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火默然,相伴成长
作者:徐振熙
这是一条极安静的走廊。平日里,除了我,便是我的影子,还有那窗格子里漏下的、长短变幻的天光。可今夜,我的身旁,多了一个你。
我们似乎从未有过正式的约定。只是不知从哪一天起,当我抱着书本在此处坐下,你会自然地坐在我对面;第二天,你依然在。这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律法,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我们甚至很少交谈,各自沉在书本的深海里,偶尔抬头,目光相遇,也不过是浅浅一笑,旋即又埋下头去。这陪伴,是这般地轻,轻得像秋日里落在肩头的一片叶子,若不静心体味,几乎要忽略它的存在。
我的思绪,便不由得飘散开去。我想起刚入大学的那一年,像一只被骤然抛入旷野的鸟,四望皆是通途,却也四望皆是无措。那么多的课程,那么多的社团,那么多的面孔,喧嚣着涌来,我急切地想抓住些什么,却仿佛什么都抓不牢。那些日子里,我常常一个人走在偌大的校园里,看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像一座巨大的蜂巢,每一扇窗里都蕴着一团光,一团热,而我,却不知该在哪一个格子里安放自己的惶惑。那时的我,是多么渴望一种坚实而响亮的陪伴,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倾诉,渴望一个能为我指明所有方向的向导。
可你没有。你只是在我胡乱地翻着书页,心神不宁时,轻轻推过来一张便签,上面或许抄着一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又或者,只是一枚用草稿纸折成的、小小的书签。你在我对着一道难解的习题眉头紧锁时,将你的演算纸不动声色地挪过中线,那上面清俊而条理的步骤,像一条悄然铺展在我面前的小径。你这无声的陪伴,仿佛春雨,是“润物细无声”的;又仿佛古人的“夜雨对床”,不必多言,只在彼此的灯火与呼吸里,便觉心神安定。
这寂静的、默然的陪伴,比起任何热烈的誓言,都更让我觉得心安。它告诉我,前行路上,我并非孤身一人。然而,这陪伴的深意,似乎又不止于此。我从前读《诗经·邶风》里的“惠而好我,携手同行”,总觉得那是一种浪漫的、同进同退的壮烈。而今方才有些明白,真正的“携手同行”,未必是步调完全一致,也未必是去往同一个山顶。它更像是在同一片星夜里,各自攀登着相邻的山峦。我们无法替对方去走他的路,也无法将对方路上的荆棘一一斩除,但我们能看见对面山腰上,那一点熟悉的、摇曳的灯火。知道那灯火在,心里便是踏实的;知道这山路上,还有如我一般的赶路人,脚步便不会迟疑。
夜,愈发地深了。窗外的风似乎也感到了倦意,呜咽声渐渐低沉下去。你合上面前那本厚厚的书,揉了揉有些发酸的后颈,抬头向我投来询问的一瞥。我微微颔首。于是我们一同站起身,开始默默地收拾散落在桌上的文具与稿纸。这过程里,依旧没有言语。笔放进笔袋的窸窣,书本合拢的轻响,以及衣角的摩擦,构成了今夜最后的、安详的协奏。
推开图书馆那扇沉重大门的一瞬,清冽的、带着草木湿润气息的夜风迎面扑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并肩走在回宿舍的小径上,路旁的灯光将我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又短短的,交织着,分不清彼此。远处,宿舍楼的窗口大多还亮着,像无数只惺忪的、却又执拗地不肯睡去的眼。
走到岔路口,你该往左,我该往右了。我们停下脚步,相视一笑,依旧没有说“再见”。但我知道,明天,当夜幕再次降临,那靠窗的第三个位置,你会依然在那里。这漫漫的成长路途,因为这默然的、温柔的陪伴,而变得繁星满天。
作者简介:徐振熙,男,浙江瑞安人,就读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文秘专业,性格热情,开朗。主办或参加过多场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良好的统筹,协调和沟通能力,爱好文学写作,曾参加过多次校内外征文比赛,并发表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