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行走大悟山水间
郑能新
引言
车子在鄂北的山峦间迂回盘旋,感觉像是行走在丘陵地带,山都不高,许是大别山到这里便放缓了脚步,连绵起伏的山脊线如同沉睡的巨龙,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车轮碾过铺满柏油的山路,发出轻微的“滋滋”声响,与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清脆鸟鸣交相辉映;山间的植被郁郁葱葱,深绿、浅黄、赭红汇成一片流动的色彩;刚刚下了一场小雨,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和草木的清香,深吸一口,沁人心脾,仿佛五脏六腑都被这纯净的气息涤荡了一遍;远处的山峰轮廓柔和,山顶覆盖着一层薄薄的云雾,仿佛给群山披上了轻纱,到也增添了几分朦胧的诗意;窗外不时掠过的乌桕树,叶片在秋风的吹拂下微微颤抖,偶尔已泛起些许赭红,像是这片土地不经意间泄露的心事,在青翠的背景中显得格外醒目,为这幅绿色的画卷添上了一抹温暖的亮色。
车厢里甚是热闹,大悟友人周耘芳那有些磁性的声音,正在为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有历史人物的传奇,有红色革命的峥嵘岁月,也有他自己从政生涯的趣味故事。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和啼笑皆非的瞬间,引得车厢里不时响起阵阵善意的笑声。
车过破竹林湾,正诧异怎么叫这么个地名时,周耘芳调侃道:“别看名字不美,但这个村子的姑娘个顶个的漂亮!”顿一顿,他又指了与之隔水相对的一个地方:“这边是龙王沟,村里出帅哥,那是一个比一个俏皮!”我笑了笑,说:“怎么好事都凑到一块儿了?”周耘芳也笑了:“关键问题来了!”他一指公路边的水库,说“这个水库太美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
作为大悟县宣传部门领导和县文联的掌门人,一有机会就宣传大悟,应该说,他是相当地尽职尽责了!
此次作家们相聚大悟,多半都是冲着他的热情邀请而来的。不过,我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亦师亦友的喻向午先生也是大悟人,早就想看看他的家乡,这回,算是如愿了!当然,此次前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为了追寻那闻名已久的大悟“四红”——红色革命、红色传承、红街与红叶。这四者早已通过各种信息在我的脑海里交织成一种独特的时空经纬,仿佛一幅色彩浓烈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红色革命,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是先辈们用热血书写的不朽篇章;红色传承,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红街,则是承载着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老街巷,都说,行走其中,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跳动;而红叶,则是大自然馈赠的绚烂色彩,也是大悟人民的自觉保护的结晶,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自觉守护,让大悟的红叶年复一年地绽放出最动人的色彩,成为当地生态之美与人文之美的生动见证……

红韵:大悟红色革命的沉思
人说,大悟山水之间,每一寸泥土都曾被热血浸透,每一缕风过都似在诉说那些不曾老去的传奇。行走在这片土地上,脚下所踏,或许正是一场暴动的旧址;眼前掠过,也许曾是将军旧居的檐角。那些被时光冲刷的记忆,如同山间年年盛开的映山红,岁岁依旧,红得耀眼,红得灼心。
早在1925年,与黄麻紧紧依邻的大悟,便已埋下革命的火种。当大革命的浪潮从城市涌向乡野,这片贫瘠却倔强的土地,迅速燃起了燎原的烈焰,无数仁人志士在此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二十年代的大悟,汪洋店、夏店、芳家畈的暴动,宣化店的起义,接连如惊雷炸响,震撼着整个鄂豫皖地区。手握农具器械的农民,第一次向旧社会的压迫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呐喊,他们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心中燃烧着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用最朴素的武器,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30年代初,这里便已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红四方面军的诞生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大悟亦是一片孕育将星的沃土,近40位开国将领从这里踏上了辉煌的征程。他们之中,既有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的猛将,亦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1916年,刘华清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出生,当时他只是山野间的一个放牛娃。谁又能料到,这个赤足奔跑的少年,竟会在未来成为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奠基者之一?
