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上下五千年(十二)
三国:群雄逐鹿之宏伟篇章
一罗培永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序更迭而兴衰有数,山河绵亘而英雄无常。昔周室陵迟,王纲解纽,幽厉失德而诸侯并起,平王东迁而礼崩乐坏。逮及秦汉,虽大一统之业成,然秦施暴政,二世而亡;汉承火德,四百载而分崩。桓灵之际,阉竖乱朝,黄巾揭竿,天下鼎沸。于是群雄逐鹿,豪杰并出,龙争虎斗,遂成三国之局。此非独天命使然,亦人力之激荡也。余慕其风云,感其忠义,遂作此篇,以述其事,以抒其怀。
汉末倾颓,群雄初起
汉自高帝提剑入咸阳,诛秦灭楚,肇基帝业;文景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民殷国富;武皇开疆拓土,北逐匈奴,西通西域,赫赫武功,震烁古今。然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及桓帝即位,耽于享乐,亲信宦官,朝政日非。灵帝继之,卖官鬻爵,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天下苦汉久矣。
时钜鹿张角,奉太平道,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聚众数十万,席卷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官军望风披靡,京师震动。灵帝遣皇甫嵩、朱儁、卢植等将,督师讨伐。嵩用火攻之策,破张角弟张宝于曲阳,斩级十余万;儁击张梁于广宗,亦大破之。然黄巾虽平,而地方诸侯乘势而起,拥兵自重,朝廷号令,不出洛阳。
董卓者,陇西豪强也,性粗猛,有膂力,尝从张奂击羌,累功迁并州牧。黄巾起时,卓奉召入援,迁延不进;及何进谋诛宦官,召卓入京,卓遂提兵赴洛。未几,进为宦官所杀,袁绍、袁术烧宫城,宦官死者二千余人。卓至洛阳,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自为相国,专断朝政,淫乱宫闱,杀戮大臣,百姓苦之。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少机警,有权数,举孝廉入仕。董卓之乱,操散家财,募义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诸军畏卓势大,莫敢先进,唯操引兵西进,与卓将徐荣战于荥阳,兵败而还。后操入东郡,破黄巾,迁东郡太守;又收黄巾降卒三十余万,号为“青州兵”,遂据兖州,奠定基业。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也,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少孤贫,与母织席贩履为业。黄巾起时,备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募兵讨贼,屡立战功,累迁平原相。董卓乱政,备亦起兵响应袁绍,然兵微将寡,屡遭颠沛,尝依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未有固定之地。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也,父孙坚,兄孙策,皆江东豪杰。坚讨黄巾有功,又击董卓,得传国玉玺;后征刘表,为黄祖部将射杀。策继父业,平定江东,诛刘繇、严白虎等,据有吴、会稽、丹阳、豫章、庐陵五郡,威震江东,然遇刺身亡,临终授权以大事。权年十九,继领江东,以张昭为长史,周瑜为中护军,招贤纳士,稳固基业。
中原逐鹿,曹刘争霸
