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七律·那坡白马森林公园
文/隆光诚(广西南宁)
横跨东西两秀峰,园林万亩物华秾。
霞梯千级通高顶,云路多条绕古松。
俯仰乾坤雄气在,吸呼沆瀣好风从。
连心桥上长追忆,故址营盘卧虎龙。

☆雄峰藏古韵,林海蕴文脉——读《七律·那坡白马森林公园》品山水与历史的交响
文/若欣
隆光诚先生的这首七律,以笔为刃、以墨为锋,将那坡白马森林公园的雄奇景致、灵秀气韵与历史底蕴熔铸于五十六个字中。全诗对仗工整、气势磅礴,既绘山水之形,又传天地之气,更溯人文之源。而优秀主播微笑的温润声线与雪峰总监的沉稳语调,想必让这诗中意境跨越纸页,在声波流转中铺展开一幅“山有雄姿、林有灵韵、史有遗风”的立体画卷。读罢此诗,不禁在古今山水诗的长河中溯源,在边疆历史的脉络中寻踪,于谈古论今、旁征博引间,品味这份“诗融山水、史入林泉”的深邃魅力。
一、峰林铺画境,物华映千年——山水审美中的古今传承
“横跨东西两秀峰,园林万亩物华秾”,首联以宏阔的笔触开篇,寥寥十四字便勾勒出森林公园的雄浑格局与丰茂生机。“横跨两秀峰”写空间之广,尽显山之巍峨;“万亩物华秾”写物产之盛,暗喻林之繁茂。这种以大视角绘山水的写法,恰是中国古典山水诗的精髓所在,自古便为文人墨客所推崇。

早在魏晋时期,谢灵运便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开创山水诗先河,将自然景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到了唐代,王维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构建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灵意境,将山水与禅意相融;杜甫则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磅礴气势,写尽泰山的雄伟壮阔。隆光诚先生的“横跨东西两秀峰”,与杜甫的“阴阳割昏晓”异曲同工,皆是以夸张的笔法凸显山的横亘之势与雄奇之态;而“园林万亩物华秾”,则暗合谢灵运“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对自然生机的细腻描摹。不同的是,谢灵运的山水诗多带避世之幽,王维的山水诗饱含禅静之趣,而隆光诚先生笔下的白马森林公园,既有自然之灵秀,更有烟火之丰茂。“物华秾”三字,不仅写草木繁盛,更暗含此地作为边疆福地的富庶与生机,恰如《诗经·周颂·载芟》中“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所赞颂的天地滋养、万物丰饶。
在当下,山水审美早已超越了古人“放浪形骸之外”的避世情怀,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回归本真的精神追求。那坡白马森林公园“横跨两峰、万亩园林”的景致,既是对传统山水之美的传承,更是现代生态保护的成果。古人云“天人合一”,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在白马森林公园的存续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如今的人们登临此处,不再是为了“避世绝俗”,而是为了在峰林之间感受天地辽阔,在草木之中汲取自然能量,这正是古今山水审美的传承与升华。从古人的“寄情山水”到今人的“守护山水”,从文人的“独享清欢”到大众的“共享盛景”,白马森林公园的“物华秾”,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二、梯云通幽处,古松证流年——探幽之路中的生命哲思
“霞梯千级通高顶,云路多条绕古松”,颔联转而聚焦登山之路,以“霞梯”“云路”写路径之奇,以“千级”“多条”写路径之繁,以“通高顶”“绕古松”写路径之境,画面感十足,更暗藏深邃的生命哲思。
“梯”与“路”,自古便是诗歌中承载追求与坚守的意象。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道路的艰险喻世道的坎坷;屈原在《离骚》中疾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道路的漫长喻理想的追寻。隆光诚先生笔下的“霞梯千级”,没有蜀道的艰险,却有“手可摘星辰”的雄奇。“霞梯”二字,将夕阳余晖中的石阶比作云霞铺就的天梯,既写石阶之高,又写景致之美;“通高顶”则赋予这条路明确的目标,恰如人生之路,唯有不畏攀登,方能抵达理想的巅峰。而“云路多条绕古松”,则多了几分从容与灵动。“云路”写山路蜿蜒于云雾之间,如在仙境;“绕古松”则写路径与古松相伴,松为岁寒三友之一,象征着坚韧与长寿。

松树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孔子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的坚贞喻君子的品格;李白叹“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以松树的挺拔喻人格的高洁。此处的“古松”,既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或许见证了无数登山者的足迹,或许亲历了岁月的风雨沧桑,与“云路”相伴,恰如人生之路,既有不同的选择(多条),又需坚守坚韧的品格(古松)。
古人登山,多为寻仙访道或借景抒怀。谢灵运“登池上楼”,见“池塘生春草”而顿悟人生;王安石“登飞来峰”,抒“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情。而今日之登山者,登临白马森林公园的“霞梯”“云路”,虽少了古人的寻仙之念,却多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我的挑战。“千级通高顶”,是对毅力的考验;“多条绕古松”,是对选择的尊重。这正如人生,或许有坦途,或许有弯路,但只要心怀目标、坚守本心,便如“绕古松”的云路,虽蜿蜒却终能通向远方。古松不语,却以千年的苍劲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抵达顶峰的辉煌,更在于攀登过程中的坚守与从容。

