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秦淮河
文/李桂霞
中学时,只因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就对南京秦淮河的美景有了无限的向往。今天,我终于来到了六朝古都金陵,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秦淮河。
当我来到秦淮河岸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岸的二龙戏珠,太漂亮了!真是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岸上游人如织,灯火绚丽。我们在这软溶溶的、荡漾着波光与灯影的河面上,乘坐观光船,开始游览夜色中的秦淮河。船开的不快也不慢、悄悄地,像怕惊扰了一个古老的梦,匀速地向前行驶着。一位嗓音温润的女子的声音,从广播里传来。她的声音透过小小的扬声器,不高不低,却字字清晰,仿佛不是在对我们说话,而是在与这河水,与这夜色,幽幽地谈心。她指着一处黛瓦粉墙的临水人家,说那里曾是某位才子的书斋;又指着一座沉默的石桥,说那桥畔的乌衣巷口,夕阳曾怎样斜照过王谢堂前的燕子。还有那个清溪小姑的故事,真是让人荡气回肠。她的声音里,也带着一种悠远的、历史的回响,让你不由得不信,那每一块斑驳的砖石,每一扇虚掩的朱门后面,都锁着一段沉甸甸的往事。
解说员给我们讲解前面的铜像,是王献之的,还有那个“太”字碑,还讲到了“太”字碑的来历,非常有趣:相传王献之小时很聪慧,因此有些骄傲,有一次王羲之在王献之写的“大”字上添了一点,王献之将“太”字拿给母亲评点,母亲点评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听后很羞愧,从此他发奋苦练,终成大师。
“下雨了!”有游客大声提示大家。我看见细密的雨丝在灯光里,如一片刚刚织好的透明的薄纱,轻轻的笼罩着水面,烟雨朦胧中,那个梅花屏幕如梦似幻,让人浮想联翩。
我欣赏这稍纵即逝的美景,凝神听着那六朝的旧事,耳边却另有一种声响,轻轻地,将那历史的叙述接了过去。那是船底与河水温柔的絮语,“汩—汩—”,一声又一声,不急不缓,像是这河水在低声地唱和。它仿佛在说:“你说的那些,我都记得,我都见过呢。”这水声是凉的,带着河底水草的微腥,混在秋风里,直浸到人的心里去。船边一簇浪花一直在追着小船,一直也没有追上,似乎那一尺多的距离,永远也不可逾越。
风是凉的,拂在脸上,有种清冽的爽快。夜本应是静的,可有了这么多游客,终于也打断了我的聆听,那种心灵的交流,不知道何时还能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