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 在黄州读书的日子里
文/ 刘田喜
1983年8月,黄州古城的青石板路还凝着夜雨的微凉,我踩着被晨光染成淡金的石阶,走进黄冈师专的校门。彼时,我刚卸下党政机关的公文包,带着对文字的渴慕与对精神高地的向往,成为干部进修班的一员。更意外的是,竟被同学们推为班长。站在教室门口,望着一张张被岁月打磨却依旧闪烁着求知光芒的脸,我忽然感到:一段被墨香浸润的岁月,正从脚下这片曾孕育过东坡风骨的土地上,悄然铺展。

我们班四十四人,皆来自原黄冈地区的机关与县市,大多已过而立之年。有的是为人父母的顶梁柱,有的是单位里独当一面的骨干。然而,一旦踏入教室,放下身份的行囊,拿起书卷,所有人都回归为纯粹的学生。我们深知,这份重返校园的机会,是组织的信任,更是灵魂对丰盈的渴望。无人因年岁增长而懈怠,反而以更沉潜的姿态扎进知识的深海:课堂上,目光如炬,追随着老师的身影;笔记本上,字迹如织,密密麻麻写满了思考的褶皱。课后,图书馆的窗下、教学楼的廊灯下,总留着我们伏案苦读的剪影——仿佛要把被生活挤占的时光,用笔墨一寸寸重新丈量、细细描摹。

尤其令我动容的,是班上的几位女同学。她们已是母亲,孩子尚幼,丈夫多在外奔波,家庭的重担几乎全压在她们肩上。学校不许带孩子入校,她们便默默扛起这双重负荷,将坚韧与执着藏在沉默里。有的托付年迈父母照看幼子,自己则一周仅归一次家;有的白天凝神听课,夜晚在宿舍就着台灯复习,连喘息都带着书卷的气息。她们从不抱怨生活的辛苦,只用行动诠释着“兼顾”二字的重量,那份对学习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至今想来仍让我心生敬佩。

来自浠水县的段金富同学,更像是一束温暖的光。他年龄比我稍大一点,家中爱人生病,经济拮据,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但他身上却看不到半分愁苦,反而整日乐呵呵的,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顽童”。他学习十分刻苦,宿舍的台灯总是熄得最晚,许多古诗词更是能背诵如流,课堂上老师提问,他总能应声作答,声音洪亮,引得大家阵阵赞叹。有一次,他拿出儿子寄来的一幅漫画给我们看:画中一个小孩手无寸铁,被周围一群手拿刀枪剑戟的人团团包围。我们看了半天都不明其意,他却笑着解释:“这是儿子在向我要钱呢!”一句话逗得我们哄堂大笑,都说他儿子跟他一样,骨子里藏着股乐观的幽默感。他就是这样,总能把生活的苦涩,酿成令人会心一笑的甘甜,用积极的心态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我们的学习委员金天吉同学,更是班上一道亮眼的风景。他英俊潇洒,才华出众,是同学们口中公认的“金帅哥”。他不仅模样周正,写起文章来更是文思泉涌,笔下的文字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记得一次全校作文征文比赛,他以一篇《补鞋匠》一举夺魁,斩获一等奖。文章里,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街头补鞋匠的平凡日常,于朴素中见真情,于细微处显风骨,字里行间满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与共情。这篇文章不仅让他名声大噪,更让全校师生对我们干部进修班刮目相看——原来这群“大龄学生”,不仅有沉潜苦读的韧劲,更有洞察生活、驾驭文字的才华。自此,再也无人敢小觑我们这个藏龙卧虎的集体。

我们的党支部书记胡启德同学,当时已是县委副书记,可在班里,你寻不到半分官气。他待人谦和,如兄长般关心每一位同学,无论是段金富的家庭困难,还是女同学的育儿烦恼,他都愿意倾听,耐心开导。他与大家一样,认真听讲、按时交作业,还常组织我们围坐讨论,让枯燥的理论在思想碰撞中焕发生机。有这样的榜样在,班级风气如清泉流淌,澄澈而向上。我们的课程与普通班无异:从《诗经》的风雅婉转、《楚辞》的浪漫瑰丽,到现代文学的人文觉醒,再到当代文学的时代回响;从现代汉语的肌理之美,到文学概论的思辨之光——每一门课,我们都学得扎实而较真。正因这份格外的勤勉与执着,我们班每次考试平均分都高出普通班一截,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班集体”。这份荣誉,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状,而是无数个清晨的琅琅书声、深夜的孤灯残影、密密麻麻的批注与反复推敲的墨迹,共同在时光的纸上写下的集体印记。

最难忘的,是那些被书香浸透的晨昏。天刚蒙蒙亮,校园还沉在薄雾里,我们班的教室便已亮起一盏盏灯,如星子坠入人间。同学们三三两两坐在课桌前,低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声音里有东坡的豪迈;“春江潮水连海平”,语调中含月夜的温柔;还有人默写《离骚》的长句,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与窗外的鸟鸣、远处古城墙的轮廓交织,成了黄州清晨最动人的交响。到了考试周,宿舍里更是灯火通明至深夜。记得一次备考古典文学,我和段金富、王汝全、李秀林等几位同学在宿舍里复习到子时。窗外月光如水,倾泻在摊开的书页上,桌上的台灯映着密密麻麻的笔记。狭小的空间里,书本摊了一地,我们或坐或站,互相提问、辨析,直到难题如雾散云开。那一刻,没有职位高低,没有年龄差距,只有对知识的共同敬畏与彼此扶持。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只剩下书页翻动的轻响,和我们心中不灭的热忱——那是一种被知识点燃的、纯粹而明亮的火焰。