而聂凤智,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开国将领,其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砺?知情者透露,将军一家为革命付出了惨痛代价,三位亲人惨遭反动派杀害,母亲在流亡途中不幸客死异乡。血与火的洗礼铺就了他的成长之路,也铸就了他坚定的前行坚实的基础。
曾经在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看到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大悟县先后有7万多人为新中国诞生献出生命,在册革命烈士8000多人。这组数据意味着大多数牺牲者,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或许,他们只是普通的农民、年轻的学徒、尚未毕业的学生,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怀揣着同样的理想,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毅然踏入烽火。硝烟散尽,他们的身影隐入历史深处,热血渗入故土,却未曾留下只言片语的印记……
那时,大悟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在山间回荡:
“最后一粒米,送去作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作军装,最后一件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
歌声带着泥土的气息与最质朴的坚决!但它却是大悟人民坚定支持革命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团结一心、舍小家为大家的生动体现!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深深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精神力量。
说起那段历史,周耘芳的面色凝重了,声音也低沉起来:“那时的大悟啊,‘山上少了一茬树,人间少了一代人’,那是大悟最沉痛的注脚,也是最壮烈的写照!”
耳听周耘芳述说历史,心潮早就澎湃起来了!忽然有了写诗的冲动,一气呵成,在手机上写下:
“硝烟散尽忆峥嵘,
大悟山河血染成。
刘店惊雷震敌胆,
中原逐鹿定乾坤。
青松翠柏埋忠骨,
碧海丹心照汗青。
莫忘当年烽火路,
新程再续赤旗旌。”
大悟的红,不仅流淌在血脉里,也怒放于自然中。都知道,春日的大悟,漫山映山红如火焰般燃烧,一朵朵、一簇簇,从山脚至峰巅,那一片殷红层层晕染,如潮水般汹涌,与天边的云、头顶的蓝交织成一幅幅撼人心魄的长卷。而秋天里,红叶更是将这片土地装点得如诗如画,枫叶如火,乌桕似霞,银杏则披上金黄的盛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抬头望,层林尽染,五彩斑斓,红的热烈,黄的灿烂,绿的深沉,就像上苍不经意间打翻了调色板,把大地染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在当地人心中,这些花是有魂的,它们是对红军精神最贴切的存贮,更是对革命先烈最真挚的缅怀!
今天,当我们走入大悟,不仅是走进一段鲜活的历史,更是走进一种永不褪色的不朽精神。它如映山红,似红叶,年年重生,永远鲜艳!

红街:宣化店的时代足音
踏入“中原红街”,一股浓郁的年代感扑面而来,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旧有时光的气息。街道两旁,是修旧如旧的鄂北风格民居,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带着岁月磨砺的痕迹。古朴的建筑墙上,一幅幅红色的标语与革命壁画色彩鲜明,有的描绘着“军民一家亲”的感人画面,有的书写着“打倒列强”“解放全中国”的豪迈口号,它们的存在,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峥嵘岁月。
人流摩肩接踵。我随大家漫步在青石铺满的街道上,眼睛掠过一个个革命旧址,脑海浮想当年那火热的斗争场面,一时间,仿佛与历史中那些匆忙而坚定的革命身影擦肩而过,依稀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热血与激情……
街道中部,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赫然在目,一座古朴的院落,木门虽已斑驳褪色,门环上的铜绿也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息。站在这座曾经决定特定历史走向的指挥核心的小院面前,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残留的紧张与凝重。想象着在那战火纷飞、炮火连天的年代,这里灯火通明,彻夜不熄,油灯的光芒映照着一张张坚毅的脸庞;李先念、王震等将领身着朴素的军装,运筹帷幄,神情专注地围坐在拼凑起来的巨大木桌旁,手指在摊开的军事地图上滑动,分析着敌情动态,研判着战场形势。根据中央的紧急部署,他们在这里作出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的战略决策。以区区六万将士,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与卓越的智慧,如利剑出鞘,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突破三十万敌军的层层封锁和严密包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拉开了解放战争序幕,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宣化店,红色记忆不仅是展览的物件,更融入当地人们的生活血脉之中。镇上结合红色资源,推出了“看纪念馆、走突围路、吃红军菜、忆红军苦”的红色旅游线路。据当地友人介绍,今年,到宣化店参观人数已逾七十万人次,直接带动了当地餐饮、民宿和农副产品的销售。红色,在这里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滋养着老区的人民。
他们还表示,目前正全力打造“鄂北红色旅游第一镇”,计划在三年内投资五十亿元,用于建设基础设施、文旅产业等六十多个特色项目。这份宏伟的蓝图,让我深感敬佩。然而,在感叹时代变迁的同时,心中也不免泛起一丝隐忧:当红色记忆被过度包装成旅游产品,那份历史的庄严与沉重,是否会在喧嚣的叫卖声中被逐渐稀释?
