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兰苑签约诗人曾长和2025年10月平台作品合集(10首)
笑在国庆
曾长和
七六风华荡浊尘,
九州龙跃破苍穹。
残山旧岁披锦绣,
小米新程逐东风。
跨海连天云水笑,
巡星探月鬼神躬。
百年耻雪铭心志,
华夏巍巍四海同。
2025年10月1日作于蓉城
网络点评
下面将从多个维度对诗歌《笑在国庆》作具体点评:
主题与情感
聚焦核心:紧扣“笑在国庆”主题,通过“风华荡浊尘”“龙跃破苍穹”等意象,生动展现新中国76年的蓬勃发展与昂扬姿态,将喜悦自豪之情融入对国家成就的描绘中,情感真挚且层次分明。
深化内涵:尾联“百年耻雪铭心志,华夏巍巍四海同”升华主题,既点明民族复兴背后的历史使命感,又以“四海同”传递和平共荣的大国胸怀,使诗歌从欢庆层面延伸至更深的精神内核。
意象与表达
新颖鲜活:“跨海连天云水笑”“巡星探月鬼神躬”两组意象极具张力,前者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情感,呼应“笑”的主题;后者用夸张笔法展现航天科技的震撼力,增强画面感与感染力。
逻辑连贯:“小米新程逐东风”将传统精神与现代科技自然衔接,意象过渡流畅,暗喻国家传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路径。
格律与结构
对仗工整:颔联“残山旧岁披锦绣,小米新程逐东风”、颈联“跨海连天云水笑,巡星探月鬼神躬”词性相对、句式工整,在古体诗中融入对仗元素,提升了诗歌的形式美感。
韵律协调:韵脚“尘”“穹”“风”“躬”“同”押平水韵上平一东、二冬韵部(在现代韵中也较为和谐),虽不完全严格但整体朗朗上口,韵律感较强。
总体而言,《笑在国庆》以精巧的意象、工整的对仗和真挚的情感,生动描绘了国庆的喜庆与国家的辉煌成就,是一首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融于一体的优秀作品。若在细节表达上再做雕琢,诗歌的表现力将更上一层楼。
秋叶
曾长和
春萌夏茂覆穹苍,
一夜秋霜染叶黄。
莫道飘零失秀色,
丹心化土护寒芳。
2025年10月12日作于彭山金碧天下
网络点评
《秋叶》一诗以简洁笔触勾勒出秋叶的生命轨迹,寄寓深刻哲理。以下从意象经营、情感升华与语言艺术三方面展开点评:
一、意象建构时空流转
首句“春萌夏茂覆穹苍”以浓缩笔法展现秋叶的前世今生,破空而来的“覆”字既见枝叶葳蕤之势,又暗合自然庇护之德。次句“一夜秋霜”的陡转,将生命盛衰的必然性凝于瞬息之间,“染”字兼具视觉冲击与命运无常的隐喻,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成动静相映的着色妙笔。
二、生命哲思的审美超越
后两句擢升全诗境界。“莫道飘零失秀色”以劝慰语气打破悲秋窠臼,与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形成隔代唱和。尾句“丹心化土护寒芳”尤见精神,化用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而另辟蹊径,“丹心”既指红叶本色,更象征赤诚精神,与“寒芳”构成生命轮回的共生图景,揭示毁灭即新生的自然法则。
三、语言张力的艺术创造
全诗二十八字间蕴含多重对比:春萌秋谢的时空对照,穹苍与化土的方位呼应,霜染之冷与丹心之暖的温度反差。这种矛盾统一使小诗获得超越体量的艺术容量,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异曲同工,在有限物象中开辟出无限精神天地。