更让我铭记于心的,是恩师们的身影。教古典文学的黄海鹏老师,讲起苏轼在黄州的岁月时,眼中总含着深情。我们坐在古城的校园里,听他解读《前赤壁赋》的豁达、《后赤壁赋》的幽远,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苍凉与豪迈。他的声音仿佛穿越千年,让我们看见苏轼在黄州的风雨中,如何将贬谪的苦涩酿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黄老师的课,让古典文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有呼吸、有温度、有风骨的生命。教现代文学的童秉国老师,总能用生动的讲述带我们走进鲁迅的冷峻、巴金的赤诚,那些关于人性与时代的追问,至今仍在我心中回响。教文学概论的夏曾澍老师,更是将枯燥的理论讲得鲜活有趣,他授课时旁征博引,从诸子百家的哲思到西方文论的精髓,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每一堂课都如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们在思辨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而我们的班主任陈文扬老师,则如一束温润的光,悄然照亮了我们的进修岁月。他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更将我们的冷暖与心事默默记挂在心。他的关怀,不似惊雷,而如春雨,于无声处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正是这份细致入微的照料,让我们这些远离家庭的学子,在异乡的校园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得以安心求学,无后顾之忧。这份温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如同书页间悄然弥漫的墨香,不浓烈,却持久——它早已融入我们的记忆,成为黄州书香中最温柔的底色。

作为班长,我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对自己要求严苛,把所有能挤出来的时间都投入学习:清晨与同学们一同晨读,夜晚在宿舍学到深夜,台灯下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映着摊开的课本与写满批注的笔记。那时我已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妻子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全部重任,从不肯让我为家事分心。每次回家,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和孩子们熟睡的脸庞,我心中既愧疚又充满动力。正是这份来自家庭的无声支持,让我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考试前,我会把整理好的笔记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有同学遇到难题,我会主动凑过去,与他们一起分析、查找资料。那段时光,我只想与大家并肩前行,在互帮互助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让自己的求学之路走得更加踏实、丰盈。

如今,当我再次回望黄州,回望那段在黄冈师专的进修岁月,浮现在眼前的,不仅是啃过的课本、考过的试,更是古城的风、赤壁的月、恩师的教诲,是胡启德的谦和、段金富的乐观、金天吉的才华,是一群人为了热爱共同努力的模样。那是一段被文学浸润的时光,是一场跨越年龄的求知之旅,更是一次终身受益的精神洗礼。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对知识的渴望永远是照亮前路的光;而那些温暖的陪伴与无私的关怀,便是这束光里最温柔的底色——它如黄州的书香,历经岁月淘洗,愈发醇厚清晰,指引我们一路向前,步履不停。
☆温润时光里的求知之歌——《在黄州读书的日子里》赏析
文/巴山夜雨
这篇回忆性散文以温润笔触回溯黄州进修岁月,字里行间满是书香浸润的深情与岁月沉淀的厚重,堪称一部动人的“求知者群像志”。
文章以场景开篇,“青石板路凝着夜雨的微凉”“晨光染成淡金的石阶”,寥寥数笔勾勒出古城黄州的清雅意境,既铺垫了读书氛围,又自然引出“卸下公文包赴学堂”的核心叙事。叙事结构清晰有序,从班级整体风貌切入,再聚焦女同学的坚韧、段金富的乐观、金天吉的才华、胡启德的谦和等鲜活个体,继而铺陈晨读夜研的求学场景、恩师们的悉心教诲,最后以自我担当与岁月回望收束,层层递进中再现了那段纯粹的求知岁月。

文中人物刻画鲜活立体,没有华丽辞藻,却以细节见精神:女同学“一周仅归一次家”的坚守、段金富解读儿子漫画的乐观、金天吉《补鞋匠》的文字温度、胡启德“如兄长般倾听”的谦和,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文章巧妙融合地域文脉与个人感悟,将东坡风骨与同窗情谊、恩师教诲相融,让读书时光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成为精神的洗礼。
语言质朴而饱含深情,“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灯光映着密密麻麻的笔记”等细节描写,精准捕捉了求学岁月的动人瞬间;“把生活的苦涩酿成甘甜”“知识的渴望是照亮前路的光”等抒情议论,既升华了主题,又让读者共鸣到对热爱的执着、对温暖的珍视。整篇文章如陈年佳酿,在平淡叙事中藏着滚烫真情,让那段跨越年龄的求知之旅,成为穿越岁月仍熠熠生辉的精神财富。
2025.11.17下午于武汉新洲邾城
☆作者简介:巴浩洁,网名巴山夜雨、巴山樵夫等。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工程师、经济师。中华作家协会会员、中诗协会员。武汉市新洲区邾城人。
主要文学作品有论文《求索》、杂文《优坛婆萝花集》、诗词《尘梦杂吟》和《巴山莲池集》等专集。其诗词曲赋被国内外媒体转载或收编;古诗词曾获大赛一等奖;曾参与相关部大型丛书的编撰工作;其《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分析及对策研究》调研报告获中央组织部奖励。系巴山网络、AI书院创院院长。


☆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低于10元,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10元~2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问津文苑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