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哪里来(二十二)
王慧仙
母亲不仅赋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和健康的身体,更以她坚韧、善良、无私奉献的言行,熏陶了我们兄弟姐妹的做人处事准则,让我们拥有了幸福的生活。
昨天我去小店买菜,恰逢小两口争执。男的说:“你为啥不让我爸妈在这里住?”男的话音未落,女的便抢白道:“你没听说过‘坐吃山空’吗?我们这小店辛苦经营,一天能挣几个钱?哪经得起你爸妈吃住?……”听闻此言,我不禁叹息。现今许多年轻媳妇不愿照顾公婆,致使男人左右为难,情绪低落,无法安心工作,激化家庭矛盾,甚至离婚的案例比比皆是,这无疑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想起我的姐姐,她将七十四岁的婆婆从山东接到甘肃,婆婆离世时已九十六岁。在这二十二年里,姐姐始终依照婆婆的口味烹饪,无论工作多么忙碌,每顿饭都专门为她准备一份煮得软软的饭菜;只要婆婆念叨的东西,她必定尽力办到,两人亲如母女。每当婆婆和同事们称赞时,姐姐总说:“是向我妈妈学的,因为妈妈说过‘上了皇粮不怕官,孝了父母不怕天’。”记得奶奶在世时,家里若有可口食物,妈妈绝对先让奶奶享用,才轮到我们。奶奶八十一岁离世前,在迷糊中叮嘱我们:“你妈妈拉扯你们不容易,要孝敬她……”。姐姐的孝顺换来姐夫和孩子们的尊敬与关心,让她倍感幸福。
妹妹嫁到陕西郊区一个地主家庭,公公婆婆要求苛刻,稍有不顺就让她受气。妹妹受不了委屈,但在母亲的劝说下未离婚,默默无闻地孝敬长辈几十年。今年我和姐姐去妹妹家小住,见她公公和丈夫待她极好,两个孩子已工作且孝顺,妹妹脸上洋溢着喜悦。我问:“你熬过来了,现在很幸福吧?”她答:“这幸福是妈妈给的,妈妈说:‘气受在气上,人活在人上,忍一忍,海阔天空’。要不是听妈妈的话,离了婚,两个孩子怎会理我?哪来今天的幸福呢?”
回甘肃老家祭奠妈妈,弟弟轻声低语:“妈妈,您虽离开我们二十四年,每当我遇难题,就回想您的言行教诲,让我总能渡过难关。您放心吧,受您的熏陶,我们几个孩子如今生活顺遂,幸福美满……”
结婚后,我和丈夫两地分居,他在外地工作,我在娘家附近工作。1986年调到天津工作,退休后在上海帮儿子儿媳带孩子。几十年来,很少与婆婆家的哥哥、嫂子、侄儿、侄媳妇、侄女们来往。这次回老家,在婆婆家住了一段时间。我和他们闲聊、帮忙干活、陪他们去庙会玩,还给她们买了水果、瓜子等零食。大家都说:“五妈妈不像从大城市来的,我们这儿的女干部架子可大了,哪会和我们农村人说说笑笑,一起劳动更是不可能。你在大城市生活这么多年,怎么一点都没变呢?”我回答说:“我母亲在世时常说,‘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人,不能自己幸福了就忘了本。’”
丈夫的二哥哥家在一个叫完帽儿的山沟里,只有几十户人家。因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那里新开了公路。我带着孙女在公路上散步,看到一个三十出头的人对我们憨憨地笑。我走过去问他:“你怎么不去劳动呢?”他嘴里嘟囔着,我听不清。旁边一个小孩解释说:“他是个傻子。”正好这时来了一辆卖水果蔬菜的车,我买了几斤梨,分给路边的老奶奶们每人一个,也给傻人一个,他很高兴。
第二天我们拍照时,傻人又走过来对我憨憨地笑。我就给傻人也拍了一张照。他的二哥哥说:“你们五妈妈啊,真是没事找事做。”二嫂子说:“你没听见吗?这儿来的人都说‘像你弟弟媳妇这么善良的人,从没见过。’”在场的一个中年人说:“那傻人蓬头垢面的,你不嫌脏吗?”另一个年轻人,可能是在城里打过工,接着说:“城里也有要饭的,跪在街上,面前放个碗,还有人给十块钱呢。”我说:“不论城市还是乡村的人,一言一行都受家庭教育影响。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发自内心的同情,也是受我母亲的教育。我记得母亲一生勤劳艰苦,我们家本来很贫寒,但邻居有困难求助时,母亲总是竭尽全力帮助。要饭的人在门口喊叫,母亲就让我们赶紧给点吃的让他们走,意思是让他们能多要几家。因此,远亲近邻都赞不绝口。母亲常说:‘若要自己生活幸福,就要对他人好,有付出才有幸福。’”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在上海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的这十几年,因为我们有劳动人民的本色,把家务活看得轻描淡写,根本不觉得是负担。只要孩子们工作顺利,我还乐于做那些活儿。因此,换来了儿子儿媳无微不至地关心。例如,儿媳妇为了让我显得年轻,给我买了昂贵的化妆品,包括滋润紧肤水、早霜、晚霜,还动员我做面膜,让我怪不好意思的。我一个同事说:“她几个女儿都用高档化妆品,她却连普通擦脸油都不懂买。”我的同学比我小三四岁,看起来比我老得多。她们说:“你生活在城里就比我们乡下人年轻,多幸福啊!”我说:“我的幸福是我母亲给的。1961—1962年困难时期,多少学生辍学了,母亲坚决不让我离开学校,所以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忆起母亲为我读书付出的艰难岁月,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英雄或科技领域的发明家身上;对于一位平凡的乡村女性来说,一生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家庭和子女倾尽全力地奉献,这同样是伟大的。我坚信,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来,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举报