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中国航天人的忠魂
文/郝会军
在苍茫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东风航天城旁的青山之巅,矗立着一座无声的丰碑——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陵园始建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初。1988年卫星发射中心中心组建30周年时,对陵园重新进行了规划整修,园内建立起了象征国防科技战士扎根戈壁、志在航天的纪念碑,聂荣臻题写了“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张爱萍上将题写了“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园名。陵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约700余名官兵、职工和家属长眠在这里。纪念碑底座背面刻有《碑志》,全文如下:
东风场区自一九五八年三月创建以来,走过了艰难曲折的战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烈士们在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以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的无比忠诚,扎根边疆,志在东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知难而进,刻苦攻关,发奋图强,勇攀高峰,为在人迹罕见的戈壁滩上建造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试验靶场,为基地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私地奉献了一生,他们的革命英雄精神可歌可泣,激励后来者继续奋斗,他们的功绩名垂青史,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 一九八八年八月一日立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元帅因病逝世,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这里。陵园正前方位置是聂荣臻的陵墓。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镏金大字“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镶嵌在黑色的大理石墓碑正面。背面的碑文有著名书法家厉国香用楷体书写,共1152字,它概括记述并高度评价了聂荣臻元帅光辉的一生。 碑前面的玻璃罩里,安放着聂荣臻元帅的骨灰。汉白玉石盘上雕刻着93朵盛开的玫瑰,象征聂荣臻元帅93载辉煌的人生。
陵园中矗立着一座直指蓝天的纪念碑,象征着航天人扎根戈壁、矢志航天的情怀。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占地3万平方米,约700多名官兵、职工和家属长眠于此。其中包括13名共和国将军,有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的卫星发射中心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为抢救设备献身火海的王来、为搜索弹头倒在戈壁的李再林、身患癌症依然惦记着任务的胡文全……正是这些烈士用生命铸就了中国的航天梦,他们的墓碑如一列列纵队,守护着航天城的这片土地。
陵园的英烈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的长眠于此,他们用生命浇灌出航天梦的种子,以忠魂铸就了戈壁滩上最壮丽的精神坐标。这片沉静的陵园,与不远处的东风航天城遥遥相望,构成了“铸梦”与“守魂”的精神共鸣。聂荣臻元帅的墓碑巍然屹立在陵园的门口,这位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用一生擘画了航天强国的蓝图,也将“为国奉献”的信念深深植入每一位航天人的血脉。在他身旁,是一排排整齐的墓碑,每一块墓碑背后,都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奉献故事,王来便是其中的代表。
王来是1960年入伍的河南籍战士,预备党员。1965年10月20日下午,在卸载剩余液氧时,火箭推进剂突然着火,火苗点着了液氧车旁边的一丛骆驼刺。战友武润喜的衣服首先燃烧起来,年仅24岁的王来立即救战友,两人都变成了火人。王来身上火势猛烈,已经不能立刻扑灭,在这紧急关头,王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原地待援,他首先想到了液氧装备的安全——如果引燃液氧车进而引爆整个特种燃料库区,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已成火人的王来凭着最后一口气向着远离装备车辆的戈壁滩跑去,一米、两米、三米……王来最后倒在戈壁滩中,壮烈牺牲,身后的沙地里留下了38个脚印。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这是航天人前常说的话,也是无数航天英烈的共同誓言。他们告别亲人、扎根戈壁,把青春与生命献给了这片荒芜却充满希望的土地,如同沙漠中的胡杨,耐旱耐碱、坚韧不拔,在极端环境中绽放生命的力量。
700多座墓碑,700多个忠魂,他们是父亲、母亲、是儿子、是丈夫、是妻子,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铺路石。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月球探测到火星探索,中国航天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英烈们的牺牲与奉献。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座矗立在戈壁上的丰碑,不仅安葬着英烈的遗骨,更镌刻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航天精神。
胡杨精神,正是这座烈士陵园的精神底色。英烈们如同沙漠中挺立的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他们在戈壁滩上顶风沙、抗严寒,用智慧与汗水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哪怕付出生命代价也毫无怨言。如今,每当有重大发射任务来临,航天科技工作者们都会怀着崇敬之心来到这里,在英烈墓碑前献上鲜花、寄托哀思。他们抚摸着冰冷的石碑,重温英烈们的事迹,仿佛能感受到胡杨般顽强的力量从地底升腾,化作攻坚克难的勇气与决心。
说起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不得不说“东风英名墙”这个镌刻大漠航天人铮铮铁骨的生命秘码,他们铸就共和国的脊梁!东风英名墙工程是经国家立项批准,基座采用汉白玉面层,刻字面采用光面黑金沙花岗岩石材铺成,宽81米,高2.699米,可镌刻7万名个人信息。墙体两端由中国航天发射史上的“十个第一”功勋章和相应发射场景的浮雕组成,再现了先辈当年的创业场景和卓著功勋。刻字面向上倾斜,朝向天空,让先辈们能再次看到火箭升空的壮美画面,更是展现东风人仰望星空、心怀宇宙的宏大理想。
2023年7月初,“东风英名墙”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正式落成。第一批2483名已故东风人的姓名,以金色楷体字样镌刻在英名墙上,记录个人生平、工作简历的二维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目前,“英名墙”已铭刻4000余人。
东风英名墙工程是挖掘红色历史、赓续红色传统,持续打造航天人精神高地的重要举措。建设东风英名墙,是要让每一名曾经在东风奉献过的老东风人留下名字和事迹。结合“东风幸福港”工程,卫星发射中心继续开展“英名墙”信息采集工作,让曾经奋斗在东风的先辈们魂归故里、安息东风。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也是卫星发射中心光荣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清明节,中心的广大指战员和各界群众到这里扫墓,凭吊先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风沙吹不散记忆,岁月磨不灭荣光。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是东风航天城最坚实的精神后盾,是航天人汲取力量的精神家园。在这里,英烈们与胡杨为伴,与星辰对望,见证着中国航天一步步迈向星辰大海。而他们的精神,早已化作不灭的火炬,照亮着后来者的征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在浩瀚宇宙中书写更多属于中国的传奇。
作者简介:郝会军,男,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在东风航天城从军21载,现为中国法学会会员、邢台市诗词协会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散文艺委会会员。2025年“鲁迅文化杯”全国第三届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爱好散文、诗词、音乐、摄影、旅游等。文散见于国家、省、市级刊物及网络公众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