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渭蒙
前些日子,看到网上有个中学生的励志演讲,他说到“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他把乡下的学生比作土猪,把城里的女孩比作白菜,并且用到“拱”这个动词确实有点夸张。考虑到感受深切的城乡差别,从古至今的文化影响,无处不在的社会鄙视链,他有这种想法应该是很正常的。如果他的言论有啥不恰当的地方,我感觉我们应该谴责那种文化和那种氛围,而不是嘲弄这位学生。谈到读书,我有太多的感叹,也有些许遗憾。我小时候没有书读,我记得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本“儿童文学”,我都翻烂了,这是存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记。我一生没有多大出息,我后来一直瞎找原因认为是小时候没有书读,这个当然有点勉强。
宋代赵恒的《劝学诗》很能表达我们社会实用主义的一种倾向。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有人指责说这太俗,太功利。可是我们人类的那个行动没有目的性呢?我们必须努力读书从而掌握一门技术而获得谋生手段这是天经地义的。当然,我们读书和不读书,自然会接触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生存环境,比如认识不同的女孩。我岳父有一次和我聊天的时候,就突然说到“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就让我非常讶异,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我高攀了别人,我揣摩大概是他认为如果我不在他家居住的城市工作,就不会认识他女儿吧。仔细想来,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谋生,为了有个好媳妇,有个大房子,有好多钱,好像又把读书的目的矮化了。毕竟相对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来说,谋生,娶媳妇,挣钱只是其中的部分环节而已。影响我们生命质量的还有我们怎样思考,我们怎样观察世界,我们怎样审视自己。
谈到读书,古人说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我自我感觉自己还达不到那种地步。对我而言,读书大概也有几个阶段,儿时的读书以积累知识为目的,认字,学算术等。工作以后整天和数字,公式,波形,仪器打交道,我就想看些闲书,调剂一下大脑,也算一种休息吧!谈到读书,有人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我就感觉到由于读书我慢慢变的呆傻起来,并且很难纠正。比如,在做义工的时候,其他人就夸我说你干活很踏实,不偷懒。我苦笑说,这其实是一种病态,是我的大脑被书本清洗后造成的后遗症。因为偷懒明显可以节省我们的生命能量,这是任何一个聪明人都懂得的道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古人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这表示我们也可以把世界当作课本。我感觉到古人犯了个非常大的错误,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一环,应该再增加一句:自己亦书也。怎样读懂我们自己,这里面学问非常深。如果我们不懂自己,如果我们自己的参照系设置错误的活,我们看到的世界将是扭曲的景象。
在这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即使上穷碧落下黄泉,也无法掌握浩瀚知识的一角。况且一切书本知识都是别人的东西,都是陈旧的玩意,都是有局限的,仅仅靠这些知识未必能即使我们正确应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这个是我们对知识应该抱持的一种正确的态度。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把自己看书的目的调整为了解别人思考的方式,探索别人追问真理的视角,琢磨别人的局限,学习怎样理解别人的行为,学习认识自己的无知。但我绝对不会花力气再去学什么新的知识点。
我感觉到我们读书首要的问题是怎样避免认知幻觉,我们应该杜绝把书本的知识当成我们自我膨胀的材料。我感觉到要做到这些,我们除去读书外,更需要观察,观察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欲望和动机。我感觉到读书和观察就像鸟的两个翅膀一样,少一个都不行。
编辑简介: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