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于洛阳,旋迁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日盛。操先后破吕布于下邳,擒斩之;灭袁术于寿春,术呕血而亡;败袁绍于官渡,绍忧愤而死。官渡之战者,汉末三大战役之首也,绍拥兵十万,粮足械精,操兵不满万,粮道屡绝,然操用许攸之谋,夜袭乌巢,烧绍粮草,绍军大乱,操乘势掩杀,绍军大溃,死者七万余人。此战后,操尽得河北之地,统一北方,不可一世。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二十万,南征荆州。时荆州牧刘表新死,其子刘琮举州降操,刘备屯樊城,闻之大惊,弃城而走,携百姓十余万,日行十余里。操遣轻骑追之,及于长坂坡,备军大败,妻离子散,赖张飞断桥拒敌,赵云七进七出,救得刘禅,方得脱险。备走夏口,遣诸葛亮赴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
孙权召群臣议,张昭等主降,周瑜、鲁肃主战。瑜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北征乌桓,马困人乏,又不习水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若能与刘备协心,破操必矣。”权遂决计抗曹,以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水军三万,与刘备合兵,共拒曹操于赤壁。
赤壁之战,瑜用黄盖苦肉计,诈降曹操,乘东南风急,以火攻之,操军战船相连,无法疏散,尽被烧毁,火势延及岸上营寨,操军大乱,死者不计其数。备与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操引残兵北还,留曹仁、徐晃守南郡,乐进守襄阳。此战后,刘备得荆州南部四郡,孙权得荆州东部江夏郡,曹操仍据荆州北部襄阳等地,天下三分之势初显。
建安十六年,曹操击马超、韩遂于关中,大破之,遂定关中。建安二十年,操征张鲁,鲁降,得汉中之地。刘备闻之,与孙权议和,分荆州,遂引兵争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遣黄忠击夏侯渊于定军山,渊战死,操自长安赴汉中,与备相持数月,粮尽而退,备遂得汉中,进位汉中王。
是年,关羽率荆州之兵,北伐襄樊,围曹仁于樊城,操遣于禁、庞德救之。会天霖雨,汉水暴涨,羽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欲迁都以避其锋。然孙权遣吕蒙、陆逊袭取荆州,羽腹背受敌,兵败走麦城,为潘璋部将马忠所擒,斩之。荆州遂为孙权所得。
三国鼎立,各展雄图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薨,子曹丕嗣位为魏王。同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汉亡。
章武元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改元章武,是为汉昭烈帝。备以关羽之死,怒而伐吴,遣张飞督兵江州,飞为部将张达、范强所杀。备亲率大军数万,东下伐吴,与孙权将陆逊战于夷陵。逊坚守不战,待备军疲惫,用火攻之,备军大败,死者万余,备走白帝城,次年薨,子刘禅嗣位,是为蜀汉后主,以诸葛亮为丞相,辅政。
黄武元年,孙权称吴王,定都建业,改元黄武;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是为吴大帝。三国鼎立之局,正式形成。
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推行九品中正制,以拉拢士族,巩固统治;又遣兵伐吴,皆无功而返。曹丕薨,子曹叡嗣位,是为魏明帝。叡在位期间,诸葛亮数次北伐,魏遣司马懿、曹真等拒之;吴亦数度伐魏,皆互有胜负。叡性奢淫,大修宫室,民力疲困,曹魏国力渐衰。
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章武三年,亮受备遗诏,辅刘禅,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先平南中孟获之乱,七擒七纵,终使孟获心服,南中平定,蜀汉无后顾之忧。后亮上《出师表》,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与司马懿等周旋。然亮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北伐遂告终止。亮薨后,蒋琬、费祎相继辅政,皆采取守势,蜀汉国力日弱。