这个疑问,在我遇到一位当地老者后,似乎找到了答案。他坐在红街尽头的屋檐下,眯着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流,阳光洒在他花白的发梢上,泛着柔和的光晕。我礼貌地与他攀谈,话题渐渐转向我所关心的内容。他笑了笑,用浓重的乡音说道:“房子是新了,路也宽了,但红街的魂儿,没变!”他用手在宣化店的上空画了一个圆,动作缓慢而有力,“当年,几万人的队伍和无数革命者都集中在这一带,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鲜血和理想。他们那份为了信仰而奋斗的精神,那份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豪情,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也烙印在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心中了!”
我默然。是啊,真正的“红”,或许不在街道的名称,不在建筑的风格,甚至不完全在陈列的文物里。它在这片土地的记忆深处,在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在一种代代相承的“魂”中。正如那位老者所言,烙印在这片土地上的魂儿,没变!

红色传承:河西村的嬗变
深秋时节,天色是那种掺了灰的蟹壳青,映得一切都失了鲜妍,成了褪色的画。梧桐的叶子差不多落尽了,剩下几片焦黄的,还固执地挂在枝头,在风里索索地抖着,像是残破的信笺。风是凉的,并不凛冽,却带着一种黏稠的寒意,慢吞吞地钻进人的衣领里,让人忍不住缩紧了脖子。这凉意,仿佛不是一时一刻来的,而是从夏日终结的那一日起,便一日一日地,一丝一丝地,积攒下来的,如今已是沉甸甸的了。
走进大悟宣化店镇河西村,一切瞬间发生了改变。那片压抑的灰色天空,此刻仿佛被擦拭过一般,变得明亮起来,先前躲在云层里的太阳,也露出了娇媚的笑脸,金色的光芒如同融化的蜂蜜,温柔地洒向几何图形层叠的荷塘,让那些失去鲜艳的生命,顿时有了生机。稻茬齐整的水田,也被照得水色葱茏,反射出无数金色鳞片。竹竿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流淌在青墙黛瓦的院落旁,发出潺潺的轻响,滋润着老少乡亲的心田,也给这个宁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暖意。
村道干净整洁,民居古色古香,田园生机勃勃,宛如一幅和美乡村画卷,处处彰显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喜人景象。
然而,几年前,在村民眼中,河西村还是个“平平无奇”的小村庄。出门是泥土路,环境脏乱差。鸡棚、猪圈、柴火垛……私搭乱盖、乱堆乱放,把原本宽敞的屋场堵得狭小逼仄。村容村貌破旧,老百姓的精气神就像那霜打的荷叶,蔫头耷脑。
其实,河西村有着光荣的红色基因。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在这里起飞。这里还留下了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史诗和光辉足迹。程世才等16位开国将军从这里走出。这些辉煌的历史,成为河西村人血脉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从2020年河西村被列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时开始,河西村便整合红色资源,启动红色美丽村庄项目建设,以“传承革命志、重走突围路”为主题,建设“中原突围”景区,并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景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多项荣誉。
他们依托河道、渠塘、稻田等自然条件,在保护生态、不占用一分耕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了长2.3公里的“突围路”,基本还原当时路面原貌,让游客脚踏革命先烈走过的土地,重温红色历史故事。
如今,每逢周末,来村里走“突围路”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孩子们当起“红色小导游”,神采奕奕地走在林间路上,介绍村里的革命烈士和红色故事。
游客到各红色景点打卡后,还可以品尝当地地道的农家菜。尤其是新四军大食堂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在这里,游客可以吃上一顿由红米饭、南瓜汤、菜豆腐、野芹菜、酸菜豆米、红薯等组成“忆苦思甜饭”,以舌尖清淡之味忆往昔峥嵘岁月,将红色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武汉传媒学院也抓住这个大好契机,在河西村打造户外情景剧演出场地,演出大型行进式红色情景剧《1946中原突围》,学院60余名学生将剧中的新四军、村民、小商贩、女学生、记者、地方干部等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他们还在多处地点演绎大型诗朗诵《1946年的天空》《军民共话野菜香》、《化妆转移出奇计》等10个剧目,观众跟随演员步伐,参与换装、品尝“野菜饭”、化装转移、走突围路等活动,感受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与此同时,河西村还建成了集红色教育、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文旅研学基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
