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受邀美山书院与众书友漫谈有感

文/边丽萍

季转初冬半日晴,
相邀乐向美山行。
丛丛野菊依旁绽,
扇扇云窗为客明。
青史流光昭赤胆,
寒松挺节励群英。
忘时足谈人微醉,
一笔吟哦化玉筝。

赐美山书院及韩星海院长

文/边丽萍

美山依水远尘嚣,
今日登临意自飘。
青竹围墙书砌斋,
鸡窗窥墨韵如潮。
心怀故土归家切,
自叹孤鸿征路迢。
谁道夕阳将已暮,
期邀早早过廊桥。
注:廊桥遗梦是韩星海院长欲在美水上打造一个景点。

母亲的本戏

文/杨云冰

戏台,在秋风中搭起。
像一艘即将启航的船。
锣鼓,是渭水的波涛,
胡琴,是呜咽的北风。
母亲,您曾是这土地上,
最出色的青衣。
用八十七载光阴,
唱了一出完整的《本戏》。
第一折,是十里的春风,
兰家的女儿,水袖轻扬。
第二折,是火热的岁月,
七株幼苗,是您最沉重的行腔。
生活的困苦,是高亢的苦音,
您把调门,拔到云端。
病痛的折磨,是暗哑的塌板,
您在命运的重压下,依旧字正腔圆。
今夜,我们为您搭台,
请风做司鼓,请星火做灯光。
母亲,请您再登一次场,
在我们的泪光里,衣袂飘飘。
当最后一个拖腔,融入夜色,
我们明白,您未曾退场。
您只是卸了妆,走入麦田的深处,
化作了黄土里,最沉默的根系。
而我们,是您留在这世上的,
余音。

赞航天人

文/李哲斌

飞船太空遇风险,
英雄返回意非凡。
科技尖端高精深,
此船不测换彼船。
精准稳控显神威,
力挽狂澜凯歌旋。
亿万国人揪心放,
扬眉齐赞我航天。
2025.11.14于扶风

七绝-梦入初冬又一年(十二首)

文/许日辉(广东)

(一)
芦花絮落抱水眠,
梦入初冬又一年。
雨打残荷声声泪,
风吹弱柳冷冷弦。
(二)
残塘晚景未听蛙,
浅水低亭铺落霞。
野旷初冬云影淡,
舟横古渡日西斜。
(三)
寒云瘦雁去无留,
败草凝霜曲径幽。
一道残阳铺冷水,
初冬鹭影恋汀洲。
(四)
一叶方舟野渡横,
初冬钓客去无声。
篱花万盏西风傲,
陌柳千条瘦影清。
(五)
云阳破雾暖晴川,
鹭影闲踪到水边。
瘦木疏枝啼鸟去,
初冬野色入寒烟。
(六)
征鸿摆阵破云翔,
欲看岭南秋未央。
莫叹初冬添落寞,
几人怜惜旧荷塘。
(七)
蟀鸣篱老叶枝干,
冷入初冬菊未残。
秋尽江南依旧暖,
疏桐影褪立清寒。
(八)
凋零百卉送穷秋,
落日诗怀忆旧游。
雁断云山何处去?
浅冬飘叶破离愁。
(九)
一村槐叶半青黄,
且觉西风过柳塘。
欲看浅冬铺暖色,
枝残犹带旧秋香。
(十)
煮酒迎冬醉未休,
半窗黄叶尽风流。
他乡客寄西风枕,
故里何人识白头?
(十一)
倦客天涯鬓染霜,
不知何处诉衷肠?
归期数尽西风里,
梦绕魂牵是故乡。
(十二)
酒敬流年迈入冬,
陶家菊老谢篱丛。
恍然回首阑珊处,
岁月和谐一梦中。
作于2025.11.12.乙巳年九月廿三日立冬时节

