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塔老街
路边
红塔老街,位于宜兴市西十里,曾是红塔乡政府所在地。相传红塔因有红塔寺及其节场吸引人气,人气带来商机。晚清时期,红塔村陆续开出店面,形成朝南一面街。固定商店替代节场,方便了周边群众。其后数年,对面也开出了店面,形成两面街,并且有了油坊、茧行、鱼摊、肉铺、铁匠铺以及豆腐店、小吃店、南北货店等。晚清至民国初,红塔曾设置为市,与高塍市并立。民国18年,高塍升为宜兴十四区之一,下辖3镇33乡。其中三镇是高塍、宋渎和红塔,红塔与宋渎首次成为建制镇。
红塔老街第一次爆棚是1937年。这年11月16日,日寇侵华飞机首次轰炸红塔常福桥。其后十日,宜兴县城东大街、北大街及西大街部分,均被炸毁,随后宜兴沦陷,难民四散奔逃。部分难民就近跑到红塔落脚,部分商家也将城中业务移来红塔,商店骤增十余家。形成街宽3米,长近百米的闹市。从红塔寺起头向东,直至洋板桥。然而好景不长,占领了宜兴的日寇经常下乡“扫荡清乡”,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引得商家恐慌民众不敢出门。
八年沦陷,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三年内战,又是物价飞涨市场惨淡。1949年战乱结束宜兴解放,红塔老街逐渐恢复生气。1951年,6间开阔的供销社在东街头开业,名噪一时。当时还有陆义佑油坊、汪福培砻坊及米行、卫祖文茧行、真庆和南货店、永丰盛杂货店、葆春堂药铺等几十家店铺南北相对。
供销社店就是个百货商店,不仅有吃食,还兼营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1955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私营副食店、小百货店、小吃店、面饭馆、豆腐店、药店以及菜摊、水果摊,集合而成了四间门面的合作商店。鲜肉归口供销社出售,鱼类水产归口合作商店出售。另有铁匠铺、竹器铺等,则成立了手工业合作社,从事经营活动。1957年后,许多东西供应不上,只得发放计划供应票证。尽管如此,老街还是在缓慢发展。
1976年,随着“文革”进入晚期,工农业生产活动有所恢复,红塔老街迎来第二次爆棚,当时的红塔公社举全力改造了老街,同时还建设了一条新街(今后梅路街市段)。老街向西延伸至红西,形成了街宽4-6米,通长有500米的规模。新街与老街十字形相交,也有150米的长度。其后数年,老街相继建设了金融、邮电、供电、工业公司、农业公司、多服公司等机构服务门面,还有影剧院、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娱乐场所。十字形街口则更气派,供销社、合作商店、粮管所等新的门店都在这里,还有红塔服装厂直销门店。货源充足,票证到了无用武之地而终止,红塔老街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1988年,红塔老街西端、供销社生资部对面建起了54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提供鲜肉、蔬菜、水产、熟食、豆制品等摊位50多个,另建8个简易棚开设水果、小百货小店。
上世纪50年代初,红塔庵改建成了红塔小学。1983年小学拆除,建起了乡政府大院,1995年红塔乡政府及其管理服务机构搬迁到了宜兴城西开发区,红塔老街有所冷落。1996年,原乡机关大院改建成了2900平方米的农贸综合市场,内设农副产品摊位70个、小百货摊位7个,以及日用百货、服装加工、副食、小吃等店面14个。
2000年,红塔供销社、红塔合作商店等改制为私营单位,又焕发了新的活力。目前老街有生资经营部、电动车店、服装店、理发店、药店、水果店、复印店、旅社、彩票店、生面店、电器店、眼镜店、艺术培训店、牙门诊店以及超市等多家,仅各类吃食店就有十多家。
随着新一轮拆迁改造,红塔老街西面建起了红塔新苑、红星花园和梧桐小区居民新村,这使得红塔老街在红塔村南建起了新的红塔商业街后,依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路边撰稿 2024年4月)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本《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