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中国雨巷文学社
在方寸间聚焦大千世界
——在杭州世华文学国际研讨会发言
暨我的微型小说创作体会
作者:张劲帆(澳洲悉尼)

作者在杭州本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文学的功能在于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相映照,遵循既关联于又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规则。为什么不照搬现实世界,而要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呢?因为现实世界发生的事多半不集中,不典型或不理想,作品是有篇幅限制的,哪怕是长篇小说,因此,作家就必须对生活材料进行剪裁加工,实现集中化,典型化和理想化。作家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更容易寄托别样的意义,升华人类的精神世界。但是创造可能的世界又不能脱离现实的世界,正如齐白石在论画时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部分与会作家合影,前左三为作者
小说是叙事文学,离不开讲故事,人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呢?一是满足求知欲,通过故事了解自己没去过的空间和时间发生的事情;二是娱乐,在听故事中体验喜怒哀乐,获得情感共鸣和情感释放;三是获得教益与启发,实现精神提升。畅销书《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说到早期人类喜欢八卦时认为八卦促进了大规模社会的形成,是社会粘合剂,成为语言的进化动力。
微型小说的创作也离不开以上基本原则,但又有它的特殊性。它的最显著特征是篇幅短小,就汉语而言,在两千汉字左右,其长处是容易读也容易传播,其短处是发挥空间有限,很难尽情抒写,这就对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在方寸之间建构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有起承转合,有戏剧冲突,有令人惊奇的结局,还不能显得太仓促,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能给读者以启发或引起共鸣。中国的古典小说如《搜神记》、《枕中记》、《笑林广记》、《聊斋志异》就具有微型小说的诸多元素,篇幅短小,情节完整,文字精炼,意趣深邃,值得我们吸取营养。
我创作小说,短篇、中篇、微型小说皆有涉及,长篇小说也在写,感到最费脑子的是微型小说创作。我创作微型小说的数量虽不算多,但有得到国际性奖项或在有影响力的报刊、书籍发表,如在由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 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全球戏剧主题微型小说征文赛获得优秀奖,在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微型 小说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微观看世界”——首届全球华人微型小说创作大赛中获得优秀奖(来稿5000多篇,获奖篇目仅39篇,有奖状和奖金)。
我创作微型小说有这样几点粗浅体会:
1、如果是征文并且有主题要求,先仔细审题,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感动了我的兴奋点可以作为素材。譬如全球戏剧主题微型小说征文赛,由于要求必须是戏剧题材,我比较熟悉的戏剧有《牡丹亭》,它也为许多读者知晓,所以我就决定围绕这出戏做文章,这出戏的一个要点是: 为了爱,人可以死,死也可以生,那么我就扣住这个戏眼写出了微型小说《还魂》.另一篇获奖作品《梦幻动车》的创作动机则是源于我回国时坐高铁的感受和回祖籍地江西革命老区感到农村面貌的巨大改变。
2、选定素材后接下来要考虑写这样的题材有没有意思,能升华出怎样的主题,有没有一定的思想性。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我就考虑用《还魂》反映时代变迁,坏的时代逼人死,好的时代让人生。《梦幻动车》通过写一个在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老阿妈到火车站观看首辆动车通车的故事反映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落后地区人民生活的改变。