赠郑丽文女士

文/齐天福

郑君登台望北京
丽句清辞话和平
文质彬彬形象好
美女刺客捣绿营
注:“文质彬彬、形象好、美女刺客”来自网民评价。
2025-11-15

人到中年,半卷闲书一壶茶

文/何俊锋

中年若与茶相遇,一缕茶香,一份静好,定能让你撇开身边琐事,绕开眼前芜杂,在烧水、冲茶、举杯、品茗中沉静内心。再忙的日子,也能在茶里品出清闲,再难的时光,也能从茶里品出欢愉。中年遇到茶,茶会抚慰你,人生如茶,浮浮沉沉,十有八九不如意,芸芸众生,哪一个不是沧海桑田。中年遇到茶,茶会提醒你,在物欲横流中,尽力把持自己,就像茶叶在水中翻滚,时而向上,时而沉下,如人生的种种际遇。
无论是跌宕起伏或是沉寂,都要学会接受和改变,来适应生活的迂回。不随波逐流,也不妄自菲薄,要懂得,不历经洗礼,哪会有香气四溢,没有一颗静心,怎品得茶中人生的清冽。中年遇到茶,茶会告诉你,中年,就象一泡渐渐淡去的茶,有着繁华过后的内敛,安之若素的淡定。纵然有千般滋味,已不想再品出太多的执着,只在茶香中与朴素相遇,不再浮躁,只有安稳。学会了,于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于柴米油盐里安放人生。
中年遇到茶,茶会让你懂得,中年其实就是一壶清茶,在觥筹交错之后,人静夜阑时,懂得了妥协和坚守,妥协成一种从容,坚守成一种雅致。中年,让时光慢下来,泡一壶茶,在茶中品人生,捧一本书,在书中寻慰藉,|不用担心,外面的喧嚣扰了心性,也不用烦心,窗外的阳光,会掠夺了清凉。茶亦醉人何需酒,书能香我何需花,只在安静中,品茶的甘苦,读书的喜悲。不急,不争,将一杯茶喝到无味,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平淡的日子,过到无悔。


砚边余话

文/屈军强

人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所谓喜欢的事, 就是乐事。古人把清溪行舟,微雨夜话,品茗焚香,观花赋诗,抚琴书画称为乐事,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乐由心生,事由趣来。追慕古人,悟真求美。苏东坡、贾谊、韩愈、他们有的一生跌宕,有的历经失意,沉郁悲伤,可他们热衷于"乐事",用宽广的心胸容纳万物,赏视世间美。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领略大思想、大格局、大境界。今日,走出去可以寻乐,游山乐水拍美;在书斋可以找乐,潜读名著丰富自己,写字画画更能陶冶性灵,延年益寿。
在农村,我最喜欢黄昏时,夕阳西下,霞光满天,山峦、长桥、河坝都成为剪影的主要元素,老牛、肩扛锄头收工的人们在夕阳中很是美妙。狗叫、人喊、拖拉机声、广播中的音乐,加上田野中的名种昆虫叫声,简直就是一场大合唱。黄昏是卷画,一杯酒,一首诗,写满意境, 写满平安和眷恋。晚风轻轻,树叶声声,让人回味的是宁静、乡音和超然。

一日一印-喜事连连


文/屈军强


“养”我快乐多健康
快乐养心,心情开朗天天如意
正直养德,德厚载福福寿喜庆
豁达养气,气象万千仁爱四方
真诚养友,友诚友善珍惜当下
潜读养慧,慧眼悟道富才学贤
闲暇养生,生活爱好琴棋书画
善良养爱,爱人爱己阖家幸福
健康养寿,寿星相伴美意延年
谦和养礼,礼尚往来感恩报答
知足养福,福贵如意吉祥六顺
平安养家,家有儿女启迪建功
幸福养乐,乐观开朗鼓劲扬帆


立冬


文/屈军强

秋风吹尽旧庭柯,
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
今宵寒较昨宵多。

期初冬的美好,蕴新季的希望

文/何俊锋

初冬的美,褪去了春的喧嚣、夏的炽烈、秋的丰盈,以最谦卑的姿态俯身大地,为即将到来的新生积蓄力量。时光清浅,尤其是在初冬的宁静里,一边深藏着春夏秋的丰盈与收获,一边删减着冷暖凉里的纷繁与复杂,在人间烟火的寻常里,规整心事,安然心境,臻善心情,期初冬的美好,蕴新季的希望,等万物惊艳。当最后一片黄叶从枝头飘落,秋天的脉络在风中舒展成时间的信笺,初冬便以它特有的方式,悄然叩响了季节的门扉。这并非终结,而是一场静默的序章,在日渐萧瑟清简的初冬里,期初冬的美好,蕴新季的希望,感悟岁月最温柔的生动。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意义,从来不是用来找寻的……虚无本是心里的空茫,当双手忙着创造、心里装着热爱,那些具体的温暖与收获,自然能填满迷茫。初冬的阳光是带着一种清冽的穿透力,它不再咄咄逼人,而是像一位温润的长者,用柔和的目光抚慰着万物。当阳光斜斜地穿过光秃的枝桠,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细碎的光斑便成了冬日里跳跃的音符。
在这样的光里,连时光都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得以细细品味岁月沉淀的滋味。北方的霜花已在窗棂上勾勒出冰晶的纹路,像天地间最精巧的笔触。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细小的云朵,转瞬消散,仿佛连呼吸都成了与季节私语的方式。南方的初冬,却在秋的温度里缱绻,时光走在铺满落叶的小径上,枯叶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声响,不同的冬景,期初冬的美好,蕴新季的希望,宛如一幅幅未完成的素描,等待着春风的笔触来晕染生机。
把时间分给睡眠,分给书籍,分给运动,分给花鸟树木、山川湖海,分给对世界的热爱,而不是浪费在无聊的人和事上。期初冬的美好,蕴新季的希望,在季节的萧瑟中,那些看似凋零的草木,它们的根系在黑暗中默默延伸,汲取着大地的养分,于波澜不惊中,积蓄涌动着破土而出的力量,在大地厚重的静谧中,仿佛听见生命正在拔节的声音。初冬,正于时节的收敛与等待中,臻善着光阴的迭新,充实着,从容着冬天的期许,等待着下一个花开的季节。