如今的河西村,不仅有了“红色气质”,更有了“绿色颜值”。绿水青田扮靓了村庄、兴旺了产业;一条“突围路”凝聚了人心,给了大家带来了更大发展的信心。
村里的变化,也让老人们感慨万千。一位杨姓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以前的村庄脏乱差,跟现在完全没法比,那时候啊,村湾的道路上泥泞不堪,夏天蚊虫嗡嗡叫,冬天风一吹,尘土飞扬,垃圾更是随处可见,臭气熏天。如今呢,你看这平坦干净的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点缀,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村口的小河也重新清亮起来,鱼儿都能看见了。我们住在这里,就像住在度假村一样!”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红色传承,让河西村发生了质的嬗变!当然,有这种变化的远远不止河西村。在周边的许多村庄,同样能看到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景象。有的村庄修复了古老的革命遗址,建起了红色教育基地,让游客在参观学习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有的村庄将红色故事融入乡村旅游,开发出红色主题的研学路线和体验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打卡。这些村庄不仅保留了红色记忆的温度,更通过创新发展的思路,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叶:大地向上苍的祭奠
大悟最富诗意的色彩,便是红叶。
深秋,正是大悟乌桕树在一年中最为绚烂的时刻。车行山间,宛如驶进了油画之中。道路两旁,乌桕树的叶子由绿转黄,再由黄染上深浅不一的红,从橙红、绯红到绛红,层层叠叠,交相辉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温暖而耀眼的光芒。微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秋日的私语,偶尔有几片调皮的叶子挣脱枝头,打着旋儿飘落下来,为蜿蜒的山路铺上一层柔软的锦毯。
远处的山峦也被这漫山遍野的红叶染透,似火的红叶,与翠绿、金黄交织在一起,与天边的云霞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壮丽画卷,铺陈出大自然最奢华的篇章。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漫步山间,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秋色之中,流连忘返。
在大悟友人的带领下,我们选择了四姑镇的北山,这里的红叶特别集中,方圆三千多亩的土地上,分布着四百五十多万株乌桕树,地势也好,清一色的丘陵。登上观景台,视野极为开阔,目极之处,一览无余。田埂间、山坡上,沟垄里,到处都是乌桕树,它们随心所欲地生长着,有的枝繁叶茂,像一把把撑开的巨伞;有的则疏朗挺拔,露出遒劲的枝干。它们如燃烧的火焰般摇曳,红得似霞,艳若丹青,层层叠叠,从山脚一直铺展到山顶,将整个北山装点成一片绚烂的红色海洋。
都说,大悟北山的红叶,是晚秋最沉郁的一把火了。
这红,不是那种轻佻的、乍眼的红,而是一种经历了风霜的、从骨子里沁出来的、近乎悲壮的绛赭与丹砂。它不是一片一片的,而是一山一山的,从眼前一直铺到视野的尽头,仿佛天地间正举行一场盛大的、沉默的典礼。而且,从不同的角度,你会看出不同的风景。站在山脚下仰望,会觉得那颜色是凝固的霞,是倾倒了的陈年的葡萄酒,醉意沉沉地泼满了整个起伏的山峦。走近了看,那叶子才显出分别来。有的红得透了明,像浸过油的薄纸,阳光斜斜一照,脉络清晰如掌纹,仿佛能看见生命最后的热力在其中奔流;有的边缘已蜷缩起来,染着些焦黑的斑,像是被岁月轻轻吻过的痕迹;还有的,是红黄绿三色奇异地交织在一处,仿佛一个灵魂在离去前,将一生的故事都和盘托出了。风过时,并无萧萧的悲声,只有一种厚实的、沉静的摩挲,仿佛它们在低声交换着关于深秋的秘密。
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与这满山的红叶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人的、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而脚下,则是厚厚的草甸,绵软地积了一层又一层,踩上去听不见声响,只觉着一种虚空的承托。有些腐烂的草茎与尚在枝头燃烧的红叶,一同散发着一种清冽的、微苦的芬芳。这香气,混着山间清冷的空气,吸一口到肺里,连五脏六腑都仿佛被这秋色涤荡得透明起来。
一位摄影家告诉我,拍摄乌桕,逆光最佳,那被光线照亮的叶面,能焕发出最本质的生命华彩。这让我联想到历史中的那些人物,不也正是逆着时代的黑暗,
才迸发出最耀眼的人性光辉吗?
