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莉芬以5年时间的调研和70逾万字的篇幅,书写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不久前,几代榆林人尤其是科研人员在治沙事业中所付出的青春、智慧和激情。
截至2017年,“榆林累计治理水土流失土地2.18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9.2%。年入黄河泥沙量由5.3亿吨减少到2.9亿吨,造林保存面积21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湿地面积达到69万亩。2016年全省PM2.5第一个达标,城区2级以上的天气达296天,特别是随着860万亩流动沙地全部得到治理,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飞跃,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这些在人类治沙史上都极为罕见的数据,正是70余年榆林治沙史的成就,更是小说《沙城情》写作的事实依据。
小说以黄振华和赫冬梅两人的恋爱、婚姻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为主线,辅以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相关的大量的师长、同事、同学、家人的生活,写出了一部人物众多、场景广阔、充满了创业者激情的作品。创业有很多种方式。柳青《创业史》以梁生宝和他的乡亲们如何进入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创业过程为主要内容,写出了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身上所洋溢的历史热情;而《沙城情》也是一部创业史,只不过这个创业面对的是地处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地区的治沙难题,而几代榆林人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科研人员和无数群众的努力下,是如何将这沙漠变绿的。梁生宝的事业关乎刚刚获得土地的农民如何摆脱对于一己之富裕的追求和满足,从而成长为一代新型的社会主义时代的农民,而黄振华和他的同道们的事业,则表明了在各种类型和面向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科学研究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治沙的方式方法并保障了治沙的有效性,而国家的支持,又如何使得这一事业获得了最可靠的保障。
《沙城情》将国家建设的前景、沙漠治理富有成效性的过程和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作品既有对宏大理想的召唤力,也有对人性情感的感染力,更有全人类意义上的对于如何治沙这一生态难题的成功破解的典范性实践。
《沙城情》正在推进电视连续剧的改编和拍摄。这对于进一步扩大小说中所描写的治沙经验、家国情怀、富于陕北特色的地理和人文风貌,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小说所提供的故事情节、环境场景、文化氛围以及饱满的篇幅,将会是电视连续剧改编的良好基础。
《沙城情》小说篇幅长达50章,70逾万字,人物众多、场景宏阔、故事曲折,是长篇电视连续剧改编的内容基础。以西部电影为代表的西部影视的审美风格,是基于对黄土地的银幕和荧屏再现之上的。电影银幕和电视屏幕上广阔的黄土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当代影视艺术中“黄土美”的基础。
《沙城情》的故事讲述榆林治沙历史和成功经验,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沙漠”景观,如果电视连续剧能够以影像化的方式再现榆林地区从“终年不息的黄风沙尘,满街饥肠辘辘面黄肌瘦的人们,衣衫褴褛的讨饭者”到“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亲切的乡音、到处是绿树红花、喜气洋洋的人们”的历史性转变,这不仅会为当代观众提供一份了解历史、热爱今天的最有效的可靠的认知材料,而且会因为沙漠景观的反复出现以及榆林人民在这个特定条件下努力生存、艰苦创业的精神,而产生一种富有震撼力的美学。
《沙城情》的小说写到了丰富、感人、有趣的日常生活。青年人追求爱情、成立家庭后洋溢着浓浓亲情的生活、其中屡屡发生的戏剧性冲突和和解的过程,无不让小说读者感到乐趣,这一点,也是一部电视连续剧之所以能够“有趣”的保障。治沙的历史,是几代人以血肉之躯的勇敢付出;日常生活的历史,也是时时刻刻的真实生命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艰辛跋涉,在虚拟时空、数字化写作、以短期的甚至是瞬间性娱乐为目的的创作已经成为当前文化消费的常态的情景下,《沙城情》以作者解莉芬身体力行长达数年的采访、调研为基础,以几代人战天斗地铸就成功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写作,这是对当前写作和阅读的流行趣味的一种真实而严肃的提醒:创业是难的,人生是不易的,创业辉煌一刻的欣悦,正是因为创业过程的艰难,而人生幸福的甜蜜,也在于日复一日对于美、好、善的坚持。
《沙城情》的事件核心是治沙,情感核心则是创业的激情、为爱的多情和对家国历史以及美好未来的深情。衷心祝贺小说的出版,期待作品影视化改编的成功。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