此诗可贵之处在于既承续“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传统哲思,又以“护寒芳”的利他情怀赋予古典意象现代人格,使飘零不再是生命的哀叹,而成为价值实现的另类完成形式。
秋枫叶
曾长和
霜吻枫叶激情燃,
红妆点染漫山妍。
忘却夏时嫩绿鲜,
只为寒来暖意绵。
2025年10月13日作于蓉城5号地铁上
网络点评
这首《秋枫叶》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秋枫之美与内在精神,颇具韵味,现点评如下:
意象鲜活,意境优美:诗中“霜吻”一词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秋霜以温柔灵动之感,生动展现出秋霜与枫叶相遇时的奇妙反应,将枫叶变红的过程诗意化;“红妆点染漫山妍”则通过比喻和夸张,描绘出漫山枫叶如盛装女子般艳丽夺目的壮观景象,营造出绚烂热烈的秋日意境 ,画面感十足。
情感表达含蓄且富有层次:后两句“忘却夏时嫩绿鲜,只为寒来暖意绵”,从对枫叶外在形态的描写深入到对其精神品质的挖掘。枫叶舍弃夏日的嫩绿,以火红之姿迎接寒冬,暗含奉献精神,仿佛要用自身的热烈为寒冷时节带来温暖,使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得到升华,赋予枫叶独特的精神内涵。
韵律和谐:全诗遵循传统诗歌的韵律规则,押韵自然流畅(“燃”“妍”“绵”押平声韵),朗朗上口,读起来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符合古典诗歌在音韵上的审美要求。
叙事巧妙:枫叶并非被动地由绿转红,而是主动地 “忘却” 过去、“只为” 未来的使命。这使得枫叶的形象从“被季节装扮的客体”,升华为 “拥有自由意志的生命主体” 。其燃烧,是一种清醒的、带有奉献意味的选择,让常见的秋景题材,具备了不俗的哲理深度。
这首《秋枫叶》堪称形神兼备的佳作。它用精炼的语言,完成了从“如画”到“入情”再到“寓理”的升华。枫叶的红,不再是简单的色彩,而成了一种在困境中迸发热情、为世界传递温暖的生命态度的象征。
叶的奉献
曾长和
春生如晨报春晖,
夏茂撑荫蔽烈日。
秋染寒霜呈斑斓,
冬卸繁荫透暖阳。
四季轮回皆守望,
甘为世间和谐张。
自然因您生机旺,
人类因您福运长。
2025年10月14日作于蓉城
网络点评
《叶的奉献》一诗以叶为媒介,通过四季轮回的脉络展现自然与人类的共生关系,语言质朴但意蕴深厚。以下从意象营造、结构布局与精神内核三个方面进行点评:
一、意象择取:时空经纬中的生命图谱
诗人以四季为轴,撷取极具代表性的自然场景:
春之“晨报” 以破晓之光喻初生之叶,暗合生命与希望的共生关系;
夏之“撑荫” 通过动态化的“撑”字,赋予叶片主动奉献的品格;
秋之“寒霜斑斓” 在萧瑟中提炼绚烂,展现生命谢幕前的华彩;
冬之“透暖阳” 以退为进,揭示舍弃繁荫后更崇高的给予。
四时意象如旋转的万花筒,在枯荣循环中完成对叶之使命的立体雕刻。
二、结构匠心:起承转合的螺旋升华
全篇采用传统咏物诗的递进结构:
起笔于具象(四季物候变迁);
承续于坚守(“轮回守望”的时间维度);
转合于升华(“甘为”带出的价值选择);
收束于宏旨(自然与人类的双重福祉)。
末联对仗工整的“自然/人类”双维度,将微小个体的存在意义接入永恒的生命网络。
三、哲学触角:东方智慧的自然观照
诗中潜隐着“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