吴大帝孙权在位三十一年,善于用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皆为其所用,江东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然孙权晚年,废长立幼,立孙亮为太子,又诛杀大臣,导致吴国内乱。太元二年,孙权薨,孙亮嗣位,年仅十岁,由诸葛恪辅政。恪伐魏兵败,为孙峻所杀;峻死,弟孙綝辅政,专权跋扈,废孙亮,立孙休为帝;休与张布、丁奉诛孙綝,亲掌朝政。休薨,孙皓嗣位,皓性残暴,荒淫无道,杀戮大臣,百姓苦之,吴国国力日衰。
三分归晋,天下一统
曹魏后期,司马懿父子专权。司马懿者,河内温县人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明帝时,懿拒诸葛亮北伐,累功迁太尉;明帝薨,懿与曹爽辅政,爽专权,懿称病不朝,阴养死士,于正始十年,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曹爽及其党羽,遂专魏政。懿薨,子司马师嗣位,废魏帝曹芳,立曹髦为帝;师薨,弟司马昭嗣位,髦不胜其愤,率殿中宿卫讨昭,为昭部将成济所杀,昭立曹奂为帝,是为魏元帝。司马昭进位晋王,加九锡,权势滔天,魏室名存实亡。
蜀汉炎兴元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伐蜀。钟会率大军十万,取汉中,围姜维于剑阁;邓艾率奇兵三万,自阴平道入,越七百里无人之境,直抵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艾遂攻绵竹,斩诸葛瞻父子,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惊恐,遣使请降,蜀汉亡,历二帝,四十三年。
咸熙二年,司马昭薨,子司马炎嗣位为晋王。同年,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魏亡,历五帝,四十六年。
晋武帝咸宁五年,遣杜预、王濬、王浑等伐吴。杜预攻江陵,克之;王濬率水军自益州东下,破西陵,斩吴将留宪、成据等,直抵建业。吴主孙皓遣张悌、沈莹等拒之,悌兵败战死。皓穷途末路,遂降晋,吴国亡,历四帝,五十二年。
自黄巾起义至吴亡,凡九十二年,天下纷争,终归于晋。其间英雄辈出,忠义之士,车载斗量;权谋之术,层出不穷;战争之烈,惨绝人寰。然正是此乱世,铸就了三国之传奇,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七擒孟获等,流传千古,家喻户晓。
史论昭昭,千载咏叹
呜呼!三国之世,非太平之世,然实英雄之世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统一北方,救百姓于水火,虽名为汉贼,实有安天下之功;刘备仁德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一方霸业,虽国力最弱,然其忠义之名,流传千古;孙权承父兄之业,守江东,纳贤才,与曹刘抗衡,虽无一统之志,然亦有保境安民之绩。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其智,为后世臣子之典范;关羽义薄云天,忠勇无双,为后世武将之楷模;张飞勇猛过人,粗中有细,亦为一代名将;周瑜英姿勃发,火烧赤壁,千古传颂;司马懿老谋深算,隐忍待发,终成大业。此皆三国之俊杰也。
然三国之纷争,亦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之诗,道出了当时之惨状。壮丁死于战场,老弱死于饥馑,土地荒芜,经济凋敝,此皆乱世之苦也。
晋虽一统天下,然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很快又陷入“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局,天下再次分裂,百姓再次遭殃。由此观之,一统虽好,然若无贤君明臣,亦难长治久安。
