与模式优化:建立70亩品种资源库,收集90余个栽培品种;低海拔主打四月中下旬成熟品种,高海拔推广超晚熟+高密度模式,实现“两年挂果、三年丰产”。
- 组织与平台搭建:成立汉中市大樱桃产业技术协会,2024年王斌龙和周永明牵头成立汉中市大樱桃产业技术协会统筹产业标准化发展。汉中市大樱桃产业技术协会和汉中大樱桃产业技术研究院确定汉中大樱桃国内无设施栽培最早成熟区域地位和发展方向。
(三)产业升级与跨区拓展阶段
- 确立核心定位:打造“国内露天大樱桃最早成熟产业区”,比山东、辽宁等产区早熟15-20天,4月下旬上市,地头收购价达30-50元/斤。
- 全产业链发展:西乡县形成2.3万亩种植规模,年产鲜果6000吨,总产值1.35亿元,开发佳樱樱桃酒、酱等深加工产品,构建“种植—加工—旅游”体系。
- 跨区域赋能:组建秦巴大樱桃产业联盟,在陕川渝多地建立社会化服务中心,完成铜川陈坪村500亩老化果园改造,助力实现“2-6月樱桃不间断上市”。
- 文化赋能产业:推广“樱桃+研学”“樱桃+文创”模式,联动古樱桃树群、汉文化传说,提升品牌附加值。(文章来源:汉中大樱桃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编辑:刘波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