湖畔师魂


文/冯期武



退休八载,那些教书育人的场景却依旧时常闯入我的梦境。梦里,我仍站在南峰中学那间熟悉的教室,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梦里,我还在考场巡视,听着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梦里,科组的老师们围坐一起,为了一篇课文的解读各抒己见;而最常梦见的,是晚饭后与同事们沿着鄱阳湖散步的情景,湖水荡漾,余晖洒落,我们的谈笑声随着晚风飘向远方。
这些梦境如此真切,让我时常恍惚——究竟哪一边才是真实的人生?或许正如那位退休教师李正平所说,文字在,生命在,对教育的热爱从未因离开岗位而消逝。
记得那些湖畔漫步的黄昏。我们一行三五人,踏着夕阳的余晖,沿着湖岸缓缓而行。数学组的余老师总爱指着湖面说:“你们看,这鄱阳湖多像一块巨大的黑板,波浪就是上面书写的文字。”语文组的冯老师则会接过话茬:“不,它更像一页摊开的散文,形散神不散,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深藏着万千气象。”那时我们总会会心一笑,教育的智慧就在这谈笑间流转传承。湖风轻拂,带走一天的疲惫,也滋润着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初心。
教室里的时光更是刻骨铭心。我至今仍能想起讲解《背影》时孩子们眼中的动容,那种心灵的触动不是分数可以衡量的。散文写作的要义在于真情实感,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我带领学生品味“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这样的句子时,我看到的不仅是文字的魅力,更是教育的力量——我们在传递人类最珍贵的情感与智慧。那些年,我始终铭记着:不要直白地讲道理,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腻的描写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不仅是散文写作的秘诀,也是教育的真谛。
科组研课的时光同样令人怀念。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教学细节争论不休,又因为一个创新的教学设计而共同欣喜。夏日的午后,办公室里风扇吱呀作响,我们却沉浸在语文的世界里忘却了炎热。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教学的热忱,如今想来,正是支撑我们走过清贫教师生涯的精神力量。散文创作需要生命的激情,教育教学又何尝不需要这种近乎痴迷的热爱?
八年的退休生活,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回味这些往事。我越发理解了什么是“教育情结”——它不只是对一份职业的怀念,更是对一段生命的眷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这些乡村教师像鄱阳湖边的芦苇,看似平凡,却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孩子们的未来,也守护着教育的本质。那位退休后仍热心学校公益事业的李正平老师说得对:“能够为学校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感到很充实、很欣慰!”
如今,当我独自一人再临鄱阳湖畔,湖水依旧,昔日的同行者却已各奔东西。但我知道,有一种东西永远不会消逝——那就是师者魂。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年在湖畔播种的教育理想,依然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湖风拂面,我仿佛又听到了学生们的读书声,听到了同事们的谈笑声,听到了自己初登讲台时那颗激动的心跳声。原来,教师情结从未离去,它只是化作了湖畔永恒的师魂,在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2025-09-29于宜春靖安县城

2025年11月16日星期日晴转阴



观展补记


文/ 冯捷


秋阳明亮的昨天,早起,迎着冉冉升腾的旭日,途径高耸祥瑞的陕西省图书馆,走进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参加被程征先生称为:"三大战役”之最后一役的《时代长安一一陕西当代中国花鸟画研究展》,收获满盈,深怀感念。这是近期,抑或近数年来,我所经历的罕有的一次观展学习。
尤为惊喜的,除了展事之格局、格调、规格,还有作品之高、精、全之外,研究会上的主题发言、发言间程征先生的点评,“间间”独到,“点点”精辟。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无不令人敬仰、陶醉。
我没有夸张!随后,跟随着先生一同观展,每每重要的作品前,先生那精准、高妙、诙谐、生动的讲述,更是让人如沐春风、“化茧成蝶”。无疑,正在亲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朮盛宴。
还需记下的是,连续的收获。结识了年轻的策展人、画家(博士生)李子藤老师和美丽的肖津然老师。无论是他们的盛情款待,还是和言谈交流,以及博学、专业的学识和眼界等,皆谓气质佳慧,气象不凡。我亦深怀幸运和感动。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