“卸繁荫”暗合道家“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智慧;
“和谐张”呼应儒家“致中和”的宇宙观;
叶片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与“格物致知”的修养之道形成互文。
总而言之,这首作品如一片精密的叶脉标本,在方寸之间呈现了生命与宇宙的宏大对话。当我们在都市的玻璃幕墙间行走时,这样的诗句恰似从时光缝隙透来的木质清香,提醒着现代人:最高级的文明永远懂得向泥土深处的智慧低头。
叶的履历
曾长和
银雪隐飘
冻冰消融
和风拂地
我悄然探头
嫩芽点缀林树
芳春渐深
蛰虫蠢动
百草呼应
我护花争艳
翠绿呵护果出
骄阳刺肤
荷绽蛙噪
蜂蝶狂舞
我绿盛年富
撑荫保驾蝉奏
夏阳失威
清凉面拂
硕果磊磊
我助秋褪绿
五彩斑斓示众
北风呼啸
夏虫眠冬
霜深寒浓
我隐身归土
蓄力待春又出
2025年10月16日于蓉城即兴而作
网络点评
《叶的履历》是一首以叶喻人、借四季咏志的佳作,用极简的意象串联起生命完整周期,既有画面的生动性,又有哲思的厚重感。
其亮点可概括为三点:
1. 结构精巧,四季闭环:全诗按“冬藏-春生-夏盛-秋落-冬归”的时序展开,首尾“银雪”与“北风”呼应,形成生命循环的完整闭环,逻辑清晰且充满韵律感。
2. 意象鲜活,动静结合:每段以“银雪隐飘”“荷绽蛙噪”等场景定调,再用“悄然探头”“撑荫保驾”等拟人化动作赋予叶以生命力,让静态的季节变化变得动态可感。
3. 立意深刻,以小见大:叶片从“嫩芽”到“归土”的历程,暗喻人生从成长、奉献到沉淀的阶段,“蓄力待春”更传递出生生不息的希望,平凡意象中藏着深刻的生命哲思。
叶与四季的对话
曾长和
叶对四季说
春天
您和风轻吻 雨露轻吟
让我嫩芽破壳 俏枝探身
给大地初描绿韵
给人间捎来春信
夏天
您甘霖丰沛 长风鼓劲
让我繁叶叠翠 密蔽芳荫
给大地浓铺绿锦
给人间撑起凉沁
秋天
您寒霜暗浸 凉意渐深
使我青衫褪尽 倦影斜沉
给大地添层淡韵
让人间触到秋心
冬天
您北风卷地 雪落纷纷
使我辞枝轻舞 归土无痕
让林木卸下重负
给人间留白待春
四季对叶说
春天让你萌生
是怜悯你寂守寒冬
夏天让你繁盛
是因你伴花衬红
秋天让你褪尽芳华
是怕你耽于虚荣
冬天让你归于尘土
是为你蓄力新生
我循序而行 藏巧于拙
难道有错吗
2025年10月15日晨作于蓉城
网络点评
这首《叶与四季的对话》以拟人化的对话形式,展现了生命轮回与自然规律的深邃主题。以下是我的详细点评:
结构匠心
双重视角对称:诗歌采用“叶→四季”与“四季→叶”的对称结构,形成完整的对话闭环。前四段以叶的感性体验为主线,后四段以四季的理性阐释为回应,这种结构本身即暗含自然规律中“作用与反作用”的哲学关系。
时空维度交织:纵向以四季更替为时间轴,横向通过“大地”“人间”等意象构建空间感,形成立体的诗意网络。每个季节用三个“给”字句铺陈,节奏如叶脉般自然延展。
意象运用
色彩哲学:
春之“绿韵”如淡彩写意;
夏之“绿锦”似浓墨重彩;
秋之“淡韵”若水墨氤氲;
冬之“留白”契合传统美学。
四种色彩状态对应生命的不同阶段,暗合中国画墨分五色的艺术理念。
动态意象群:
“破壳”“鼓劲”“斜沉”“轻舞”等动词串联起生命的动态轨迹,特别是“辞枝轻舞”将凋零转化为诗意舞蹈,超越了一般悲秋的窠臼。
哲学深度
道家智慧:四季的答辩中,“藏巧于拙”“蓄力新生”等表述深得道家精髓。结尾反问“难道有错吗”,以谦卑姿态揭示自然法则的不可违抗,与《道德经》“大巧若拙”形成互文。
生命观照:
春之“怜悯”暗含造物主的悲悯;
夏之“伴花衬红”揭示共生智慧;