三、俯仰纳乾坤,呼吸接灵秀——天地共鸣中的精神升华
“俯仰乾坤雄气在,吸呼沆瀣好风从”,颈联笔锋一转,从登山之路转向登山者的心境,以“俯仰乾坤”写视野之阔,以“吸呼沆瀣”写身心之净,将个人的情感与天地的灵气相融,达到精神的升华。
“俯仰”二字,自带一种吞吐天地的气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正是这种俯仰之间的豪情与惬意。隆光诚先生的“俯仰乾坤雄气在”,与王羲之的“仰观俯察”一脉相承,却更添几分雄健之气。“乾坤”代指天地万物,“雄气”则是登山者登高望远后油然而生的豪迈情怀,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也是对自我胸襟的拓展。这种“雄气”,不是恃强凌弱的霸气,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恰如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所抒发的吞吐天地的壮志。

“吸呼沆瀣好风从”,则将笔触转向身心与自然的交融。“沆瀣”一词,最早见于《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指夜间的水汽,后泛指天地间的灵秀之气。隆光诚先生用“吸呼沆瀣”,既暗合了《楚辞》中的道家养生理念,又写出了登山者在山林中呼吸新鲜空气、汲取自然灵气的舒适与惬意。“好风从”三字,更是点睛之笔。“好风”既是自然之风,也是顺遂之风,暗喻身心与自然相融后,烦恼尽散、心神怡然的状态。这与庄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逍遥境界异曲同工,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被琐事缠身,被焦虑裹挟,往往难以静下心来感受天地的灵气。而隆光诚先生的这句诗,恰如一剂良方,提醒我们:唯有走出方寸之地,登高望远,方能“俯仰乾坤”拓展胸襟;唯有亲近自然,呼吸灵秀之气,方能“好风从”净化心灵。这种与天地共鸣的精神升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也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正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栖息地;又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获得心灵的平静。白马森林公园的“雄气”与“沆瀣”,正是这样一处能让人放下浮躁、升华精神的净土。

四、桥连古今事,营盘卧龙虎——故址遗风中的历史回响
“连心桥上长追忆,故址营盘卧虎龙”,尾联收束全诗,将视线从自然景致拉回人文历史,以“连心桥”“故址营盘”为载体,追溯历史的遗风,赞颂此地的人杰地灵,让全诗的意境更添厚重感。
“桥”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连接、沟通的象征,既连接物理的两岸,也连接古今的时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枫桥成为承载乡愁与孤寂的文化符号;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中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让二十四桥成为寄托思念与诗意的载体。隆光诚先生笔下的“连心桥”,则更具深意。“连心”二字,既指桥连接山林的两岸,也指此地军民同心、各族同心的历史传承,更指今人通过这座桥与历史的连接。“长追忆”三字,道出了登桥者的心境。站在桥上,追忆的或许是古代戍边将士的豪情,或许是革命先辈的热血,或许是当地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往事。

“故址营盘卧虎龙”,则为这份追忆提供了具体的历史载体。“营盘”即古代的军营,那坡地处广西西南部,与越南接壤,自古便是边防要地,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将士在此戍边卫国,留下了诸多军事遗迹。“卧虎龙”典出《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指诸葛亮与庞统,后喻指隐藏的英雄豪杰。隆光诚先生用“故址营盘卧虎龙”,既赞颂了历史上在此戍边的英雄将士,他们如龙虎般勇猛无畏,守护着边疆的安宁;也暗喻此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传承着龙虎般的精神气魄。这种对历史英雄的赞颂,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主题。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到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志,再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情,都饱含着对英雄的敬仰与对家国的热爱。
那坡作为壮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其“故址营盘”不仅承载着军事历史,更见证了各民族交融共生、守望相助的历程。古代的戍边将士与当地百姓同心协力,抵御外敌;近现代,这里的各族人民又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卧虎龙”的不仅是历史上的英雄,更是一代代坚守边疆、热爱家园的普通民众。如今,“故址营盘”虽已不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的教育基地;“连心桥”则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各民族交流的纽带。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让白马森林公园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历史之韵、人文之魂。

山魂融史脉,诗韵照千秋
隆光诚先生的《七律·那坡白马森林公园》,以精湛的格律、磅礴的气势、深邃的意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山水与历史共生、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壮丽画卷。从首联“横跨两峰”的宏阔格局,到颔联“梯云绕松”的灵动景致,再到颈联“俯仰吸呼”的精神升华,最后到尾联“桥连营盘”的历史回响,全诗层层递进,意境不断深化,既绘山水之形,又传人文之神。而微笑主播与雪峰总监的朗诵,想必以其各具特色的声线,让这份山水之美、历史之厚重、精神之崇高更具感染力,直抵人心。
读罢此诗,回望古今,我们发现,中国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从未改变,对历史的敬畏从未消减。从谢灵运的山水之幽,到王维的山水之禅,再到隆光诚的山水之雄;从屈原的家国之思,到岳飞的报国之志,再到隆光诚对边疆英雄的赞颂,这份情感一脉相承,跨越千年。那坡白马森林公园,正是这样一处承载着自然之灵、历史之魂、人文之韵的圣地,它不仅是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是传承文化、升华精神、铭记历史的重要载体。

“诗言志,歌咏言”,隆光诚先生以诗为媒,将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对民族精神的赞颂诉诸笔端。而我们在品读中,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艺术之美,更获得了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启迪。愿我们都能如诗中所言,登临雄峰,拓展胸襟;亲近自然,净化心灵;回望历史,汲取力量。愿那坡白马森林公园的雄奇景致永存,愿其中的历史遗风永续,愿这首诗的磅礴韵致,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照亮后人的心灵之路。
2025.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