乌桕树不像松柏那般挺拔伟岸,它往往枝干虬曲,姿态婆娑,带着几分乡野的拙朴。但正是这种看似平凡的树木,却凝聚了秋之精华,将生命最后的辉煌燃烧得如此炽烈。有人曾经如此描绘红叶:“秋天,风细细地给她染色,不漏掉任何一片,黄、紫、橙、红,像舞台灯光投下的一朵朵光圈,把乌桕妆扮成了原野上最耀眼的新娘!”
这个比喻是贴切的。深秋的大悟,每一株乌桕都像一位盛装的新娘,在天地间举行一场集体婚礼,嫁与秋风,嫁与时光。
北山景区内,除了自然风光,也增添了一些现代游乐设施,如网红吊桥、卡丁车等。据说,山坡上还可以租借天幕和帐篷,供人小憩。这无疑为赏秋增添了便利与乐趣。游客们欢声笑语,在吊桥上摇晃,在红叶下留影,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此情此景,与白果树湾的肃穆、中原红街的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坐在一株枝干遒劲的乌桕树下,看光影斑驳,红叶在风中翩跹,树皮粗糙而深褐,布满了岁月刻下的深深浅浅的沟壑,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我忽然想起,大悟这个名字是有禅意的,就像这眼前的景致一般,于静默中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让人在纷繁的尘世中寻得片刻的安宁与顿悟,仿佛心灵也被这秋日的宁静所洗涤,变得澄澈而通透。尤其,这是一片曾经被鲜血浸染的土地,如今却孕育出这般绚烂的红叶,它,是否是一种自然的隐喻?是否是先烈们的热血,从未消失,也从未冷却,它们沉入大地,化作春泥,最终在每一个和平的秋天,以这样一种静美而磅礴的方式,破土而出,挂满枝头,向天空和世人展示着生命的灿烂与不屈呢?
如此,红叶便可被视作为大地对上苍的一种祭奠!

尾 声
行走在大悟的土地上,终于明白了,我所钟情的那“四红”,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的不同面相——是敢于牺牲的赤胆忠心,是勇于开拓的坚定道路,是热爱生命的灿烂绽放,是不忘历史的接续传承!它们共同谱写的,是一曲从战火到丰收,从牺牲到建设,从历史到未来的宏大乐章。
车子再次启动,后视镜里,大悟的山山水水渐行渐远了。那些曾经见证过烽火硝烟的红色土地,仿佛还在喋喋不休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从贫瘠到丰饶的蜕变。车轮滚滚向前,带着对这片红色热土的深深眷恋与无限感慨,驶向了归途,但大悟给我的印象,却如烙印般刻在了心间!

(左边是作者)
作者简介:郑能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黄冈市文联副主席、黄冈市作家协会主席。现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副主任。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300余万字;有40多篇入选《小说选刊》《读者》《新华文摘》《短篇小说选刊》等国家级选刊、选本;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学生课本、课辅以及学生考试、公务员考试题例。曾获“西班牙华语小说奖”“孙犁文学奖”“曹雪芹短篇小说奖”以及中国小说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文学奖项60多次。曾获“湖北省文联系统十佳青年文艺人才”“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七个一百’百名文学人才”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