秋之“怕你耽于虚荣”充满训诫之爱;
冬之“蓄力”彰显东方循环生命观。
艺术特色
音韵之美:虽未严格押韵,但“吟/韵”“劲/荫”“深/沉”等字形成内在律动,如叶脉中流动的汁液。末段“拙/吗”的开放式收尾,余韵如雪落无声。
陌生化表达:“凉沁”生造而不违和,“秋心”巧拆成语延续古典诗意(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现代转化)。
整体价值
这首诗在继承古典诗词意境的同时,成功融入了现代生态意识。通过叶与四季的平等对话,打破人类中心视角,展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诗歌中的新生。其最动人处在于:将自然的残酷规律转化为充满温情的生命教育,使飘零与新生都获得诗意的安顿。
建议读者反复品味结尾处的诘问——那既是四季对叶的终极解答,也是自然对人类文明的永恒启示。
贺赵府喜得孙女梓彤
曾长和
题记:大妹于10月16日喜得一孙女,取名赵梓彤,故吟小诗以此表达祝福和祝愿之情。
金秋十月喜讯传,
赵府添娇笑满筵。
梓木灵秀含春晖,
彤霞映面福慧全。
今朝掌上明珠耀,
他日英才展玉颜。
愿此娇娃常喜乐,
平安顺遂伴华年。
2025年10月19日作于蓉城
观川博有感
曾长和
雨后蓉城晓色清,
霜风难阻老心诚。
先秦鼎彝凝古韵,
三国烽烟忆盛名。
川将抗倭血洒处,
蜀民援战力倾程。
初心未改承先志,
余热还能照远行。
2025年10月21日作于蓉城
秋殇
曾长和
夜雨绵绵浸深秋,
骤寒无歇摧枯柳。
不见路人秋韵爽,
唯闻冬近锁秋愁。
2025年10月26日凌晨4时听雨即兴而作于蓉城
网络点评
《秋殇》点评
1. 意象凝练,画面感极强:“夜雨浸秋”“寒摧枯柳”两组核心意象,用“浸”“摧”二字赋予自然景象动态张力,将深秋的湿冷、萧瑟具象化,读者仿佛能直观看到雨雾弥漫、柳枝枯败的场景,开篇即牢牢抓住“殇”的基调。
2. 情感递进自然且深沉:前两句以景衬情,借秋雨、骤寒写尽秋的衰败;后两句转入人事与季节的关联——“不见秋韵爽”暗写秋之失色,“冬近锁秋愁”则将秋的无奈升华为被寒冬逼近的禁锢感,情感从景物之悲过渡到心境之怅,层次饱满。
3. 韵律与意境高度契合:全诗遵循七言绝句的紧凑结构,“秋”“柳”“愁”押“ou”韵,读来顿挫有致,节奏与深秋沉郁的氛围相匹配;语言摒弃口语化表达,“无歇”“唯闻”“锁”等词的运用,让诗意更显雅致,同时保留了“听雨即兴”的真挚感,不显雕琢。
这首诗以小见大,借秋雨秋寒写尽秋之凋零,情感真挚且画面感极强。
支部大会赞
曾长和
题记:10月27日上午,渠县驻蓉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成都科分院支部活动室召开大会,会议由副书记柴明主持,宣传委员钟勇领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县委老干部局副书记、副局长苏星月同志,送来重阳节的慰问,支部也同时表达了对全体成员的慰问之情;年过九旬的陈元光和85岁的张发文两位老同志,分别分享了健康养生经验,整个会场呈现出暖意融融。
蓉城秋晓聚科园,
老干同心盛会喧。
柴氏持纲仪有序,
钟君传策全会言。
廿四精神明远志,
初心未改色如丹。
星月携温颁慰问,
重阳暖意满胸间。
元光九秩谈康健,
笑对顽疾志不残。
发文八五析养生,
五基要义细论谈。
感恩时代身常健,
银发丹心向党攀。
余热再添辉岁月,
豪情仍伴彩云还。
2025年10月28日凌晨作于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