千载之下,读三国之史,感英雄之业,叹乱世之苦,不禁令人深思: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乃天道乎?抑或人道乎?余以为,天道循环,然人道亦能改之。若君主贤明,臣子忠良,百姓安乐,则天下可长治久安,何至于分崩离析哉?
三国已矣,然其故事,其精神,仍激励着后世之人。忠义、勇敢、智慧、坚韧,此皆三国之精华也。愿后世之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史为鉴,开创太平盛世,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共享天下之乐,此则余作此篇之愿也。有诗为众杰赞曰:
(一)曹操
汉末烽烟起乱尘
谯人振臂有寒榛
挟天令诸侯胆慑
挥剑平戎帝业新
官渡焚粮摧劲敌
碣石观海抒雄心
纵然身后留评异
一世枭雄万古闻
(二)刘备
中山苗裔志匡唐
织履躬耕亦慨慷
桃园结义收豪俊
茅庐三顾得栋梁
赤壁联吴摧魏帜
汉中称王建汉疆
可怜白帝托孤恨
蜀祚终随渭水长
(三)孙权
父兄遗业镇江东
年少承基气自雄
赤壁火燃焚魏舰
荆州计取震寰中
纳贤总揽三江地
称帝终成一代功
纵使晚年多惑误
江东霸业亦称隆
(四)诸葛亮
南阳高卧抱奇才
三顾茅庐始出山
隆中定计三分鼎
赤壁鏖兵八阵环
七擒孟获安南服
六出祁山复汉关
五丈原头星陨落
出师未捷泪潸潸
(五)关羽
赤面长髯义薄天
青龙偃月伴身先
桃园誓共生死约
土山三约汉臣坚
斩将夺关威震许
放水淹军势撼樊
可惜荆州失计后
麦城星落恨千年
(六)张飞
虎须倒竖气轩昂
丈八蛇矛映日光
当阳喝断千军退
宕渠智取万夫降
誓与玄德同生死
常随云长共担当
可惜一朝遭暗害
英雄血泪洒疆场
(七)周瑜
江东周郎貌若仙
雅量高才冠少年
赤壁筹谋烧魏舰
柴桑决策拒曹笺
辅吴拓土功难没
联蜀抗强敌胆寒
莫道气高招早逝
千秋佳话永流传
(八)司马懿
河内奇才隐薜萝
鹰扬虎视待时和
拒蜀坚守祁山道
诛爽权谋洛水坡
三代经营操魏柄
一生隐忍定风波
纵然身后评争议
终为晋基奠太和
(九)赵云
银枪白马气轩昂
救主当阳勇冠场
七进曹营扶幼主
单骑血战护甘娘
截江夺阿摧吴势
据汉水威震魏疆
一生忠勇无亏缺
蜀汉元勋万古扬
(十)吕布
画戟横空勇绝伦
虎牢关下震诸侯
丁原帐下为螟蛉
董卓堂前作赘流
赤兔追风驰峻岭
方天画戟破敌酋
可惜反复无忠义
白门楼前作鬼囚
(十一)袁绍
四世三公势绝伦
河北雄兵聚若云
拒谏不纳田丰策
疏谋错用淳于军
官渡粮焚军势溃
仓亭兵败霸业焚
空有雄心无远略
身死家亡叹落尘
(十二)姜维
天水麒麟志继葛
九伐中原志未休
祁山屡出驱曹魏
剑阁坚守拒晋谋
诈降欲兴汉室业
偷生怎奈运难留
成都破后肝肠断
一死忠魂照蜀丘
(十三)黄忠
白发犹能挽劲弓
长沙酣战显威风
刀劈夏侯定军岭
箭射云长汉水中
随备夺川功赫赫
助刘取汉绩融融
五虎功勋谁可比
老将英名贯昊穹
(十四)吕蒙
吴下阿蒙志不群
勤学苦读蜕凡身
偷袭荆州擒羽将
巧施谋略破荆门
白衣渡江藏锐气
深夜拔城震蜀魂
可惜功成身早逝
江东霸业少良臣
(十五)陆逊
江东儒将蕴奇才
火破连营震九垓
夷陵鏖战焚刘帜
猇亭决胜挫蜀魁
辅吴安邦施善政
拒魏守土展雄才
一生勋业昭青史
不愧东吴社稷台
(十六)马超
陇西锦马超勇烈
父死家亡恨满胸
渭水六战欺曹魏
潼关一役震曹公
投奔玄德兴汉室
辅佐刘备定汉中
可惜英年多坎坷
蜀汉名将叹飘蓬
(十七)魏延
脑后生反骨未彰
襄阳献城欲归刘
随征入蜀摧坚垒
助战伐魏破敌楼
子午奇谋空有志
汉中镇守绩难酬
孔明死后遭谋害
忠佞难分恨不休
(十八)貂蝉
绝世容颜落雁容
连环巧计定危踪
周旋董吕离间计
巧笑蛾眉破贼锋
玉貌能倾天下势
柔躯可解汉室凶
功成身退随云去
千古芳名寄画中
(十九)郭嘉
颍川俊杰冠群雄
辅魏安邦建伟功
妙计生擒温侯将
良谋大破冀州锋
平辽遗策安边徼
临难奇谋定乱烽
可恨星沉年未艾
曹公洒泪祭碑红
(二十)鲁肃
江东柱石负雄才
定策联刘济世开
榻上策谋安建业
赤壁筹谋破曹台
襟怀坦荡消嫌隙
远见深谋固鼎胎
莫道谨言无烈气
三分基业赖公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