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重走河西走廊 (五)
图文/张山清
8月22日大家在郊外的饭馆吃过晚饭,决定享受一下自然之旅的野外宿营。把自己准备的帐篷,就下在饭馆前面的凉棚底下,前面不远处就是一条公路。睡在这样简易的帐篷,简陋的被褥里,似乎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淘金场中,听着外面的风声,觉着一股寒气袭来,把被子裹得再紧一点。同时还有点害怕造访的老鼠之类的不速之客,不过帐篷门的拉链紧锁,除非它咬破来袭。这样的夜晚在过去算是生活之需,今天怎么变得还不太适应了呢,也许优越的环境使人变得脆弱,丧失了奋斗的勇气。公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的嘈杂声,使人久久不能入睡。大脑进入一种迷茫,脑海中无规则地回忆两天的经过,但也捋不出个重点。不多时也就进入梦乡。一阵大车的“哐当”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这时想出去起夜,随后又睡着了。睡梦中耳畔传来几声珠颈斑鸠鸟“咕咕......咕......咕......咕咕,”清脆的叫声,睁眼时天一放亮,路上来往的车声不断。再听听隔壁帐篷的同伴没什么动静,又看同我一块的张老师也睡得很安静,我就静悄悄地起床去外面透透空气,回来时大伙都起床了,开始操办吃早饭,吃过早饭计划直接走中卫市。
这一天又是个晴朗的日子,大家怀揣着愉悦的心情,直奔宁夏中卫市。先是走低速公路,由于这条路上有大量的货车不便,所以改道高速。起初能看到外面一片一片的玉米地、村庄和树木,但越走越荒凉。可能已进入黄土高原的过度带 ,这块土地上看不到树木,看不到村庄,看不到河流,眼前掠过的只是高速公路和密密麻麻的风力发电机组,有时也看到成片的太阳能发电板。嗯!这些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主题。许许多多的像馒头似的小山坡上,能清楚地看到排列整齐的植树坑,这里不是被人类抛弃,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的。最关键的是缺水,水是母亲、是生命的乳房,是万物的生存之源!黄河从宁夏沙坡头经过,怎么就引不到这里?让人唏嘘!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里的人们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将这些不毛之地会变成一片绿洲!引黄河之水造福于人类。
从武威到中卫大约走了五六个小时,每到一个休息区都要活动活动。我们赶到沙坡头已是下午三点多,这里的停车场人满为患,大小车辆熙熙攘攘。就在售票窗口排队也排了半个小时,不过还好,今天大部分人又享受到老年优惠了,十一人只有两人买全票。摆渡车来往穿梭,很快坐上向沙漠区进发。一望无际的沙漠眼前一亮,可能这就是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不远处一看,这里的老年人比较多,他们很赶时髦,都穿的花花绿绿,不到身边还分不清年老,但从走路还是可以辨别,慢腾腾的攀爬小沙丘,有时还要回头望望;也有俊男靓女,每个人穿着玩沙塑料鞋,站在高高的沙丘顶,男女同坐在滑板上一阵狂飙,发出刺耳的尖叫声,也许这就是浪漫!有一对父母陪着四五岁的小孩,在沙滩里推着滑板玩,孩子玩腻了下来挖沙子,总之以她为中心,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再看那边的沙丘,开过几辆沙漠车来去奔驰,有辆敞篷车上站着男男女女,有个小伙子高举双臂,大声呼喊“沙漠......我来了......”。往北边一看,一队骆驼缓缓地向远处行走,驼背上骑着大部分是年轻女孩,他们静悄悄地享受驼背的柔软,远眺四方,可能对慢节奏的生活有点不适应,不过这里很安全,每个骆驼被人牵着,也没有什么障碍物。
我们几人比较拘谨,只是用脚力丈量沙漠的耐力,用身体和手揣摩她的体温和脉搏。来到一处沙梁上放松放松自己,坐在沙梁远望也是一种享受,并且来个小合影、双人照、单人照、艺术照,也不枉此行。今天还算我们运气好,沙漠非常温柔,没有狂风扬沙,没有迷漫昏黄,眼前的一个个小沙丘和蔼可亲。
大家在这里玩得尽兴、玩得开心。然后回到来时下车的地方,坐上摆渡车又去黄河区,此时、天时已晚,这边很多有趣的场所我们都失之交臂。只是亲眼目睹了黄河的汹涌磅礴的气势。黄河在此形成约290度的急转弯,让人震撼,伟大的母亲河能如此近距离地观看,如此大面积的展望真是难得的一种享受,一种骄傲!大家在雕刻“沙坡头”字样的巨石旁留下了永远的一刻。
这个沙坡头,位于中卫市城区以西16公里处,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与黄河交汇处。是黄河进入宁夏后的第一个大拐弯,也是宁夏黄河段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之一。
这里有跨黄河的玻璃栈桥、有索道、有近二百米落差的滑沙坡,只要有挑战自我的勇气,可以浪漫地飞渡黄河,真是毛主席说的那句话:“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我们站在沙坡顶展望对面香山,一目了然,层层叠叠山峦尽收眼底,夕阳的余晖映射出一幅淡墨的山水画!鸟瞰黄河如银蛇般的蜿蜒而下,与壶口瀑布相比,她变得温文尔雅,一位母亲的慈祥感油然而生!
晚上我们就住在附近的一家“旅途农家”的小院里,主人很热情。刚进家门就把红彤彤两碟西瓜,无偿地端过来让大家吃,随后赶紧给我们做晚饭,我上到屋顶观看了她们家前面的果园,西瓜匍匐在大地的怀抱里,静静地等待主人的笑纳;红枣、苹果、桃、梨缀满树冠;向日葵也在一旁低头沉思;萝卜、白菜畦霸一方,香菜已拔杆孑立。
她们家的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坐在农家小院,确有一种幸福感,真正享受到了田园生活!这里也算是黄土高原上的小江南,黄河在这里毫不吝啬地造福人类,这里草木葳蕤,瓜果飘香。若不是时间仓促,想在这里多住几天。早起主人让我们吃过早饭,我们亲手摘了些她家的苹果、红枣按主人的价付钱打包,依依不舍地离开此地。
旭日东升、阳光明媚、四山无云,我们迎着朝阳向银川进发。
初稿:2025年8月26日在门源
终稿:2025年11月14日
作者简介:
张山清:男,青海门源人,退休教师,海北州作协会员,门源县作协会员,《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青海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金银滩文学》、《金门源》、《河清海晏》、《国税之家》杂志刊登,在《浅月诗情》、《现代作家文学》、《西宁表情》、《西海人文地理》、《新城文学》、《青海诗词》微信平台发表。联系电话:189974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