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烽火岁月中的李才清
孙喜贵
被誉为“八路军母亲”和“太行女杰”的李才清,是偏城县大岩村庄子岭人,人称“郭二嫂”。
庄子岭,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青塔公社党委书记的杨玉平和我曾去那里下乡。1982年10月,我因工作需要调离,便无缘再去。
退居二线后,我在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协助工作。一次,我与促进会李起生会长、办公室主任钱五生及几位退休县级老干部前往大岩村调研考察,得知大多数村民已搬至县城及其他村庄定居,众人熟知的庄子岭“八路军母亲”“太行女杰”李才清老革命者早已辞世,庄子岭也无人居住,便未再赶往。
调研归来后,李会长让钱五生同志撰写调研报告。报告经李会长审阅、呈送县委书记阅后,县委书记批示:“此报告非常重要,请文广旅局及有关部门领导再去调研考察。”此后,庄子岭才成为“红色旅游圣地”之一,也成为村民致富的历史新起点。
当年我和杨书记下乡时,李才清老革命者身体仍很健壮,态度和蔼可亲,见到我们十分高兴,还欢迎公社的同志们常去。她带领我们来到革命勇士和烈女跳崖自尽的山洞口,讲述他们英勇牺牲的动人事迹,那些革命先烈英勇就义的鲜活故事,至今难忘。那时虽无满山红叶装点,但革命先烈留下的红色印记,早已深深镌刻在山间。
近日,几位朋友说,去庄子岭游览时,满山红叶别样红,今年不仅亮丽鲜艳,而且红的时间格外长。或许是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革命英贤在天显灵,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吧!这也勾起了我模糊的记忆与深切怀念。庄子岭成为“红色旅游圣地”后,因身体及其他原因,我至今未能前往,实感遗憾。只好用笨拙的笔墨,记录下抗战时期“八路军母亲”李才清舍身忘死救援八路军官兵的英勇事迹。至于“十字岭突围”,王富河书记在《浴血十字岭》一文中已有详细记述,读者可查阅品读。
偏城作为独立县级建制,历时仅7年有余,但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经历了抗战时期的特殊历程。偏城县男女老少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值得后人传颂。以太行英雄女杰李才清为代表的女英杰不胜枚举,以太行甲等劳动模范张喜贵为代表的热血青年数不胜数。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已载入《偏城置县治始末》一书,在此不再赘述。当时青塔全境属偏城县管辖,大岩村的自然村庄子岭坐落于半山腰的山窝铺中,十分隐蔽。这里重山叠嶂、林木丛生、人迹罕至,仅有郭姓一家在此居住,家中有兄弟四人及各自的妻室儿女。李才清的丈夫郭思礼排行老二,故人称李才清为“郭二嫂”;四弟郭思贤的妻子翟秀,人称“郭四嫂”。这一家的核心人物是李才清、儿子郭喜和翟秀,时年40岁的李才清身材高大、面容慈祥、聪慧过人,自然成为核心中的核心。
有一年,朱总司令曾路过庄子岭这个小村庄。当时李才清70多岁的公公身患重病,面黄肌瘦,朱总司令得知后,让一位八路军小战士送去几十斤小米,救了老人的性命。这件事让李才清一家感恩不尽,她常对人说:“古往今来,只有共产党、八路军才是咱穷人的救命人。”
抗日战争期间,尤其是1942年5月的反“扫荡”中,李才清一家凭借英勇与智慧,协助八路军总后勤部、华北《新华日报》社、冀南银行总行等单位,保存了大量冀钞、金银器、电台、文件、军衣、药品、纸张等物资,还挽救、保护了50多名伤病员,立下了值得称颂、弘扬与传世的不朽功劳。
1942年5月25日,我军总部机关、《新华日报》社、冀南银行、总部医院等单位的部分同志突破日寇合围圈后,经龙洞、庄子岭向外线突围。26日,《新华日报》社的董玉磬与丈夫——报社总务科长韩轶吾,抱着刚出生的婴儿韩岩,突围后来到郭二嫂家。郭二嫂和郭四嫂立即为她们煮米粥,还帮她们换装、洗衣服,随后将董玉磬等人藏到后山岩洞里。不久,八路军总部教导大队报务员马平与丈夫刘川诗也来到郭家,当时马平已怀孕近临产,郭二嫂和长子郭喜赶紧安排他们住下。当晚,教导队又送来电台,她们立刻用茅草伪装好电台,藏进山洞。为防止发电机用的电池受潮,李才清和马平特意前往马映泉,将数十桶洋油和用黄蜡封好的电池秘密藏匿。随后,《新华日报》社重伤员王友唐也辗转来到庄子岭,二位郭嫂用豆面和榆皮面涂抹在王友唐的伤口上,再精心包扎好。之后,郭二嫂和儿子郭喜机智地将王友唐、马平、刘川诗、杨文明四位重伤员背到窝铺后,用绳子将他们缓缓放到50米高的悬崖半腰的锅底洞里。这个地方极为隐蔽安全,不易被敌人发现,即便被发现,敌人也无可奈何。
《新华日报》社管委会秘书主任黄君珏在庄子岭隐藏了几天,见郭家负担过重,又担心连累郭家,便与女医生韩瑞生、女译电员王健商量另找地方隐藏。郭二嫂得知后,苦口婆心地屡次劝说,心疼地阻止她们离开,但三人态度坚决。当她们爬到道帽山的一个山洞时,不幸被敌人发现,敌人狼嚎虎啸般逼迫她们出来。平日里文静的黄君珏,此刻却尽显英雄气概,奋力与敌人搏斗,拔出手枪连续打死几名敌人,子弹打光后,她纵身跳崖,壮烈牺牲。随后,敌人在洞口放火烟熏,韩瑞生、王健毅然跳出山洞,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最终当场被敌人射杀。郭二嫂得知噩耗后,悲痛欲绝,悔恨自己没能留住三位同志,这份遗憾直到她临终时仍念念不忘。
在日寇“扫荡”的20余天里,郭二嫂慷慨拿出多年积攒的小米、玉米面和柿子炒面,全部供给伤病员食用。据当时统计,仅1942年这次反“扫荡”中,郭家就拿出小米400斤、玉米面200斤、柿子炒面400斤。1989年郭二嫂去世后,人们从她家找出39件宝贵文物,件件完好无损,后来全部送交县党史办珍藏。
1985年3月16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用整版篇幅,以《太行女杰李才清》为题,详细介绍了她的革命事迹,她的英雄形象也因此受到全国人民的敬仰。
笔墨难尽英雄事,情感难书赤子心。在此,谨以一句“太行女杰”“八路军母亲”李才清,与太行山麓千秋永垂!

作者简介:孙喜贵,河北涉县人,退休干部,爱好文学、读书与写作,偶有作品发表于报刊及媒体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