3、微型小说以故事为主干,在故事中展现人物,然后体现内涵,说好故事在微型小说中显得特别重要,它不像其他长度的小说可以把重点放在心理情绪方面。微型小说创作需考虑怎样讲故事不落俗套,最好有悬念和反转,出人意料,这部分是挺难的。我看过电视里费玉清与全息立体投影图像的邓丽君合唱歌曲,这启发了我,把这个技术细节应用到我的小说《还魂》中。情节是讲某昆院要为昆剧大师耿竹君举办从艺七十年纪念活动,院长凌波仙准备与耿大师合演一段戏,又找耿竹君的儿子耿传笛提供他父亲的照片办图片展,小耿是留学归国的信息技术专家,他说要送给父亲一个特别的礼物。耿竹君的妻子是他的师妹、舞台搭档,由于性格耿直,对戏剧改革有不同于上级的看法而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又被迫害致死。耿竹君怀念妻子,一直未再婚。在纪念演出中,耿竹君发现上台与他配戏的不是学生凌波仙,而是妻子秦雪梅,心中惊异但只能演下去,待演出结束,妻子又消失了。原来是儿子用全息技术再现了秦雪梅。先是说有礼物要送出,制造悬念,到结尾才揭晓礼物的令人意外,这就是反转。《梦幻动车》中的反转是老阿妈在与儿子通视频电话时以为儿子还在广东,没想到儿子身处的背景与她的一样,他拿着手机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她还以为是在梦中。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万卡》和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如果不是因为有出人意料的反转,便难以成为名篇。所以反转成为微型小说的常用手法之一。当然,任何手法都不能绝对,形成模式化,微型小说还可以有其他结尾方法,例如恬淡而含蓄隽永,诙谐而令人莞尔等。
4、考虑人物的行为逻辑是否合情合理,不能人为拔高,也不能刻意贬低,不能脸谱化。例如我写《梦幻动车》,特意把人物设置在落后的大凉山,这样才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我并没有去过大凉山,也没有与彝族人接触过,为了写好这篇作品,我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再结合我早年下乡插队的经历和回老家的感受,于是有了这样一段描写:“这些年大凉山的变化让她感觉有些不真实,好像做梦。前五年村里通电时,她把电灯开关拨弄了几十遍,实在弄不懂没有灌油点火,灯怎么会亮。村里的学生告诉她用的是电。可是电在哪里,她又看不见。后来儿子买了电视机回家,就更奇妙了,那个方板板里边有人说话唱歌跳舞,用遥控器一关,就都消失不见了,她站在方板板后面琢磨了半天,也没搞懂那些人能躲到哪里去。她觉得就是在做梦,公鸡一叫,梦就醒了,梦里的情形也就不见了。”这些科技产品若是放在城市里,人们习以为常,不产生戏剧效果,而放在落后地区没有文化的少数民族老大妈身上,却是符合逻辑的,也更便于我表现巨大变化的主题。
5、情节要有跌宕但又不能太复杂,要兼顾陈述与描写,不能完全用故事的陈述撑满全篇,这样才能留出一定空间进行文学细节描写,避免只有故事线条而没有文学描写,显得干巴巴。我在《梦幻动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她到鸡笼里喂过鸡,又到猪圈里喂过猪,再到灶屋里热了几个糯米粑粑吃,给孙子孙女留了几个,然后她坐在梳妆台前打扮自己。这梳妆台还是她结婚时从娘家带来的,有年头了,镜中的容颜也从年轻貌美的新媳妇渐渐变成灰白头发的老妇。”这里的细节并不推动情节,但是能描摹环境,烘托气氛,交代人物,是必要的。
6、由于字数限制,对情节的裁剪和对文字的锤炼就显得特别重要,可以由读者脑补的情节就可以跳跃过去,尽量用凝练的字替换冗长的表述。例如在《还魂》中,我用了这样的句子“白天同车颠簸,晚上同台婀娜”,“辄有怨言”“ 乃行中翘楚”,都是为了精简文字。
7、如果时间允许,写完的作品放一放,进行冷处理,过些天再看再修改。一气呵成的好作品固然有,但更多的好作品是改出来的。
在座的都是专家,还有多位名家、大家,我乃班门弄斧,请大家批评指正!
(2025年11月2日于杭州)

本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合影

作者简介:
张劲帆: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旋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文学研究工作,1990年赴澳大利亚留学,曾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华文作协会长,现任荣誉会长,发表各类作品一百多万字,包括小说、散文、纪实文学、诗歌、剧本、文学评论、学术论文等多种体裁,在中国大陆《当代作家》、《四海》、《台港文学选刊》、《黄河文学》、《青年作家》、香港《香港文学》、《文综》、《诗世界》、《明报》、《争鸣》、台湾《中央日报》、《人间福报》、美国《红杉林》、《世界华人周刊》等刊物发表过作品,出版书籍《初夜---张劲帆小说集》、《艰难的苏醒----张劲帆非虚构文学作品集》等,作品多次获奖,包括多种国际奖项,如台湾华侨总会主办的海外华文著述奖佳作奖、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全球华人微型小说创作大赛优秀奖、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全球影视微短剧集文学剧本大奖赛优秀奖等。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社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邓国安、徐勤、徐忠友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社长助理:李晓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王木清
副院长:王志成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11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